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yè)界動態(tài) > 一種基于空域的MIMO系統(tǒng)鏈路自適應策略研究

一種基于空域的MIMO系統(tǒng)鏈路自適應策略研究

2008-05-08
作者:楊 宇, 匡鏡明, 費澤松

  摘 要: 提出基于空域上聯(lián)合SM和TD的LA策略。該策略通過檢測后的符號SNR來自適應搜尋滿足服務質量" title="服務質量">服務質量要求的最優(yōu)空間分組方案,天線組內部使用空時分組編碼(STBC),組間進行復用。仿真結果表明,同基于時域的LA策略相比,該策略能充分利用SM與TD在時域及空域的性能折中,具有更優(yōu)的吞吐量性能,且復雜度較低。
  關鍵詞: MIMO系統(tǒng) 鏈路" title="鏈路">鏈路自適應 空間復用 發(fā)射分集


  多輸入多輸出(MIMO)系統(tǒng)是指在發(fā)射端和接收端" title="接收端">接收端同時使用多個天線的系統(tǒng),通過充分利用無線信道的豐富多徑散射環(huán)境來極大地提高帶寬受限信道容量[1]。MIMO系統(tǒng)既可使用發(fā)射分集(TD)方案來獲得高的通信可靠性,也可使用空間復用(SM)方案來得到高數(shù)據(jù)速率[2]?,F(xiàn)有SM系統(tǒng)的鏈路自適應(LA)在滿足服務質量(QoS)要求的前提下(例如目標誤塊率),將系統(tǒng)的調制編碼方案(MCS)與等效獨立子信道的信道條件相匹配,進而提供更優(yōu)的系統(tǒng)吞吐量。SM方案同TD方案相比,前者對信道條件的變化更為敏感,因此當MIMO信道惡化時,SM方案會出現(xiàn)系統(tǒng)吞吐量的嚴重損失。另外,目前已有關于在時域上進行TD方案(如空時分組碼STBC)與SM方案聯(lián)合切換的研究[3],但這種基于時域的LA不能有效利用SM與TD的性能折中。
  本文研究一種新的LA策略。該策略在空域上聯(lián)合SM與TD兩種方案,進而更好地利用二者性能折中。所謂空域LA,是將發(fā)射天線" title="發(fā)射天線">發(fā)射天線分成若干組,而每組中使用的空時編碼相互獨立,因此可以將每個天線組看成傳統(tǒng)SM方案中的一個發(fā)射天線。本文在接收端使用了迫零(ZF)分組檢測[4],根據(jù)每個天線組的信道條件選擇最優(yōu)MCS,從而最大" title="最大">最大化MIMO系統(tǒng)吞吐量。為研究簡便,這里的STBC僅選用Alamouti編碼,發(fā)射天線個數(shù)設為4,不使用信道編碼。另外本文還研究了空間相關信道對最優(yōu)天線分組方案選擇的影響。
1 系統(tǒng)模型
  圖1是窄帶nT×nR MIMO系統(tǒng)模型。假設信道是準靜態(tài)平坦瑞利衰落,即信道在一個數(shù)據(jù)塊內保持不變,在塊間獨立變化,信道矩陣的元素是獨立同分布的均值0、方差1的復高斯變量。噪聲服從均值0、方差的σ2復高斯分布。系統(tǒng)有理想的信道估計、符號同步接收機和理想定時。又假設在接收端得到的控制信息能被無延時無誤差地反饋回發(fā)射端。根據(jù)來自接收端反饋的控制信息,發(fā)射端選擇最優(yōu)的天線分組方案,同時為每個天線組選擇MCS和發(fā)射功率。


1.1 檢測后SNR
  檢測后SNR是每個天線組的發(fā)射信息在接收端分組檢測后得到的SNR值,其值是由分組檢測算法決定的。下面詳細描述了4個發(fā)射天線情況下的計算方法。其他發(fā)射天線個數(shù)的情況可使用類似方法得到。
1.1.1 天線分組個數(shù)為2
  將發(fā)射天線分為2組,每組都使用Alamouti編碼。令h1,n,h2,n,h3,n,h4,n為第n個發(fā)射符號周期內4個發(fā)射天線與nR個接收天線間4個nR×1信道向量,并且設信道在第n和n+1個符號周期內保持不變。如果第一組包括發(fā)射天線1和發(fā)射天線2,而第二組包括發(fā)射天線3和發(fā)射天線4,則接收信號可以表示為:


仍無法滿足QoS要求時,則將這些天線關閉。
  本文研究目標是尋找最優(yōu)發(fā)射天線模式,使其能在滿足目標誤塊率的要求下最大化系統(tǒng)吞吐量。天線模式選擇是基于無線信道的統(tǒng)計信息,這能使LA減小反饋負載和復雜度。該方法的思想是搜尋能夠定義模式切換區(qū)域的SNR門限,然后將接收端估計出的SNR與門限相比,并選擇最優(yōu)發(fā)射模式。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通過仿真得到每個星座圖滿足目標誤塊率時的SNR門限(如果QoS要求為目標誤比特率,則可以通過文獻[7]中SNR與誤比特率的關系式計算出SNR門限);
  然后,將每個天線組的檢測后SNR與這些SNR門限相比,為每組天線選擇滿足QoS要求的最大星座圖;
  最后,把選擇出的控制信息反饋回發(fā)射端,進行發(fā)射系統(tǒng)參數(shù)配置。
  實際中,基站可以根據(jù)周期性的上行鏈路質量報告來為下行鏈路選擇最優(yōu)發(fā)射天線模式。為降低應用復雜度,可以在接收端事先建立一個含有不同信道條件下最優(yōu)發(fā)射模式的查詢表。本文僅考慮4個發(fā)射天線的情況,因此共有4種分組方案、12種模式。每種模式都使用RAP的功率分配方法與自適應調制來獲得最大吞吐量。
2.2 仿真結果
  仿真中,假設4×4自適應MIMO系統(tǒng)所用星座圖為Gray映射的BPSK 、QPSK、16QAM和64QAM。TD使用的是Alamouti編碼和1/2速率的STBC,不使用信道編碼,其塊長為400個比特。QoS要求目標誤塊率為0.1。仿真圖中每個信道條件使用了50 000次的統(tǒng)計平均。

?

?


  圖2給出使用空域LA的 MIMO系統(tǒng)吞吐量性能。由仿真結果可以看出空域LA能綜合4種分組方案的優(yōu)點,根據(jù)當前的信道條件選擇最優(yōu)的天線發(fā)射模式,從而獲得較單個分組方案更優(yōu)的吞吐量。
  圖3給出每種分組方案的使用概率情況。在低SNR時,將所有發(fā)射天線分成一組,即使用STBC的發(fā)射分集增益來滿足QoS要求。在高SNR時,每個發(fā)射天線單獨分為一組,等同于SM方案,這是由于SM能提供最大的復用增益。可在好的信道條件下進一步改進系統(tǒng)吞吐量,可以看出空域LA策略能更好地利用TD與SM的折中來提高吞吐量。
  圖4比較了空域LA與時域LA的性能。后者僅僅是在1/2速率的STBC編碼系統(tǒng)與SM間的切換,而前者利用了天線分組的方法,其中含有4種分組方案。從仿真結果看出,天線分組的使用使得空域LA優(yōu)于時域LA,在中段的SNR范圍內前者能獲得系統(tǒng)吞吐量的改進。
3 空間相關性對空域LA的影響
3.1 相關信道模型

  這里研究空間相關信道對空域LA性能的影響,使用Jakes模型來描述相關信道。一般地,空間信道的衰落相關性依賴于天線間距和入射無線電波的角度譜。如果天線的放置為線性等間距陣列,而且經典Jakes相關模式的角度譜為均勻分布,則第i個與第j個發(fā)射天線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
  
  其中J0(·)為第一類零階Bessel函數(shù),λ為無線電波波長,d為天線間的距離。
  由于接收天線不會影響到發(fā)射端天線模式的選擇,故可假設接收端沒有空間相關性。無相關信道下天線分組個數(shù)一定時,不同天線模式的修正信道矩陣H只進行列交換,從統(tǒng)計意義上講,這些模式都是等效的。但是發(fā)射相關性卻會對天線模式產生不同的影響,這里假設天線分組個數(shù)為2,則共有3種天線模式,即模式1為{(天線1,天線2)(天線3,天線4)},模式2為{(天線1,天線3)(天線2,天線4)},模式3為{(天線1,天線4)(天線2,天線3)}。
3.2 基于奇異值的模式選擇準則


  由圖5可知,信道具有強相關性時,模式3最優(yōu),而低相關信道下3種模式具有幾乎相同的最小奇異值??臻g相關性的強弱是天線間距的函數(shù)。當間距大于0.5倍無線電波波長時,信道的相關性很弱,3種模式的性能差異很小。使用基于最小奇異值的選擇準則能很容易得到最優(yōu)天線模式。


  圖6~9給出了不同相關信道下3種天線模式的系統(tǒng)吞吐量性能和使用概率。可以看出,在強相關信道下模式3具有最大吞吐量,并且使用概率最大,這說明模式3在強相關信道下是最優(yōu)的。在弱相關信道下3種模式有幾乎相同的吞吐量和使用概率,即沒有明顯優(yōu)于其他二種的天線模式。這個仿真結果與3.2節(jié)中使用基于最小奇異值的選擇準則的分析結論是一致的。

?

?

?


  本文提出基于空域的LA策略,即在滿足QoS要求下將MIMO系統(tǒng)的發(fā)射天線進行自適應分組,組內使用STBC來獲得TD,組間做SM。該策略能根據(jù)信道條件自適應搜尋最優(yōu)的天線分組方案,有效解決SM在低SNR時吞吐量損失的問題。仿真結果表明,同基于時域的LA策略相比,基于空域的LA策略能更充分地利用TD與SM的性能折中,在中段SNR范圍內改進系統(tǒng)吞吐量,且應用復雜度較低。
參考文獻
1 Foschini G J, Gans M J. On limit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fading environment whe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8;6(3)311~335
2 Foschini G J. Layered space-time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fading environment whe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Bell Lab. Tech. Journal,1996;(1):41~59
3 Hwang K J, Lee S K, Chang K H. Adaptive rate MIMO system using space-time block mapping. VTC03-Spring,2003;1(4):774~778
4 Lan Z, Dubey V K. Transmit diversity and combining scheme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over correlated channels. VTC04-Spring,2004;1(3):380~383
5 Sumeet Sandhu and Arogyaswami Paulraj. Space-Time block codes: A Capacity Perspective. IEEE Comm. Lett., 2000;4(12):384~386
6 Catreux S, Driessen P F, Greenstein L J. Data throughput using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techniques in a noise-limited cellular environment. IEEE Trans. on Wire. Comm. 2002;1(2):226~235
7 Proakis J G. Digital communications, 3.edition, McGraw Hill Inc, 1995
8 Heath R W Jr, Paulraj A J.Switching between spatial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t diversity based on constellation distance.Proc. of Allerton Conf. on Comm. Cont.and Comp.,Oct. 2000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