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療電子最新文章 中国科学院新可穿戴监测系统为帕金森病早期干预提供可能 6 月 10 日消息,据新华社今日报道,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强团队成功开发可穿戴汗液帕金森病多指标监测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分析汗液生物标志物,实现对帕金森病情发展的无创动态追踪。 發(fā)表于:2025/6/11 思特威推出首颗医疗应用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 6 月 5 日消息,国产厂商思特威今日宣布推出 2MP 超小尺寸医疗应用 CMOS 图像传感器 ——SC1400ME。 發(fā)表于:2025/6/6 全球首款生物计算机CL1上市 全球首款生物计算机CL1上市:每台含80万个人类神经元,单价3.5万美元 發(fā)表于:2025/6/5 我国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正式启动临床入组 6 月 3 日消息,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 20 届亚洲神经肿瘤年会上,传来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重要进展消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透露,由华山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牵头的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已正式启动患者入组工作,旨在进一步验证植入式脑机接口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关键问题。 發(fā)表于:2025/6/4 我国首个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房成立 5 月 17 日消息,据北京日报,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今日正式成立。病房将通过多种先进设备和技术,打造一体化的脑机接口技术平台,实现对患者的评估、调控、训练,改善和恢复患者的精细化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發(fā)表于:2025/5/19 借助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打造可居家使用的多患者非接触式生命体征传感器 引言 人类生命体征通常通过监测系统进行测量,这些系统历来依靠与患者身体的有线连接,通过心电图和氧饱和度传感器的组合来报告心率和呼吸频率。这些传感器很难与新生儿、严重烧伤患者、癫痫患者或精神病患者保持持续接触。对于那些行动自如的患者,当他们在家中四处走动时,监测生命体征可能不那么容易。 發(fā)表于:2025/5/16 我国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器人 5 月 8 日消息,港深联合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器人。 5 月 1 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天添教授、深圳大学王奔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立教授组成的科研团队,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题为 Magnetically-driven biohybrid blood hydrogel fibres for personalized intracranial tumour therapy under fluoroscopic tracking 的文章。 發(fā)表于:2025/5/9 AI医疗应用加速 清华人工智能医院揭牌 AI医疗应用加速 清华人工智能医院揭牌 诊疗数据价值有望显现 發(fā)表于:2025/4/28 全球首台环形CT直线加速器在沪正式开机 4 月 26 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今日举办“与仁同行环抱新生”放疗新技术论坛暨全球首台一体化 CT 环形直线加速器开机仪式。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一体化环形 CT 直线加速器 uLinac HalosTx 宣布正式开机,这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与临床应用实现重大突破,也为国内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發(fā)表于:2025/4/27 一图读懂《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数据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 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药工业全链条数据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 發(fā)表于:2025/4/27 工信部等七部门:支持医院药企积极引入AI 4 月 24 日消息,今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 年)》,主要提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医院药企积极引入 AI 人工智能。 發(fā)表于:2025/4/25 中国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在多项生物医药领域应用 4 月 24 日消息,据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转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成功实现乳腺癌钼靶检测、小分子药物设计及晶体结构预测等多项生物医药行业关键技术的量子计算应用验证。 發(fā)表于:2025/4/24 生命的证明 快速发展的健身、健康和保健的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状态,或者检测生物参数,例如血糖值以及指示血液中存在特定蛋白质的医学指标。 發(fā)表于:2025/4/23 一种基于改进的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完整12导联心电图重构方法 心电图(ECG)是评估心脏健康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开发用于监测心电信号。然而,由于便携性的要求,这些智能设备通常只能测量有限导联数量的心电信号,这可能会影响心脏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模型。该模型融合了Transformer和U-Net结构,能够从单一导联的心电信号重建完整的12导联心电信号,从而提高便携式智能设备的诊断性能。在PTB-XL和绍兴人民医院12导联心电信号数据集上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将其与几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相关代码全部上传至https://github.com/Chaoquan-123/12-lead-ECG-reconstruction。 發(fā)表于:2025/4/21 全链条自主可控!国产脑机接口芯片实现新突破!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技术,允许通过神经信号实现人机交互,无需依赖传统的肌肉或语言指令。简单来说,脑机接口就像是大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超级链接”。它让我们能够跳过躯体,直接用意念来操控那些曾经只能用手或语言控制的设备,不再需要繁琐的操作和复杂的指令,只需一个念头就能开启全新的世界。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通常根据“侵入性”被分为:非侵入式(脑外)、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大类。由于大脑的信息的收发是通过神经元来完成的,所以脑机接口需要通过“传感器”来监听神经元的活动,而传感器(神经电极)距离神经元越近,信号的清晰度就会越高。因此,半侵入式和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获得更高清晰度的脑电信号,但是这类技术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埃隆·马斯克旗下的明星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选择的就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 發(fā)表于:2025/4/21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