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時間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藥。而遲到的廣州車展,想要療愈的就是當下被疫情背刺的中國車市。
作者丨曹佳東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朱錦斌
2022年的中國車市有多么魔幻?
年初,上海持續(xù)2個多月的封控,打亂了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節(jié)奏。此起彼伏的唱衰之聲,幾乎讓所有人都給出判斷,隨著盤踞在車市上空灰幕將就此落下,經濟下行的壓力,疊加疫情的多地散發(fā),一邊嚴重沖擊著主流汽車消費,一邊對整個供應鏈生態(tài)予以重創(chuàng)。
年中,在國家購置稅減半新政、地方政府促進汽車消費所實施的手段疊加下,不管被迫叫停的成都車展,喊出多少冤屈,本應陷入困境的車市原地干拔,產銷兩端直接來了個180度大回轉,由比亞迪、吉利等強勢自主品牌領銜,市場一片“歌舞升平”。
年尾,寒冬侵襲,裹挾著疫情封控全面放開的太多不確定性,剛過陣痛期的車市又一腳邁入了泥淖。各家能否完成既定的銷量目標,再次被打上了一個問號。
如此背景下,“新科技 新生活”依舊成了本屆廣州車展的主題,一切事關行業(yè)重啟的話題都將這一刻被業(yè)內重拾。但我想說的是,車市能以如此跌宕的態(tài)勢度過這一年,少量驚喜下滿是式微者離開的背影,相信廣州車展的跨年召開也改變不了過往那稍顯離奇的車市進程。
它的開幕,只是在為來年的上海車展,或是為2023年看似會徹底被改寫的市場格局做著預演。
過去倉促收尾,未來悄然啟幕
當前,越撩越旺的新能源車市所造就的產業(yè)圍城,愈發(fā)讓在局者都切身體會到了新舊時代交割時的苦澀與無奈。特斯拉、蔚小理等新興車企的攪局,不僅使得傳統(tǒng)車企失去了過去幾十年的技術庇護,亦在用最兇狠的手段倒逼著它們做出新的決斷。
即便是強如南北大眾、南北豐田等主流,如此驟變的行業(yè)背景能為之帶去的啟示也唯有,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大象轉身,動用現(xiàn)有資源摸準新能源產業(yè)未來發(fā)展的動向。
在廣州車展開幕前夕,業(yè)內清一色的聲音都聚焦在“為何車展非要在這個是召開”等類似的問題之上。當疫情快速以北京、保定等地為始發(fā)站快速向外蔓延,車展重啟所致的措手不及,是所有企業(yè)都在面對的。人手不足的情況,何來充足的準備去張羅車展?
抵達廣州之前,我們也已清晰知曉,確有著大批車企未將深度參與廣州車展一事,列入本年度收官之戰(zhàn)的重中之重。
只是,由中汽協(xié)對外給出的研判可知,“今年11月銷量表現(xiàn)不及預期主要是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消費市場沖擊影響,消費者購車需求釋放受阻,終端市場表現(xiàn)疲軟,供給端節(jié)奏放緩,為汽車市場穩(wěn)定運行帶來較大壓力?!?/p>
車市雖然幾近收尾,但由衷反映出的苦澀現(xiàn)實,似乎也在逼迫著廣汽車展能盡最大的努力,為2022年的結束與2023年的啟幕,平添些像樣的底色。
而車展組委會也很明確地表示了,廣州車展的重新舉辦是為了促進經濟平穩(wěn)運行,提振行業(yè)信心,刺激消費,加快推動復工復產,那么,獲準入場的車企,再無奈、再無力在這個被疫情打碎的年關,拿出好的決議。事已至此,縱使是硬著頭皮上,對于車企來說,那也是毫無還價余地的。
在本屆車展上,依托大本營在此的客觀因素,廣汽集團全員上陣,無可厚非。埃安帶來了全新中型轎跑車型Hyper GT、廣汽傳祺會將全新SUV車型A79帶至現(xiàn)場、廣汽三菱要將全進口皮卡L200正式導入市場、廣汽豐田亦將正式對外發(fā)布全新的品牌主張……
除此之外,奔馳全新一代GLC登臺,小眾如集度汽車也會亮相款汽車機器人ROBO-01、合創(chuàng)將入局純電MPV市場、大運集團旗下的全新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遠航汽車亦會將Y6、Y7兩款豪華轎車和H8、H9兩款豪華SUV共計4款新車再次帶上舞臺。
當然,鑒于此次車展在如此倉促的節(jié)奏下召開,要想令我們強烈感知到那種因廣州車展的到來而引人振奮的喜悅,光憑為數(shù)不多的幾家車企來講故事,顯然是不夠的。
尤記得,上周末,2022年NIO Day展開的火熱勢頭都足以讓大半個汽車圈不顧一切趕去赴會。反觀廣州車展,如果真實情況僅此而已,相信其所帶來的期待,不說是乏善可陳,在整座城市才從疫情陰霾中走出的大背景下,勢必是大大折扣的。
也許身在展會中央,今年一整年都在熱銷中度過的比亞迪,仍會撐起展會大旗,最后收割一波潛在消費力;包括蔚小理在內的新勢力會因新產品魚貫而出,再次引得過客側目,可總得來說,要想廣州車展在此刻能一并將今年留于成都、北京的遺憾彌補回來,談何容易。
無法掩蓋的中國力量
是啊,中國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壯大,到了2022年已經呈現(xiàn)出一個近乎“瘋狂”的狀態(tài)。借助能源變革的力量與轉型機遇,傳統(tǒng)整車制造商身攜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能源等一系列中國公司,將世界秩序整個打散;當汽車市場的發(fā)展風向標頻繁在中國閃現(xiàn),身在此處的每一家企業(yè)也逐漸加快了自我升維的步伐……
新舊交割之際,在中國停止進步也必然意味著與世界脫節(jié)。如果,沒有人愿意放棄新世界的廣闊前景,那面朝下一階段的挑戰(zhàn)和新生,無論于誰,用過往經驗做背書也好,現(xiàn)學現(xiàn)賣也罷,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趕在這場變奏前,重塑優(yōu)勢。
無奈,2022年雖已逝去。在我看來,一直沉醉于復蘇甚至總想著持續(xù)高位增長的中國車市,還是無能躲過市場反復折騰所致的后遺癥。
中汽協(xié)方面預計,2022年中國汽車市場總銷量為2680萬輛,同比增長2%??此朴兄堰_預期的結果。然而,隨著市場給出反饋稱,“今年購置稅減半促進消費政策對穩(wěn)定車市增長起到明顯的作用,但下半年的疫情影響到了政策的實施效果。與去年和前年相比,汽車產銷略顯疲態(tài),并未出現(xiàn)往年的年底翹尾現(xiàn)象?!?/p>
從廣州車展到明年春天的上海車展,我想,外界急切地需要從中找到車市得以向上的蹤跡。答案會藏在哪里?一路走來,相信唯有中國車企的欣欣向榮方能給予所有人希望。
早在過去的11月份,自主品牌批發(fā)份額和零售份額同時突破50%,同比增長7.1%;批發(fā)份額達到55.2%,較去年同期份額增加8.4%。且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和出口市場獲得明顯增量,頭部傳統(tǒng)車企轉型升級的表現(xiàn)極為出色。
這所有跡象旨在說明一個問題,一次史無前例的深度調整,將以2022年的中國車市為前沿陣地向未來滲透。中國力量的崛起,不再需要看著合資品牌前行的臉色。即便是傲慢的日德企業(yè),自此都無法更改這一切。
就像在本屆廣州車展上,來者匆匆的步伐之下,占據(jù)展館核心區(qū)域的從來都是吉利、長城、比亞迪、長安等在今年交出漂亮答卷的中國企業(yè)。被迫來此的傳統(tǒng)外資品牌,能做的或許僅僅就是圍繞著它們,從夾縫中搜尋著潛客。
再者,根據(jù)《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年)》,至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將達到當年汽車總銷量的20%,力爭經過這些年的持續(xù)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亦有消息稱,為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jié)奏,后續(xù)相關政策的提出與實施,仍將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提供了政策基礎。
產業(yè)推力如此澎湃,行業(yè)優(yōu)勢已然齊全。今天,或許廣州車展很難在寒冬中找到往年的人聲鼎沸。面對“賣更多的車”這一簡單訴求,當廣大抱著觀望態(tài)度的消費者未從“陽康”中回過神,緊接著的這一個星期會在“走走過場”中度過。
可遠眺2023年,甚至更遠的時光,看著疫情的陰霾正在被冬日的蕭瑟與苦澀中和,那個充滿希望和憧憬的世界正在日漸恢復之際,中國車企終于苦苦熬到了改寫產業(yè)進化軌跡的關鍵時刻。廣州車展的有無都不會改變,以新能源發(fā)展為核心驅動力,以深刻洞察市場的眼力為利刃,中國車企愈漸顯露強硬的體魄。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