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華為、三星、OPPO三大廠商折疊屏“斗法”

華為、三星、OPPO三大廠商折疊屏“斗法”

2021-12-28
來源:韭菜財經(jīng)
關鍵詞: 華為 三星 OPPO

目前看來,折疊屏可能是智能手機的下一個風口。

折疊屏手機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從iPhone 4 革新智能手機后,各家廠商對于手機的交互形態(tài)與使用場景都在進行不斷地探索著,而屏幕則是重中之重——因為屏幕傳遞了交互過程中的絕大部分信息,并且希望傳遞更多信息。

于是手機屏幕的演變和競爭就呈現(xiàn)出了這樣的趨勢:尺寸越來越大、顯示越來越精細、色彩越來越豐富。從劉海屏、副屏到雙屏,甚至是那部令人驚艷的小米MIX α的環(huán)繞屏,無一例外地都是這種趨勢下的產(chǎn)物——但人類“手掌”的極限抑制了手機的無限擴大。市場亟需新的產(chǎn)品,擴展甚至重新定義“手機”,這為折疊屏手機提供了誕生的契機。

柔性屏技術的成熟,讓手機形態(tài)的探索工作在2018年有了初步成果:柔宇科技發(fā)布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折疊屏手機——柔派(Flexpai)。隨后華為、三星立刻跟進,在2019年發(fā)布了自家的折疊屏手機;據(jù)了解,小米、OPPO也有相關立項,并在2020年、2021年相繼發(fā)布了相關產(chǎn)品,蘋果則掌握著相關技術卻秘不作聲。

據(jù)DSCC消息,2021Q3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260萬部,環(huán)比增加215%,而且預計Q4出貨量380萬部——折疊屏手機市場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成長著。

不過,針對折疊屏、大屏與小屏的關系、大屏的應用設計,各家廠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在這種思考的指引下,各家的產(chǎn)品也各有特點。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華為、三星、OPPO三家。

28110735633473.png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華為:折疊體驗不應止于大屏

華為的思路經(jīng)過巨大轉變,不僅手機形態(tài)由“外翻”變?yōu)榱恕皟日邸保ㄟ@也是目前最主流的折疊屏手機形態(tài)),而且小屏也從大屏中獨立出來,變?yōu)榱送庵玫囊粔K屏。

拋開旗艦機型一貫的“高端”、“商務”的定位來說,華為似乎要將折疊屏手機打造為兼顧內外的“全能手機”:希望用戶既獲得不錯的小屏使用體驗,也能獲得良好的大屏使用體驗,然而二者在權重上并沒有拉開太大差距。

這種思路的結果就是:華為MATE X2擁有最接近主流手機的小屏,用戶即便不使用大屏,也能獲得較為完整的體驗;但手機也能提供更大屏幕,使用戶獲得更好體驗。

但華為的思路還停留在“折疊前”與“折疊后”的兩極使用場景,并沒有注意到折疊的中間態(tài),自然也就沒有去開發(fā)更多的玩法。

不過由于在市機型和銷售區(qū)域受限,華為在全球折疊屏手機市場中位于第二,MATE X2只拿下了6%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華為發(fā)布了一款對標三星Z FLIP系列的豎向折疊屏手機P50 POCKET,進一步補充了產(chǎn)品線,國內反響良好,京東自營店預售已達7.35萬人,價格略高于對標產(chǎn)品。綜合各種因素來看,短期內華為落下風的局面不會有改善。

三星:折疊重心在于大屏

針對新形態(tài),三星顯然將注意力放在了強化手機的“折疊屏”屬性上,希望客戶更多的去使用內屏——即大屏,而把在外的小屏當作“折疊”這一繁瑣動作的補充。

但三星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即大部分用戶的使用場景,更多的還是在外屏上操作,三星Z FOLD系列已經(jīng)迭代至第3代,外屏雖然也能像普通手機一樣使用,但狹長的機身實在提供不了多好的使用體驗。

三星Z FOLD 3的內屏素質優(yōu)良,同時在系統(tǒng)級別的應用上也有著不錯的優(yōu)化,顯然三星是希望用戶在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里面的內屏。而且三星對鉸鏈的設計區(qū)別于華為,使手機懸停范圍大大增加。

毫無疑問,三星是全球折疊屏手機市場的最大贏家,約占93%的市場額度,而其中Z FLIP 3占全球出貨量60%。這種由三星開發(fā)的豎向折疊屏手機,機身縮小至原來一半,依托折疊屏自帶的稀缺性來營造高級感,吸引追求外觀時尚的用戶。從這個角度來講,Z Flip與其說是“手機”,倒不如說是精英的“裝飾品”——而這也恰恰說明了,折疊屏手機的普及尚未下沉。

OPPO:追求“大”并不意味“絕對大”

OPPO對于折疊屏手機的思路明顯是在借鑒華為、三星的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獨特思考。首先OPPO FIND N 在遵循了“由小變大、向外翻折”的基本邏輯的同時,將展開后的形態(tài)變?yōu)榱恕皺M向”,區(qū)別于其他兩家的“豎向”;其次,OPPO認為即便是折疊屏手機,尺寸上的“絕對大”也并不是必須的,只需“相對大”的屏幕能夠覆蓋更多場景即可。

在閉合狀態(tài)下,OPPO FIND N也是一臺合格的18:9小屏手機,尺寸和iPhone mini相差無幾,圖標無形變,單手操作無壓力,并且因為底邊更長,所以展開以后就得到了原生的橫屏模式,開合屏幕的體驗更加流暢,也更加符合使用直覺,可以說在大屏使用體驗上,OPPO主動向用戶邁出了關鍵一步。

OPPO FIND N所使用的鉸鏈,支持手機在任意開合角度懸停,這種能力賦予了手機發(fā)現(xiàn)更多使用場景的可能性,并以此為基礎,在影視、拍攝等方面衍生出了更多的玩法。

同時,F(xiàn)IND N將價格做到了7699起,目前主流市場最低,與華為、三星動輒上萬的價格相比,無疑更加親民。目前京東自營店預售達到3.06萬部,基本超過除華為、三星外品牌,但市場還需運營,OPPO還需時間來獲得用戶信任。

順帶一提,為大眾所熟知的折疊屏手機中,還有小米的MIX FOLD,但這款手機更像是“為了折疊而折疊”思路下對供應鏈進行考驗的產(chǎn)物,并沒有太多自己的思考,目前價格雖低,但在現(xiàn)在的輿論場中總處于不利地位。

總的來說,折疊屏手機的設計思路,基本上都是以現(xiàn)有主流的直屏手機為基礎,將其放大,或是將其縮小,以獲得截然不同的使用體驗和使用場景。

折疊屏手機能夠承擔未來嗎?

目前為止,產(chǎn)品較為成熟、較大規(guī)模發(fā)布的有華為、三星、小米和后來的OPPO,除此之外柔宇、摩托羅拉、索尼、TCL和緯圖等廠商均有折疊屏產(chǎn)品,但它們或是受眾狹窄、或是還未發(fā)布,目前看來還沒有成為主流的潛力。

這種“夢回”翻蓋手機的新形態(tài),最大的意義是,折疊屏手機在發(fā)現(xiàn)了直板手機與平板電腦的中間態(tài)的同時,將2D的交互基礎變?yōu)榱?D。這種針對產(chǎn)品結構專門設計功能的思路,被越來越多的廠商重視,并在OPPO FIND N 上終于看到成熟的影子。

在折疊屏手機細分領域的競爭中,一個很明顯的態(tài)勢是:誰能更好的思考折疊屏手機的應用場景和使用方式,誰就能獲得更大青睞。無論是三星Z FLIP系列的小巧精致,還是OPPO FIND N的

“相對大”,都是針對大屏缺點進行優(yōu)化的同時,彌補了折疊后的使用體驗。

但我們仍要追問:折疊屏手機是那個滿足未來交互需求的答案嗎?

折疊屏手機面世后已過三年,依舊沒有普及的趨勢,因為其形態(tài)與傳統(tǒng)智能手機差異過大,用戶的使用習慣并不適應;因為其售價過于高昂,普通消費者難以承受,因而大多都只能走高端路線;因為其軟件生態(tài)還不完善,使用體驗并不明顯優(yōu)于直屏手機;這些負面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huán),不僅要付出極高的成本,還要面臨極高的風險。在折疊屏手機這一細分領域上突出重圍的,要么是柔宇這樣專精折疊一道的企業(yè);要么是華為、三星這樣擁有資金、技術和供應鏈整合力的業(yè)界巨頭;要么是緯圖這樣避開主流走奢侈路線的品牌。

高昂的價格,脆弱的屏幕,仍舊不適配的第三方應用,讓大屏的利用率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使用體驗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以往安卓陣營的大屏生態(tài)并不完善,過去經(jīng)常遇到屏幕面積增加,操作效率反而下降的情況。

現(xiàn)在廠商對于折疊屏手機的定位也逐漸從“炫技”轉變?yōu)椤皩嵱谩?。平行視窗和分屏的普遍應用,終于讓安卓的大屏有了足夠的使用價值:大屏利用多余的空間,同時顯示一、二級菜單,極大提升了操作流暢度和舒適性;“多應用模式”使分屏操作更簡單,也加強應用之間的聯(lián)動效應。

這意味著針對折疊屏這一特殊形態(tài),各家廠商開始有了更加細膩的思考,雖然整體還不甚成熟,但基本都發(fā)現(xiàn)了關鍵點:折疊屏的意義絕不止于顯示更大的畫面,而是在于顯示更多的信息。華為、三星和小米過去在平板上積累的經(jīng)驗也派上用場——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期待OPPO今后在平板方向上的動作。

另一邊,折疊屏手機價格的降低也讓人看到希望。一種新技術,由實驗室到工程機,由工程機到小批量生產(chǎn),再到大規(guī)模量產(chǎn),都需要更高的銷量去促使產(chǎn)業(yè)鏈降低成本;而在降低成本的過程中,廠商會通過用戶反饋對產(chǎn)品進行優(yōu)化迭代。

相比于華為、三星和小米最早分別為16999、15999和9999元的定價,如今的OPPO認為折疊屏應該“從嘗鮮,到常用”了,7699元的起售價無疑是折疊屏手機真正成為普通人選擇的開始。

所以回到那個問題,折疊屏手機是那個滿足未來交互需求的答案嗎——可能答案各異,但等到折疊屏價格跌破5000元、等到使用場景和應用生態(tài)進一步完善時,局勢自然明朗




最后文章空三行圖片.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