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積電2nm計劃逐漸明朗,這場關于先進制程的多方混戰(zhàn)似乎提前宣告結束,但這家半導體巨頭的野心似乎遠不止于此——在先進封裝領域,臺積電也是動作頻頻。
近日,據(jù)臺媒《電子時代》報道,臺積電深度參與了一項由英偉達牽頭的研發(fā)項目,該項目將使用臺積電COUPE(緊湊型通用光子引擎)封裝技術,將多個AI GPU組合成一塊GPU。
單看項目本身,這似乎與年初爆火的Chiplet概念大同小異,但整篇報道卻指向了另一項技術——硅光子(SiPH)。
此外文章還提到,英偉達和臺積電的研發(fā)項目將持續(xù)數(shù)年時間,且必須等到硅光子生態(tài)系統(tǒng)成熟才算完成。
為何兩家半導體巨頭同時看好硅光子賽道?這項新技術又會給封裝領域帶來哪些改變?
臺積電全新封裝技術,助力英偉達
對于臺積電強悍的芯片制造能力,大多數(shù)人都有所耳聞。事實上,臺積電在封裝領域的布局也毫不遜色。
自2012年起,身為晶圓代工龍頭企業(yè)的臺積電開始在封裝領域布局,其下CoWoS技術(2.5D)及其后續(xù)衍生版本被應用于英偉達Pascal、Volta系列,AMD Vega以及英特爾Spring Crest等芯片產品。此外,臺積電推出的InFO(2D/2.5D)、SoIC(3D)等封裝技術,同樣吸引來大量客戶。
為了讓客戶可以根據(jù)需求選擇合適的封裝技術,臺積電在2020年第26屆技術研討會上正式將上述封裝技術整合為“TSMC-3DFabric”平臺。在當時,該平臺就已經引入了Chiplet等新概念,為后續(xù)新技術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2021年9月,臺積電在“3DFabric”的基礎上推出了本次合作的“主角”——COUPE(compact universal photonic engine)異構集成技術。
簡單來說,該技術是將光學引擎和多種計算/控制器件集成在同一封裝載板或中間器上,使得組件之間的距離更近,提高帶寬和功率效率,并減少電耦合損耗。
在相同功率下,使用COUPE封裝技術的芯片在功耗和速度上都將大大改善,足以應對網(wǎng)絡流量的爆炸式增長。
從這里不難看出,COUPE封裝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降低功耗、提升帶寬。
對于GPU而言,算力提升背后的代價是功耗的增加。以今年英偉達推出的H100為例,一塊PCIe 5.0版本顯卡功耗達到了史無前例的700W,相比A100多了整整300W。如果想搭建一套完整的超算體系,那么整個計算中心的功耗控制更是難以想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既然COUPE封裝技術可以有效降低GPU功耗,那么英偉達沒有理由不去嘗試這項新技術。
硅光技術,摩爾定律的新解藥?
事實上,硅光技術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國外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有關硅光技術的研究,硅光產品也已經被多家廠商生產出來并得到應用。例如英特爾、格芯,以及英特爾收購的以色列晶圓廠高塔,他們都推出過自己的硅光工藝平臺。
但從整體市場來看,硅光產品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這讓很多人誤以為“硅光芯片”是近些年才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
首先,硅光產品需要考慮相對高昂的成本問題。受限于大量光學器件,一個硅光器件需要采用各種材料,在缺乏大規(guī)模需求的情況下,硅光產品成為一種“高價、低性價比”的產品。同時,器件的性能與良品率難以得到保障。
其次,硅光芯片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缺少標準化方案。例如設計環(huán)節(jié),硅光產品仍需要專用EDA工具(硅光設計工具PDA)進行設計;而在制造與封裝環(huán)節(jié),類似臺積電、三星等大型晶圓代工廠都沒有提供硅光工藝晶圓代工服務。即便是已經推出COUPE技術的臺積電,短時間內會專注于封裝方案,很難勻出產能提供給硅光芯片。
最后,從不同廠商的思路來看,它們對于硅光產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以英偉達為例,今年3月份的OFC 2022光纖通信會議上,英偉達首席科學家Bill Dally展示了一套硅光技術連接GPU系統(tǒng)的模型。
在這套模型中,英偉達選擇用DWDM單模光纖替代有限電纜,構建了連接GPU的交換機。在新模型下,雖然外部激光源占用了大量空間,但由于光的特性,因此設備之間的連接線纜可以更長,最終讓整套模型的體積大大降低。
從產品思路來看,英偉達將激光信號設在了產品外部,而不是像其他廠商一樣將激光器嵌入芯片內部。這一設計想法與硅光子初創(chuàng)公司Ayar Labs十分相似——他們在早期設計產品時決定將光源本身與光子芯片分開。此前,在接受外媒采訪時,Ayar Labs總裁兼首席技術官Mark Wade曾指出:“激光器的物理學與CMOS微電子的物理學是相互脫節(jié)的;它們不喜歡在高溫下工作,會迅速失去能效,其可靠性也會成指數(shù)級下降。”
圖 | Ayar Labs的光學I/O芯片最終封裝模塊
今年6月,該公司正式宣布與英偉達合作開發(fā)具有光學I/O的下一代AI運算基礎架構,并且在年初,英偉達還參與到Ayar Labs的融資中。
從兩家公司的描述來看,此次英偉達與臺積電的封裝技術合作,有極大可能與這項新的AI架構相關。
當然,英偉達的產品思路并不代表硅光芯片的最終形態(tài),其他老牌廠商同樣有各自的產品思路。
例如格芯,在今年3月宣布與博通、思科、Marvell等廠商合作推出新一代硅光平臺GF Fotonix,在12英寸的晶圓上,實現(xiàn)光子元件、射頻和高性能CMOS的單芯片集成,單根光纖提供高達每秒半太比特 (Tb/s) 的數(shù)據(jù)速率,這是所有代工廠產品中最快的數(shù)據(jù)速率。
而作為硅光賽道的老大哥,英特爾的產品不僅種類最多,同時也是少數(shù)擁有IDM能力的半導體企業(yè)。同樣是OFC 2022上,英特爾展示了800Gbps的硅光發(fā)送器、協(xié)同封裝光子(co-packaged optics,CPO)技術以及與英偉達不同設計的光學I/O。
圖 | 硅光產業(yè)鏈
在國內,同樣有多家企業(yè)瞄準硅光賽道,例如華為、長瑞光電等老牌企業(yè),也有曦智科技這樣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
可以說,硅光賽道正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階段。
結語
去年年底,硅光芯片成功入圍阿里巴巴達摩院2022十大科技趨勢榜單中。達摩院對此的評價是:“兼具光子和電子優(yōu)勢,突破摩爾定律限制;預計未來三年,硅光芯片將承載絕大部分大型數(shù)據(jù)中心內的高速信息傳輸。”
在先進制程不斷接近摩爾定律限制的背景下,硅光芯片能再次吸引來市場的目光,主要得益于本身出色的特性。而臺積電COUPE封裝技術的入局,更是讓硅光芯片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變成了可能。
對于臺積電自身來說,入局硅光賽道,一方面是先進工藝制造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因此需要從先進封裝入手,尋求突破摩爾定律的解藥。恰巧硅光技術是目前能突破限制的手段之一,因此兩家半導體巨頭的合作顯得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市場對先進工藝的需求有所減緩,而自動駕駛,物聯(lián)網(wǎng),AI等新興領域正在崛起,此次臺積電便希望借助COUPE封裝技術,來搶占數(shù)據(jù)中心芯片的市場先機。
但總體來看,在整體需求偏弱的情況下,硅光賽道仍要需要新的故事帶動整個市場。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