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yè)界動態(tài) > 基于聯(lián)合頻率分析的數(shù)字信號自動調制識別

基于聯(lián)合頻率分析的數(shù)字信號自動調制識別

2008-04-29
作者:霍 雷, 段田東, 武延軍

  摘 要: 針對數(shù)字調制信號" title="數(shù)字調制信號">數(shù)字調制信號的類間識別問題,介紹了基于傅氏變換的聯(lián)合頻率分析方法,在時頻分析和譜相關" title="譜相關">譜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聯(lián)合信號頻率和循環(huán)頻率的分析方法,并將其用于移頻鍵控、移相鍵控、多音頻分復用三類數(shù)字信號的類間識別。計算機仿真結果表明:在信噪比不低于5dB的條件下,平均識別成功率高于90%。
  關鍵詞: 類間識別 聯(lián)合頻率分析 循環(huán)頻率


  信號調制方式識別在無線電管理、電子對抗等應用中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從1969年Waver C S等人發(fā)表第一篇調制方式自動識別的論文以來,在該領域不斷有人提出新方法。例如,Liang Hong、K.C.Ho采用小波變換識別FSK、PSK、16QAM三種數(shù)字調制信號[1];Gardner將循環(huán)譜分析用于信號調制識別[2];Assaleh 等人把信號建模為一個兩階AR過程,并利用參數(shù)統(tǒng)計方法識別CW、PSK、FSK三類信號[3]
  信號調制識別一般包括兩個重要的部分,即類間(Inter-class)識別和類內(Intra-class)識別。本文著重研究FSK、PSK和多音FDM三類信號的類間識別問題。由于多音FDM是多載波信號,需采用時頻方法進行分析,但單純使用時頻還不能很好地反映信號的特征。為此,本文首先介紹了將傅氏變換應用于時頻分布各頻帶的聯(lián)合頻率分析方法,并通過DSB信號闡述了該方法的特性,然后根據(jù)譜相關循環(huán)頻率軸譜表征信號循環(huán)平穩(wěn)特性的優(yōu)點,將其取代傅氏變換得到聯(lián)合信號頻率與循環(huán)頻率的兩維處理方法,并用于三種數(shù)字信號的特征分析。最后詳細介紹了基于聯(lián)合頻率分析的特征提取及識別過程,給出了仿真測試結果。
1 聯(lián)合頻率分析
1.1 基于傅氏變換的聯(lián)合頻率分析
  設信號為x(t),首先對其瞬時自相關函數(shù)做傅氏變換,得到關于時間和頻率的兩維函數(shù),即著名的Wigner-Ville" title="Wigner-Ville">Wigner-Ville時頻分布[4]:

  其中μ為調制頻率。下面以雙邊帶幅度調制信號(DSB)為例,說明聯(lián)合頻率分析的特性。DSB信號的表達式為:

  從(4)式可以看出,在信號頻率與調制頻率聯(lián)合平面上,存在多個非0值,且這些值出現(xiàn)的位置具有對稱性(本文只分析μ≥0, f≥0的情況)。顯然,在μ≤2fm范圍內的非0值,反映了調制信號的一些特征。相比信號載頻,這些特征一般集中于較低的調制頻率(μ)處。其他范圍內也有非0值,主要因為Wigner-Ville時頻分布是二次形變換,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交叉項。目前已有多種方法抑制這些交叉項,如平滑Wigner-Ville分布(SWD)、平滑偽Wigner-Ville分布(SPWD)[4]等。由于采用FFT計算傅氏變換會造成聯(lián)合分析平面包含大量高頻冗余信息,降低分析效率,且通信信號一般具有循環(huán)平穩(wěn)特性,因此本文設計采用譜相關μ截面分析取代第二次傅氏變換。下面介紹其基礎知識。
1.2 譜相關理論
  設信號x(t)為循環(huán)平穩(wěn)且功率有限,則其在時間區(qū)間[-T,T]上的循環(huán)自相關函數(shù)為:
  
  信號的譜相關是一種形式上的兩維傅里葉頻譜,兩個變量分別是f1和α。令f1=0,得到循環(huán)頻率α軸上的譜相關Sxα(0),簡稱為α軸譜。α軸譜一般包含了與信號載頻、符號速率等有關的重要信息[5]。
1.3 基于軸譜的數(shù)字調制信號聯(lián)合頻率分析
  按(1)式計算出信號的Wigner-ville時頻分布后,分別固定每個頻率f,沿時間軸方向計算其α軸譜,得到變量分別為信號頻率f和循環(huán)頻率α的兩維頻譜Sx(α,f)。在本文中,聯(lián)合頻率分析將用于移頻鍵控(FSK)、移相鍵控(PSK)、多音頻分復用(M-tone FDM)三類數(shù)字調制信號的類間識別。下面結合時頻分布來分析采用軸譜后信號的聯(lián)合頻率特性。


  M進制FSK信號采用M個不同的頻率來傳輸信息。圖1(a)為一個碼速為80bps的BFSK信號時頻分布圖,從圖中可看出,不同的信號頻率分布在不同的頻帶內,每一時刻只出現(xiàn)一個頻率。同時,在其聯(lián)合頻率分布圖1(b)中相應的頻帶(這里指與α軸平行的頻率子帶,下同)內,出現(xiàn)一些譜峰。在α=0時出現(xiàn)的譜峰(俯視圖中的黑點,下同),對應的信號頻率表征了BFSK信號的頻率參數(shù);α=80Hz時也出現(xiàn)譜峰,其反映信號的碼速信息。顯然,MFSK(M>2)信號存在M個頻帶具有與此類似的特征。
  M進制PSK信號通過對載波的相位調制得到。圖2(a)是一個載頻和碼速分別為1 400Hz和200bps的BPSK信號時頻分布圖,信號相位的變化使得在載頻及其附近頻帶內,周期性出現(xiàn)一些頻率分量。顯然在載波頻帶內,這種周期性表現(xiàn)尤為強烈。如聯(lián)合頻率分布圖2(b)所示,α=200Hz時,在載波頻帶內出現(xiàn)的譜峰表征了碼速信息。MPSK(M>2)信號的特征與此類似。
  多音FDM信號一般由多個相互獨立或正交的子信號和一個單載波導頻" title="導頻">導頻疊加而成。圖3(a)為一個12音FDM信號,每個子信號的調制方式為BPSK,符號速率為100bps。從其時頻圖中可看出,導頻在其頻帶內分布是均勻的,每路BPSK與前面分析的情況類似。聯(lián)合頻率分布圖如圖3(b)所示,由于導頻不包含調制信息,其在相應的頻帶內分布也是均勻的,而各路BPSK在α=0和α=100Hz時出現(xiàn)譜峰。

?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三類信號的聯(lián)合頻率分布有明顯的區(qū)別,如MFSK在M個頻帶內存在譜峰,MPSK信號僅在載波頻帶內存在譜峰,多音FDM信號雖在多個頻帶內存在譜峰,但導頻頻帶與子信號頻帶內譜峰分布不同。因此,聯(lián)合頻率分布很好地表征了信號的特征,可用于調制方式識別及信號的參數(shù)估計。
2 特征提取及仿真實驗
2.1 特征提取

  待分析信號的采樣率為16kHz,持續(xù)時間為1s。采用平滑偽Wigner-Ville分布計算信號時頻分布,平滑窗長度256點,窗移20點。對得到的時頻分布矩陣,利用幅度平方處理分別檢測每個頻帶的包絡,并使其通過低通濾波器,以濾除一些毛刺。同時,為了避免各頻帶大的直流分量的干擾,利用時頻矩陣的平均值,對整個矩陣進行歸一化,然后設定循環(huán)頻率α的分析區(qū)間[0,αx],分別對每個頻帶計算其α軸譜,最終得到以信號頻率m和循環(huán)頻率n為變量的聯(lián)合頻率矩陣Sx(m,n)。
  同其他的二維分析一樣,聯(lián)合頻率分析Sx(m,n)所需的處理時間也較長,與傳統(tǒng)的一維譜估計方法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量相比一般要大得多。即使利用信號帶寬范圍來選擇Sx(m,n)中的分析區(qū)間,得到的特征矩陣仍然太大而無法供分類器" title="分類器">分類器使用。由于矩陣的奇異值是矩陣的固有特征,并具有非常好的穩(wěn)定性及旋轉、比例不變性,因此,將奇異值分解(SVD)方法應用于聯(lián)合頻率矩陣特征的提取,得到特征矢量:
  C=[σ1,…,σp],這里,p=min(m,n),σ1,i=1,…, p為奇異值。同時,Sx(0,n)中包含的譜峰數(shù)也將作為一個重要特征用于調制識別。
2.2 識別性能測試
  本文在Matlab平臺上對三類信號的類間識別進行了仿真實驗。在0~20dB(步進為5dB)的信噪比范圍內,按隨機消息序列分別產生MFSK(M=2,4,8)、MPSK(M=2,4,8)及M音頻分復用(M=8,12,16)三類信號。每一類信號在每個信噪比下的樣本數(shù)均為1 000,然后按2.1節(jié)中的方法隨機選擇500個分別提取特征組成訓練集,剩余500個樣本的特征組成測試集,分類器采用徑向基(RBF)神經網絡。在對分類器訓練之前,先根據(jù)信噪比的不同,將各組訓練集兩兩交叉組合,分別得到[0dB,5dB]、[5dB,10dB]、[10dB,20dB]、[5dB,15dB]和[0dB、20dB]等多個訓練集組合。經不同組合訓練出的分類器,對三類信號的平均識別成功率有所不同,其中[5dB,15dB]組合對應的分類器性能最好,相應的識別結果如圖4。
  本文提出的聯(lián)合信號頻率和循環(huán)頻率分析方法,將時頻分析與譜相關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描述信號特征的一種有效工具,已成功應用于FSK、PSK和多音FDM三類信號的類間識別。由于聯(lián)合頻率平面包含了信號載頻、碼速等重要參數(shù)信息,也可用于后續(xù)的參數(shù)估計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 Liang H, Ho K C. Identification of digital modulation types 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In: Proceedings IEEE,ICASSP 1999:427~431
2 Gardner W A, Spooner C M. Cyclic-spectral analysis for signal detection and modulation recognition. IEEE, 1988:419~424
3 Assaleh K, Farrell K, Mammone R J. A new method of modulation classification for digitally modulated signals. 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San Diego,1992
4 Cohen L, Time-frequency analysis. In: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NJ,1995
5 Gardner W A. Exploitation of spectral redundancy in cyclo-stationary signals. IEEE Signal Proc Magazine,1991;(4):14~36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