航空航天最新文章 基于并行处理技术的宽带直扩信号捕获方法 针对宽带扩频信号码片码率高达150 Mcps以上,传统扩频快捕处理算法无法适应的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并行处理技术的快捕算法。算法通过并行NCO(数控振荡器)生成本地伪码、载波,实现600 MHz的等效采样匹配,捕获过程通过内码滑动相关实现内码相位对齐、外码匹配滤波找到外码对齐位置。通过计算、仿真分析表明,本算法资源占用率低、捕获速度快,可实现宽带扩频信号快速捕获。 發(fā)表于:2016/10/29 基于CamShift融合局部特征匹配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研究 针对由于CamShift算法跟踪特征单一引起的对颜色相似目标或背景的干扰和对目标遮挡情况较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CamShift融合局部特征匹配的无人机目标跟踪算法。实验表明,局部特征匹配算法中BRISK匹配算法在特征检测和特征描述阶段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融合CamShift算法和BRISK算法的目标跟踪算法在能保证目标跟踪的实时性要求的前提下,改善了CamShift对颜色相似目标或背景的干扰的敏感性,同时增强了对目标遮挡鲁棒性。该方法通过颜色特征和局部特征的共同定位目标,实现了目标的准确跟踪。 發(fā)表于:2016/10/29 一种改进Fuzzy-PID技术的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 为了克服飞行器模型不精确以及在飞行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带来的干扰,提高飞行器姿态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的Fuzzy-PID技术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并进行数学仿真。根据姿态角大小决定采用Fuzzy控制或PID控制。同时,在Fuzzy控制器中引入自动修正因子n对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在线修改,增强参数在线自调整能力。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迅速减小姿态角偏差,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提高飞行器自适应能力。 發(fā)表于:2016/10/29 中继无人机地面端天线自动跟踪平台设计与实现 为实现地面定向天线对中继无人机的动态跟踪,保证天线主波束时刻对准无人机,确保中继通信信号强度处于优值,设计了基于RSSI盲估计跟踪的无人机地面端天线自动跟踪平台。通过Telnet连接提取天线RSSI信号并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利用矩形扫描方式提高初始捕获速度;利用步进式“十字”跟踪方案完成天线动态跟踪。对天线自动跟踪平台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并对平台实物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跟踪平台具有较好的跟踪速度与跟踪精度,能满足无人机对定向天线自跟踪的需要。 發(fā)表于:2016/10/29 IP over CCSDS网关在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讨论了现有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中采用点到点传输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目前空间通信的发展趋势,将无人机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的特点与CCSDS建议中IP over CCSDS链路层协议实现方式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型CCSDS封装服务性能增强网关实现技术,将无人机机上设备与地面测控、通信网无缝连接,实现了端到端的数据交换。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能较好地降低IP over CCSDS网关通用处理器资源,降低CCSDS成帧处理时延抖动,大幅提高TCP 协议在空间链路上的传输效率。 發(fā)表于:2016/10/28 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技术发展综述 在无人机数据链的发展历程中,各类无人机平台的数据链类型各异,但都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目前,无人机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无人机数据链面临着频谱资源短缺、频谱环境复杂、受环境干扰和人为干扰严重等诸多挑战,从而对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扩频、跳频、MIMO等能够提高系统容量和有效性的相关抗干扰技术,以及基于协作和认知无线电的多种智能抗干扰技术被广泛研究并逐步应用于无人机数据链。本文综述内容包括三方面: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无人机数据链发展历程,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面临的挑战以及无人机数据链抗干扰的关键技术。 發(fā)表于:2016/10/28 中国获得了首幅太赫兹波段外场SAR图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3所近日开展外场试验,获得了国内首幅太赫兹波段外场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主要技术指标和成像算法得到了试验验证。 發(fā)表于:2016/10/28 欧空局着手调查火星着陆器坠毁原因 纠正错误至关重要 “斯基亚帕雷利”火星着陆器坠毁事故,对欧洲空间局(ESA)科学家来说是痛苦的,但他们必须在计算机模拟中一遍一遍地重复整个过程并试图找出原因。 發(fā)表于:2016/10/28 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配备多种高端仪器设备 近日,有关方面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位于冰岛凯尔赫村的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主体建筑结构于10月中旬完成封顶。该建筑计划于明年夏季投入使用,将安装极光、地磁和极区电离层等观测设备。该极光观测台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开展多学科北极考察研究的开放平台和面向公众开放的极光科普平台,可以极大提升大众对极地科学的认知。 發(fā)表于:2016/10/28 天宫二号伴随小卫星回传首批高清图像 下次将是和地球合影 继天宫二号伴随小卫星回传了首批红外相机图像之后,昨天(25日)另一台可见光相机也回传了首批图像。这批图像质量更高,能够清楚看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飞船组合体的全貌。至此两台相机已经圆满完成了首次拍照的任务,本月底,小卫星还将飞越组合体进行第二次拍摄任务。 發(fā)表于:2016/10/27 通用电气将在布拉格建造3D打印工厂 日前,全球工业巨头通用电气(GE)和捷克政府共同宣布计划在布拉格郊外建立一座新的3D打印工厂。据称这座工厂计划于2022年开业,将成为GE航空集团的首个机发动机总部,并将为下一代的私人飞机Cessna Denali 3D打印发动机部件。实际上,今年夏天本站就曾经报道了德事隆(Textron)公司准备在Cessna新一代商务飞机上使用高效3D打印发动机的计划。 發(fā)表于:2016/10/24 三轴地磁传感器新思路 妥善解决高温可靠性问题 三轴磁传感器,又称电子罗盘,在无人机、智能手表、导航设备中广泛普及和应用。针对需要侦测物体运动变化情况,三轴磁传感器承载着至关重要的绝对指向作用,为稳定飞行、辅助导航等多样化功能保驾护航。也正如此,三轴磁传感器的可靠性是这些装置稳定运作的基石。 發(fā)表于:2016/10/24 无人驾驶的未来由人工智能掌控 无论追溯多久,人们对科及的渴望都能抵御对未知的恐惧,就连曾经生产线上的人工被机械生产逐步代替,即便是面对多面积的失业率,都无法掩盖住机械生产所带来的标准化产品,更易于使用与感官享受。仿佛我们曾经力争的道理,都会随着科及技术发展渐渐消融,所以未来人工智能能否真正的立足于人类世界,显然可能性很大,即便道德伦理处于难以缓解的地步。 發(fā)表于:2016/10/24 一种保持时序一致的AFDX帧结构优化及算法实现 新一代航电网络——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以太网(AFDX),是为航电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而专门制定的协议标准,具有时间确定性、双余度和高可靠性等优点。在分析ARINC 664 Part7规范、通信结构和SN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SAE AS6802[2]协议算法,提出一种保持多节点发送时序一致的AFDX帧结构。采用OPNET网络拓扑仿真实现,结果满足帧数据时序一致性要求。 發(fā)表于:2016/10/23 3D打印跟随天宫2号“牛气冲天” 航空航天一直是国防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强弱的标志。随着3D打印的问世,为航空航天工业如虎添翼,而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也成为3D打印最具前景的应用之一。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杨海成教授应辽宁3D打印行业协会联合沈阳盖恩科技的邀请,首次走进辽宁的高等专科学校,展开主题为《智能制造工程驱动工业创新发展》的专题演讲。辽宁巨子董事长卢升萍女士应邀出席了报告会。 發(fā)表于:2016/10/21 <<<…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