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元件 > 業(yè)界動態(tài) > 國產單片機的發(fā)展,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國產單片機的發(fā)展,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2021-11-16
來源:半導體產業(yè)縱橫

2020年Q3的一波漲價缺貨熱潮和地緣政治摩擦的“二重奏”下,MCU(單片機)作為最重要的器件,其國產替代成為研發(fā)工程師鉆心研究的重點。眼看2021年的日子所剩無幾,一些“嘗遍百草”的工程師向ICViews透露,國產MCU仍然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雖然濃濃的“中國芯”情緒下能夠給國產足夠的時間,但的確影響目前的使用體驗。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國產MCU借著芯片荒這個‘東風’著實火了一把”,一名嘗試多次國產替代的工程師如是說。從IC insights調研數據來看,2019年全球MCU市場規(guī)模約為164億美元,而2020年MCU全球市場規(guī)模下滑8.6%至150億美元。

反觀中國MCU市場,行業(yè)增速穩(wěn)定,IC Insights調研數據顯示,國內MCU市場在2019年規(guī)模達到約42億美元,占全球市場26%左右。值得一提的是2015-2019年復合增速高達9%,預計2020-2025年間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9.2%。無獨有偶,Gartner也得出中國MCU市場總量(TAM)在20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的結論,高于全球MCU市場總量7%的年復合增長率。

國產MCU乘勢而上

回顧2020年上半年,疫情給了全球汽車一記“沉重打擊”,而到20年下半年汽車行業(yè)復蘇遠超車廠預計,導致MCU供需出現嚴重問題,而這種問題也從汽車蔓延至工業(yè)工控領域。

MCU缺芯之下,一些工程師告訴ICViews記者,從去年到今年公司不斷要求將原有方案更換為國產MCU產品,國產MCU確確實實乘著這股“熱潮”在各產品中獲得導入的機會,同時國產MCU的研發(fā)和更迭明顯加速。

特別是在最近,IC Insights預計今年整個IC市場的需求都非常強勁,整個IC市場銷售額有望增長24%,并將首次在歷史上突破5000億美元。雖然在2020年中國大陸芯片自給率僅為15.9%,但可預見國產MCU的機會。

16175530386532.png

來源:IC insights

從應用上來看,全球MCU中,33%集中在汽車電子中,25%在工控/醫(yī)療,23%在計算機,11%在消費電子。而與全球MCU格局不同,中國MCU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費電子領域,占據了26%的整體市場,其次是計算機網絡,占據了19%的整體市場,而工業(yè)與汽車則占比低于全球水平。

雖然國內本土MCU廠商已在百家以上,但合計市占率卻不足15%,且工控和汽車有待拓展。因此這幾年整個MCU圈子飄來濃濃的“上車風”,“得車規(guī)者得天下”,能夠勝任汽車的高安全標準的產品,必然是“強者的證明”。記者在走訪多家企業(yè)時獲悉,MCU“上車”都成為企業(yè)的最高一個“臺階”。

一些企業(yè)力求“全面開花”,保證其通用MCU產品能夠覆蓋產業(yè)各個領域。據了解,國民技術的MCU產品覆蓋多達11個應用領域,航順芯片的產品線也擁有高性能、低功耗、車規(guī)/工業(yè)級、經濟型、專用型覆蓋各種應用場景。

事實上,雖然國內MCU企業(yè)從缺芯中獲得了一波“紅利”,也無法擺脫行業(yè)“魔咒”,上游供應問題之下,同樣也會面臨關鍵材料缺貨的窘境。一些企業(yè)選擇了引導用戶進行內核的轉換,華大半導體曾表示會引導部分客戶從m0+到產能不是很緊張的m4產品上,其他一些企業(yè)則是將產品線不斷擴大,保證擁有M0/M0+/M3/M4/M7/M23/M33的齊全產線。還有其他企業(yè)布局RISC-V指令集,諸如兆易創(chuàng)新、沁恒、航順芯片等,也有Arm+RISC-V的雙處理器產品逐漸浮現。

從位數來講,8位和32位國產MCU幾乎包攬整個市場。芯知匯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通用型MCU市場規(guī)模占比中,32位占比54%,8位占比43%,4位占比2%,16位占比1%。全球MCU結構分布上,62%的產品使用的是32位產品,23%使用的是16位產品,15%使用的4/8位產品。隨著系統(tǒng)任務復雜化,計算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促使MCU開始邁向32位時代。

國產MCU顯而易見的問題

既然國產MCU擁有如此龐大的市場機會,為什么還是有抵觸國產MCU的聲音?記者與多名大量試用國產進行替代的工程師進行對話,得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資料難求:這是工程師反映最為嚴重的問題,一位多次替代卻每次都卡在資料上的工程師坦言,國外品牌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為整條產線成熟,開發(fā)資料唾手可得,甚至隨意搜索便可獲得大量資料和問題解答。

他提到一個頗為有意思的問題,國外品牌擁有許多嵌入式教育機構,這些教育機構不僅擁有最詳細的教學教程,還翻譯了較難“啃”的英文手冊,成為小白在學習階段最好的幫助。這就導致,企業(yè)在招收工程師時,市場上都在學習國外產品,成為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而反觀國內MCU產品還沒有中文手冊,更不要說視頻教程了。

2、售后無門:“售后電話永遠打不通,打通了問題永遠是工程師”,一位在資料匱乏狀態(tài)下無奈撥通售后電話的工程師如是說。事實上,從國外產品轉向國內產品多少會遇到錯綜復雜的問題,環(huán)境變量也非常影響產品運行效果。

當然,國內MCU也不乏售后服務非常好的企業(yè),“之所以這些產品未被接受,是因為部分工程師根深蒂固對國產品牌的不信任感”,一位完美替換國外產品的工程師表示,國外也并非全部都有好的售后服務,相信時間的力量,國產MCU總會被人們接受。

當然,也有人強調,服務質量關乎公司口碑,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能夠理解公司選擇最佳的人力投入占比,但也希望公司能夠花更多錢去建立優(yōu)質服務,以建立更好的口碑。

3、周期較長:公司的效益與開發(fā)時間息息相關,而一些產品能夠帶給工程師的替換時間非常少,公司也會有限考慮替換周期較短的產品,只有簡單易替換bug少的MCU才有機會被“翻牌子”。

然而,這就又繞回了上述兩個問題,工程師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無非查資料和找技術支持,但事實上是能夠提貨成百上千的大客戶都能獲得非常好的技術支持,個人研發(fā)者在面對完善團隊時也會出現服務不響應的情況。

除了技術支持和查看技術手冊,工程師也有其他解決問題途徑,包括論壇、博客等,但畢竟國外產品在國內積累時間長,國產MCU相關問題獲取資料途徑有限。

相關問題正在逐漸跟進

當然,這樣的問題國產MCU廠商并非沒有意識到,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外MCU產品長期支配市場,相關資料積累談何容易。

一些廠商圍繞資料和生態(tài)著重進行建立,上海復旦微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電力電子事業(yè)部技術市場總監(jiān)梁磊曾向記者表示,公司長期運維自己的開發(fā)者論壇和微信公眾號,積極開展與合作伙伴方案對接、平臺互通、系統(tǒng)兼容的工作,更是花費兩年時間設計了圖形化配置工具-魔方,記者通過搜索引擎試驗后發(fā)現這些資料非常容易被找到。

“若要追求半導體自主,需先構建自主技術生態(tài)系統(tǒng)”,上海芯旺微電子副總裁丁丁曾經得出這樣的結論。實際上,假若工程師擁有一個統(tǒng)一的平臺進行項目開發(fā),能夠極大加快開發(fā)效率,而國際大廠也在主推自主的平臺,使得未來用戶產生更強的粘性。

一些廠商則圍繞服務完整性建立作為公司重點,某廠商FAE曾向記者透露,公司服務已建立服務考核機制,得不到響應而被投訴FAE會有相應的懲罰,同時公司也不斷壯大后服務的團隊,定期進行專項培訓。

還有一些廠商不斷降低MCU的開發(fā)門檻,具體表現在成品方案或半成品方案的提供、參考設計等方面,成熟的方案不僅大大加速上市時間,也能夠減少bug的產生。

“有些國產品牌真的非常不錯,自己所使用的品牌也從未出現售后和技術支持問題”,一位長期使用國產MCU的工程師如是說。但使用國產MCU也不能是“開盲盒”式的,國產MCU仍需“抱團取暖”。

資料和售后顯而易見是短期的問題,在長期的建立之下必然都可獲得極大的改善。反觀國外MCU技術,除了繼續(xù)提高能效比、安全性和降本降功耗,市面MCU產品也逐漸增加硬件加速器,甚至將MPU的部分功能放到MCU內。在未來的時間內,國內MCU解決重重阻礙仍需“打持久戰(zhàn)”。




最后文章空三行圖片.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