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華為進(jìn)入汽車領(lǐng)域時,就立下了一個Flag,那就是華為不造車,只利用ICT技術(shù),幫車企造好車,利用自己的渠道,幫車企賣好車。
而像AITO問界系列,其實也不算是華為自己造的車,這車是與賽力斯合作的汽車,采用的是智選模式,華為雖然深度參與了,但沒有掛華為的LOGO,嚴(yán)格來講,還不算是華為自己的汽車。
為什么華為不自己造車?原因在于自己造車,風(fēng)險大于不自己造車,同時以華為的技術(shù)基礎(chǔ),自己造車,其收益,也是比不過自己不造車的。
我們拿一個豪華車企來舉例,大家就會明白這個道理。奧迪算是全球知名的品牌了吧,并且還是豪華車品牌,2021年奧迪全球營收約為530億歐元,3900億元人民幣,營收利潤為54.98億歐元,約400億元。
華為現(xiàn)在的營收是6000多億人民幣,純利潤率約在8%左右,不管營收、還是利潤,都是遠(yuǎn)比奧迪多。但華為造車,要達(dá)到奧迪這個程度,能不能達(dá)到,要多少年,還是未知數(shù)。
所以華為真要自己造車,是一件風(fēng)險非常大的事情,還未必能夠成功。
但是如果華為不造車,情況就又不一樣了,華為自己不造車,對外提供ICT技術(shù),渠道,市場遠(yuǎn)比自己造車要大得多。
華為可以將自己的鴻蒙座艙、各種自動駕駛技術(shù)、5G技術(shù)等等,輸出給所有車企,包括奧迪,寶馬、奔馳、保時捷、比亞迪、大眾等等品牌。
按照華為的說法,目前每年有800多萬輛汽車,使用了華為的通信技術(shù),像BBA、保時捷都使用了華為的專利,還有像比亞迪等,也使用了華為的5G專利。
還有國內(nèi)的很多車企廠商,也使用了華為的Hicar技術(shù),未來還會使用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shù),電機(jī)等技術(shù)。而一旦華為自己造車,那么華為與車企直接競爭,其它車企就未必會與華為合作了。
所以華為只要利用自己的所長,推出各種有競爭力的,最前沿的技術(shù)就行了,成為汽車企業(yè)的供應(yīng)商,這樣全球所有的汽車都可以使用,這樣不是比華為自己造車,更有市場么?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shù)應(yīng)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