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設計應用 > 有限緩存雙向中繼系統(tǒng)性能分析
有限緩存雙向中繼系統(tǒng)性能分析
2017年電子技術應用第2期
沈微微,李 敏,陳 林
宿遷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宿遷223800
摘要: 中繼系統(tǒng)可以利用網絡編碼技術在更少的時隙內完成數據交換,顯著提高系統(tǒng)的頻譜利用率。在考慮網絡編碼的情況下,如何對中繼節(jié)點處的緩存空間進行分配尚未被研究。在考慮實際傳輸開銷、鏈路損耗、緩存有限的情況下,提出一種傳輸調度策略。然后利用馬爾科夫理論對該系統(tǒng)進行數學建模和分析,進而求出系統(tǒng)平均吞吐量和排隊時延的閉式解。蒙特卡洛仿真證明了該模型的精準性,并證實該調度策略要優(yōu)于已有的傳輸方法,該模型還可以被用來確定一個合理的緩存大小,在保證時延的情況下,通過增加緩存空間來提高吞吐量。
中圖分類號: TN911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017.02.024
中文引用格式: 沈微微,李敏,陳林. 有限緩存雙向中繼系統(tǒng)性能分析[J].電子技術應用,2017,43(2):99-101,106.
英文引用格式: Shen Weiwei,Li Min,Chen Lin. Two-way relay performance analysis under finite buffer[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7,43(2):99-101,106.
Two-way relay performance analysis under finite buffer
Shen Weiwei,Li Min,Chen L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 Network coding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time slot in the two-way relay network and improve the spectrum utilization, however the buffer allocation is still an open problem in the practical two-way relay network. A practical two-way relay strategy is proposed which considered the lossy link, finite relay buffer and signaling overhead. Markov model is used to derive the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roughput and queuing delay. Monte-Carlo simulation presents that this analytic results match the simulations closely. This model is useful to configure a reasonable buffer size for the practical system, to improve the throughput under the constrained delay.
Key words : two-way relay;finite buffer;signalling overhead;Markov

0 引言

    網絡編碼被證明可以有效提高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頻譜利用率[1]。利用無線網絡的廣播特性,中繼節(jié)點可以將收到的兩個數據包進行合并,然后同時廣播給兩個用戶節(jié)點,從而節(jié)省一個傳輸時隙,每一個用戶節(jié)點將自己已經發(fā)送的數據包和新接收到的數據包進行異或操作,從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數據。目前有兩種網絡編碼方式:物理層網絡編碼[2]和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層網絡編碼[3]。物理層網絡編碼需要精確的時間、相位同步,用戶節(jié)點需要對功率進行精準的控制。由于MAC層網絡編碼易于實施,因此本文只研究MAC層網絡編碼。

    文獻[3]首次提出MAC層網絡編碼的概念,在有線網絡的基礎上,人們發(fā)現無線網絡的傳輸特點更有利于網絡編碼特性的發(fā)揮[4]。文獻[5]利用香農定理給出了理想傳輸情況下雙向中繼系統(tǒng)的速率域。文獻[6]利用嵌入式Markov模型對基于網絡編碼的雙向中繼系統(tǒng)進行了分析,但是該研究沒有考慮調度開銷因素。文獻[7]利用中斷概率理論使得系統(tǒng)的吞吐量最大化,但是該研究是在理想的信道傳輸情況下得出,當鏈路存在損耗時該傳輸模式是否最優(yōu)尚未被研究。

    本文首先提出一種隨機網絡編碼傳輸策略,將調度開銷、緩存有限、鏈路損耗等因素綜合考慮進來,對該系統(tǒng)進行Markov建模,求出該雙向中繼系統(tǒng)的平均吞吐量、時延等性能的閉式解。最后通過MATLAB仿真對所提模型進行驗證,結果顯示該理論模型可以精確地對系統(tǒng)進行分析,且本文所提出的傳輸策略優(yōu)于已有的傳輸策略。

1 系統(tǒng)模型

    如圖1所示,兩個通信終端(U1和U2)需要交換數據,由于物理障礙等原因,U1和U2之間無法建立直達的通信鏈路。第三個節(jié)點R同時位于U1和U2的通信覆蓋范圍之內。R采用解碼轉發(fā)(DF)的方式,從U1(或U2)處接收數據,然后將之傳輸給U2(或U1)。數據幀傳輸成功概率從U1到R記為tx4-t1-x1.gif從U2到R標記為tx4-t1-x2.gif從R到U1標記為pR1,從R到U2標記為pR2。假設U1和U2的緩存隊列中存在足量的數據等待發(fā)送,R將從U1和U2處接收到的數據分別存儲于緩存的不同區(qū)域中,分別標記該緩存隊列為L和K。不失一般性,令所有數據包的長度相等,所有節(jié)點以等速率發(fā)送數據。

tx4-t1.gif

2 雙向中繼傳輸策略

    考慮有損鏈路、有限緩存的情況下,本文提出一種實用雙向中繼網絡編碼傳輸策略。U1、U2和R以時分多址(TDBC)的方式接入信道進行數據傳輸。不同于現有的雙向中繼傳輸系統(tǒng),由于不再需要對各節(jié)點的通信進行實時調度,因此本節(jié)所設計傳輸策略的確認信息(ACK)將被包含在數據包中進行傳輸以節(jié)省令開銷。如圖2所示,用戶節(jié)點和中繼節(jié)點交替?zhèn)鬏敂祿?。為了區(qū)分不同的節(jié)點傳輸,定義兩個階段:T1階段和T2階段,其中T1階段中用戶U1和U2擁有發(fā)送數據的機會,T2時期內中繼節(jié)點R擁有發(fā)送數據的機會。

tx4-t2.gif

    T1階段,用戶U1和U2依次向中繼節(jié)點R發(fā)送一個數據幀,如果R中緩存未滿,則R進行數據接收操作,否則保持靜止直至下一個時隙到來。如果R進行接收操作且能夠正確解碼,則將該數據存儲于先進先出(FIFO)緩存隊列L(或K)中。在T2階段,R被允許發(fā)送緩存中的數據。本文傳輸策略采用盡力而為的網絡編碼方式,此時,若R處兩個緩存隊列均不為空,R采用網絡編碼的方式雙向轉發(fā)緩存隊列中的數據,R從兩個隊列中各取一個數據包,進行異或操作,合并成一個新的數據包,然后廣播出去,兩個用戶將接收到的數據與自己先前發(fā)送的數據進行異或,消除該數據包中自己的信息,提取到對方所發(fā)送的數據;若R處有一個隊列為空,R采用傳統(tǒng)的單向中繼轉發(fā)模式轉發(fā)數據;若R處緩存中沒有數據,R不發(fā)送任何數據,保持靜止直至下一個時隙的到來。

3 Markov建模

    選取緩存L和K處的隊列實時長度作為馬爾可夫鏈狀態(tài)的參數,L和K在第i時刻的隊列長度記為l(i)和k(i),其中l(wèi)(i)=0,1,…,L;k(i)=0,1,…,K。選取兩個隊列的長度組合s=(l,k)來表示該馬爾可夫鏈的狀態(tài),易知該馬爾可夫鏈共有(1+L)(1+K)種不同的狀態(tài)。由第2節(jié)定義可知,該馬爾可夫鏈狀態(tài)的轉移只取決于當前時刻的狀態(tài),以及當前時刻數據包的傳輸成功概率,而與前一時刻的狀態(tài)以及前一時刻的數據傳輸情況無關,因此,該狀態(tài)的轉移過程具有無記憶性,服從馬爾可夫特性。

tx4-gs1-2.gif

    這里π(0)是初始狀態(tài)概率向量。為了分析平均吞吐量和平均時延,需要求出狀態(tài)向量π(i)的平均概率E{π(i)},簡記為π。

    在實際通信系統(tǒng)中,中繼節(jié)點處的緩存隊列長度是有限的,故該馬爾可夫模型的狀態(tài)為可數的;又因為所有狀態(tài)之間可以在有限步數內以非零概率相互到達,因此該馬爾可夫鏈是非周期遍歷的。由文獻[8]可知,對于狀態(tài)有限、具有遍歷性的馬爾可夫狀態(tài)轉移概率矩陣有:

tx4-gs3-6.gif

式中,I是單位矩陣,B是所有元素均為1的方陣,b是所有元素均為1的行向量。因此,只需要求出該馬爾可夫轉移矩陣P即可得出相對應的穩(wěn)態(tài)概率π,進而求出該雙向中繼系統(tǒng)的吞吐量和排隊時延等性能。

    在該雙向中繼系統(tǒng)傳輸中,由于考慮了鏈路損耗,因此每次數據傳輸不是100%可靠,每個通信節(jié)點的數據傳輸導致的事件結果不再唯一,因此需要針對用戶節(jié)點和中繼節(jié)點的數據傳輸進行單獨分析。又由于每次馬爾可夫事件均建立在上次事件的基礎上,因此該雙向中繼傳輸所對應的馬爾可夫鏈狀態(tài)轉移概率矩陣可以利用全概率公式求得。選取用戶節(jié)點發(fā)送數據的開始瞬間為馬爾可夫狀態(tài)參數的觀測點,即T1的開始處。為了便于表達,標記在T2開始處的隊列狀態(tài)所組成的集合為s′,因此有:

tx4-gs7-9.gif

    將式(8)、式(9)代入式(7),可以得到此馬爾可夫鏈的狀態(tài)轉移概率矩陣,進而通過式(6)可以求得該馬爾可夫鏈各個狀態(tài)所對應的穩(wěn)態(tài)概率。在此基礎上,可以對該雙向中繼系統(tǒng)的平均吞吐量、排隊時延等性能進行數學分析。

4 系統(tǒng)性能分析

tx4-gs10.gif

tx4-gs11-15.gif

5 仿真

    將文獻[7]作為參照,令λ=2 000 B,數據發(fā)送速率r=11 Mb/s,τP=96 μs,τ1=10 μ滋s,τA=11 μs。圖3是不同緩存大小下的吞吐量,線為理論值,圓圈為MATLAB仿真值??梢钥闯隼碚撝岛湍M值是相等的,因此驗證了上文所構建Markov分析模型的精確性。

tx4-t3.gif

    從圖3可以看到,考慮信令開銷時,本文所提出傳輸策略要優(yōu)于文獻[7]。另外,當增加中繼節(jié)點處的緩存資源時,本文所提出傳輸策略的平均吞吐量得到顯著提升,性能增益達到(5.14-4.5)/4.5=14.3%。還可以看到,在緩存增加初期,吞吐量急劇增加,但是隨著緩存大小的繼續(xù)增加,曲線變得逐漸平緩,即:當大于一定閾值時,繼續(xù)增加緩存所帶來的吞吐量增益逐漸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所提出的模型可以用來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緩存大小。

    圖4顯示,雙向中繼系統(tǒng)在中繼節(jié)點處的平均排隊時延隨著中繼節(jié)點緩存的增加而呈現接近線性的增加,結合圖2可知,無限的增加緩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系統(tǒng)的吞吐量,但是同時也會造成系統(tǒng)的排隊時延的線性增加,因此為了提高系統(tǒng)的吞吐量而無限制地增加緩存空間是不明智的。

tx4-t4.gif

6 結論

    本文提出了一種考慮鏈路損耗、緩存有限、考慮信令開銷、基于網絡編碼的無調度雙向中繼傳輸策略,構建出Markov分析模型,求出了系統(tǒng)的吞吐量、排隊時延的閉式解。仿真表明,在考慮系統(tǒng)的傳輸開銷時,本文所提傳輸策略要優(yōu)于已有的傳輸策略。理論分析和仿真結果還證明,通過適當增加緩存空間可以提高14.3%的吞吐量。

參考文獻

[1] LOUIE R H,Li Yonghui,VUCETIC B.Practical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for two-way relay channels: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J].IEEE Trans.Wireless Communication,2010,9(2):764-777.

[2] ZHANG S,LIEW S C,LAM P P.Hot topic: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MOBICOM 2006,Los Angeles,Ca,Usa,September.2006:358-365.

[3] LI S Y R,YEUNG R W,CAI N.Linear network cod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3,49(2):371-381.

[4] KATTI S,RAHUL H,HU W,et al.XORs in the air: practical wireless network coding[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2008,16(3):497-510.

[5] LIU H,POPOVSKI P,DE CARVALHO E,et al.Sum-Rate optimization in a two-way relay network with buffering[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2,17(1):95-98.

[6] CHI K,ZHU Y H,JIANG X,et al.Practical throughput analysis for two-hop wireless network coding[J].Computer Networks,2014,60(5):101-114.

[7] JAMALI V,ZLATANOV N,SCHOBER R.Bidirectional buffer-aided relay networks with fixed rate transmission—part II:delay-constrained case[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5,14(3):1339-1355.

[8] GALLAGER R G.Stochastic processes:theory for applications[J].Contemporary Physics,2016,57(2):1.



作者信息:

沈微微,李  敏,陳  林

(宿遷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宿遷223800)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