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9月19日報道,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率先在手機上得到應用,汽車生產商也在展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實驗。同時,將太空中發(fā)出的電力傳輸?shù)降厍蛏系难芯恳苍谶M行。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充電的“無線充電社會”或將逐步實現(xiàn)。
據(jù)日媒報道,一款新型電動自行車3月在日本京都府南部的精華町事務所亮相。該車外觀與普通自行車無異,但其前車筐里裝有板狀的受電裝置,只要停放在專用的充電裝置前,即可無線充電。其無線充電通過微波進行,充一次電可行駛約25公里。精華町的健康推進課課長森田吉彌表示:“這款電動自行車不用取下笨重的電池,很方便”。
5月,精華町對事務所五樓的企劃調整課墻上貼的溫度計啟動了無線送電實驗。通過實驗,溫度計可以輕易掌握難以布線的墻壁附近的溫度,便于管理空調。
此外,無線充電也被期待應用于純電動汽車。三菱電機通過兩個線圈之間的磁場變化導電的“電磁感應方式”來開發(fā)高效無線充電裝置。三菱電機表示:“這個裝置可以和家中安裝的光伏發(fā)電設備輕松傳輸電力”。英國則正在推進使車輛可以在高速公路上一邊行駛一邊充電的專用車道計劃。把純電動汽車與無線充電結合,由此可能會產生新的汽車企業(yè)。
目前,無線充電通過采用電磁感應方式率先在手機上得到應用。為支持無線充電技術的普及,2010年誕生了名為“Qi”的無線充電標準。全球約240家移動設備及汽車生產商參加了提出Qi標準的WPC(無線充電聯(lián)盟)。WPC計劃將Qi的輸電能力提高,這或將使適用范圍從手機擴大至照明、電視、電腦和吸塵器。未來電線可能從家庭中消失。
此外,全球規(guī)模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京都大學特聘教授石川容平(音)希望實現(xiàn)“太空光伏發(fā)電”技術,即在太空進行光伏發(fā)電,然后把電能輸送到地面。他設想通過漂浮在靜止軌道上的光伏面板發(fā)電,以微波形式輸送至設在海上的裝置,進行蓄電后再向陸地輸送。石川表示,“這樣可以構建新的送電網(wǎng),向全球穩(wěn)定供電”。
但備受期待的無線充電也面臨難題。一是安全性問題。專家指出,“對于長期影響的研究目前還不充分”。二是使用的電波規(guī)格。有意見指出,無線充電使用的電波與使用手機時產生的電磁波相干擾。但若被稱為“第二次無線技術”的無線充電若能普及,或將會催生新的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