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元件 > 業(yè)界動態(tài) > 3nm后,芯片該何去何從?

3nm后,芯片該何去何從?

2021-07-16
來源:半導體行業(yè)觀察
關鍵詞: 3nm 芯片

  在之前召開的IEDM年度會議上,總共進行了六次小組討論式的演講。其中,由IMEC Technology Solutions and Enablement的高級副總裁Myung‐Hee Na先生做的一個題為《Innovative technology elements to enable CMOS scaling in 3nm and beyond - device architectures, parasitics and materials》的演講最有意思。本篇開始將逐個回顧演講內容,由于演講內容有不充分的地方,筆者為了讀者易于理解,適當?shù)匮a充了演講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是一個說明未來CMOS邏輯技術的講座,但當中卻省略了數(shù)個基本的前提:

  第一,以MOSFET(MOS晶體管)的結構為前提。在28納米一一22納米的世代,芯片晶體管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平面結構MOS晶體管技術,因此很難繼續(xù)微縮化。到了16/14納米及以后的技術節(jié)點時代,以FinFET為代表的立體結構的MOS晶體管成為了基礎前提。

  第二,是支配CMOS邏輯性能的主要原因。之前,能否提升MOS晶體管性能(縮短延遲時間、增加ON電流)關系著CMOS邏輯的性能。但是,就大型、高速CMOS邏輯而言,無法忽視金屬排線引起的時間延誤(且越來越大)。對16/14納米世代以后的技術節(jié)點而言,縮短排線引起的時間延誤(或者不延長)對CMOS邏輯的性能提升極其重要。

  2025年前的CMOS技術藍圖

  在演講之初,Myung‐Hee Na先生首先展示了CMOS邏輯生產(chǎn)技術的微縮化技術藍圖。時間軸(橫軸)范圍為2011年一一2025年??v軸為用對數(shù)表示的單位生產(chǎn)成本(美元單元)下晶體管數(shù)量,以2為底數(shù)。在2019年的7納米技術之前,幾乎都保持一定比率,從中也可以看出單位生產(chǎn)本下晶體管數(shù)量呈增長趨勢。

3(1).png

  CMOS邏輯的微縮化技術節(jié)點、晶體管的生產(chǎn)成本(以美元為單位下的晶體管數(shù)量、以2為底數(shù))推移。

  以上技術藍圖詳細地說明了MOS晶體管技術的變遷。在28納米技術世代,平面型MOS晶體管導入了HKMG(High-K Metal Gate,高介電常數(shù)金屬閘極)技術。16/14納米技術節(jié)點下,晶體管走向3D化,成為了FinFET。后來,F(xiàn)inFET持續(xù)了一段時間。

  7納米技術到5納米技術器件,光刻技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采用以往的ArF激光浸沒式光刻,而是導入了EUV(Extreme Ultraviolet,極紫外光刻)光刻技術。此外,將鈷(Co)金屬應用于MOL(middle of the line)的排線材料也開始被廠商引入。

  4納米以后的技術則屬于未來。據(jù)預測,從4納米技術到3納米技術,晶體管將不再采用FinFET,而是納米結構的MOS晶體管。3納米以后的晶體管技術,即1.5納米技術、1.0納米技術后補將會在下一節(jié)進行說明。

  就此技術藍圖而言,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時間軸下面的內容。28納米技術到20納米技術之間的演進。在這個階段,支持微縮化(提高晶體管密度)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光刻技術使排線和晶體管的節(jié)距(Pitch)縮小。但是,20納米以后,節(jié)距無法再縮短。于是,通過下調CMOS邏輯的基本單元(Standard Cell)的高度(按照最下層排線的數(shù)量來計算),與之前一樣提高了密度。但是,越來越難下調基本單元的高度。據(jù)預測,未來,會研發(fā)使副系統(tǒng)、線路邏輯實現(xiàn)微縮化的技術。

  資料顯示,在28納米之前,通過縮短MOSFET柵極長度(Gate, Chanel 長度)和排線節(jié)距,邏輯的基本單元(Standard Cell)面積幾乎是每世代縮小一半,但是,22納米世代以后,柵極長度卻很難像以往一樣縮短了。短柵極效果使MOSFET的閾值電壓不均勻,最終導致無法縮短柵極長度。

  因此,16/14納米世代之后開始使MOSFET的柵極3D化,在不縮短柵極長度的情況下,縮小MOSFET的尺寸(硅基板表面和平行方向的尺寸)。此處立體柵極的代表就是FinFET。通過縮小作為柵極的Fin的節(jié)距,繼續(xù)實現(xiàn)微縮化。但是,與傳統(tǒng)的平面型MOSFET相比,尺寸縮小的比例變小了。這樣下去,就無法使基本單元的面積縮小一半。

  于是,通過降低基本單元的高度(Cell Height),使基本單元的面積縮短至上一代的一半?;締卧母叨扔膳cFin保持同樣方向(水平方向)的最下層金屬排線(M0或者M1)的數(shù)量(Track數(shù)量)決定。比方說,10 Track(10T)的意思是一個基本單元上有10根金屬排線。如果在減少Track數(shù)量的同時,縮短節(jié)距,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基本單元的高度。在16/14納米到5納米的世代中,降低了基本單元的高度,這對縮小基本單元面積、即提高CMOS邏輯晶體管密度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但是,必須將排線的數(shù)量確保在某個范圍內。金屬排線由電源/接地線、信號線構成。都對CMOS邏輯的基本單元極其重要。

  通過內埋電源/接地線,進一步減少排線的數(shù)量

  Myung‐Hee Na先生的演講中提到,很難將基本單元的Track數(shù)量從6T(Track)降至更低。下圖的基本單元是CMOS  Inverter線路。在論述縮小基本單元的時候,一般會處理晶體管數(shù)量最小的理論柵極一一Inverter(理論反轉)。

  下圖是imec的技術藍圖(相當于5納米節(jié)點的基本單元)。Fin數(shù)量如下,2個p 型FinFET 和n型FinFET。單元高度為6T。如果想要進一步減少Track數(shù)量,就存在以下問題:難以使電源/接地線的寬度變得更細(原因是無法提高電阻)、難以縮小FinFET的尺寸、難以縮小p型FinFET和n型FinFET的距離(為了確保元件分離)。

4(1).png

  CMOS邏輯基本單元的斷面構造圖(FinFET的Fin和最下層金屬排線直接交叉方向的斷面圖)。單元的高度為6Track(6T)。為了進一步提高CMOS邏輯的密度,要想減少Track的數(shù)量,存在多個問題。

  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將電源/接地線埋入基板,即BPR(Buried Power Rails)。利用BPR方法,可將Track數(shù)量減少至5T,此外,可以將信號排線數(shù)量保持為4T。采用了BPR方法的5T單元,被imec定義為3納米節(jié)點技術的后補。

5(1).png

  將單元的高度下調至5T的CMOS邏輯的基本單元的斷面構造圖(FinFET的Fin和最下層的金屬排線直接相交方向的斷面圖)。將電源排線和接地排線埋入基板(BPR)。

  由于可以提高BPR下的電源/接地線的縱橫比,因此,也容易降低電阻。但是,F(xiàn)inFET的Fin數(shù)量減少為了一個,與6T 單元相比,晶體管(FinFET)的電流驅動能力(以柵極為單位)會下降。晶體管的密度雖然得以提高,但很可能需要在防止性能下滑方面下功夫。

  Myung‐Hee Na先生的演講中提到,通過采用BPR(Buried Power Rails,將電源/接地排線埋入基板的技術)技術和減少FinFET的Fin數(shù)量,實現(xiàn)了5T的基本單元?;締卧臄嗝鏄嬙烊缟衔乃尽?/p>

  導入了BPR之后,基本單元的構造將比之前更復雜,這是因為需要從晶體管上面排列的電源/接地線網(wǎng)絡(PDN:Power Delivery Network)向BPR供給電源。具體而言,為了將PDN的排線網(wǎng)絡和BPR結合,需要具有以下結構:在垂直方向形成連接導孔(Via)、電極層等的細長柱狀結構。在形成此種結構的工藝中,增加了晶體管的制造工藝(FEOL)。此外,也增加了基本單元的硅面積。

6(1).png

  采用了BPR(BPR:Buried Power Rails,將電源/接地線埋入基板的技術)技術的CMOS邏輯基本單元的斷面結構。需要向BPR供給電源(白色箭頭部分)。

  因此,不需要驗證BPR對基本單元造成的影響,而需要驗證對線路模塊的影響。實際上,對6T的線路模塊和5T的線路模塊分別進行了驗證。6T是FinFET的基本單元,5T是Nano-sheet(NS)FET和BPR的基本單元。

  通過導入BPR,電源/接地排線引起的電壓下滑約為40%,與之前相比下降幅度大幅度降低了。BPR情況下,即使排線較細,也可以保證高度,因此,很容易使排線的斷面積做的較大。即,可以降低電阻。BPR帶來的低電阻大大地緩解了電壓下降的問題(即有利于電源電壓的穩(wěn)定)。

  此外,通過優(yōu)化供給電源的排線網(wǎng)絡(PDN),線路模組的硅面積大約減少了14%(排除以下:通過縮小晶體管、減少線路的Track數(shù)量,削減硅晶圓面積)。

7(1).png

  利用線路模塊驗證了BPR的結果,左邊是比較了線路模塊的大小和溫度分布。就采用了BPR的5T(Track)單元的線路模塊而言,溫度高的部分(Warm)在逐漸變小。右邊是比較了電壓下降(IR Drop)的累計分布圖。在導入了BPR的5T單元的線路模塊中,電壓的下降幅度約減少了40%,與之前相比下降幅度大幅度降低了。

  我們必須再強調一下,BPR是有希望的后補選項,通過導入BPR,能夠有效控制電源電壓的下降。此次,在說明BPR復雜結構的縮略語的同時,介紹一些金屬材料的備選項。

  BPR結構的CMOS基本單元具有非常復雜的構造。

8(1).png

  導入了埋入式電源/接地線(BPR)的CMOS基本單元的結構和主要的縮略語,此圖引用自小組演講《Innovative technology elements to enable CMOS scaling in 3nm and beyond - device architectures, parasitics and materials》的幻燈片,右圖的縮略語是筆者從imec的學術論文中摘選的。

  一般情況下,金屬排線使用銅(Cu)作為材料。但是,內埋式電源/接地線(BPR)很難使用銅(Cu)。這是因為需要一道蝕刻排線層的工藝。于是,在BPR結構下,鎢(W)、釕(Ru)、鈷(Co)等金屬材料是備選項。

9(1).png

  對于內埋式電源/接地線(BPR)的排線結構而言,比較各種金屬。左邊是比較了BPR材料特性,右邊是M0A、BPR的材料、BPR的高度(深度)情況下的不同電阻。

  作為BPR材料,比較了鎢(W)、釕(Ru),單位長度下,Ru的電阻較低,但是,釕(Ru)有污染(Contamination)的風險,另一方面,就VBPR和M0A而言,釕(Ru)和鈷(Co)的電阻更低。與鎢相比,作為阻擋金屬(Barrier Metal,氮化鈦TiN,電阻較高),釕和鈷可以將厚度做的更薄。

10(1).png

  BPR的構造(左)和BPR的電阻(中間)、VBPR的電阻(右)。

  可以看出,可將鎢用做BPR的材料,釕用作VBPR和M0A的材料。鎢可以確保通過提高縱橫比,來降低電阻。釕具有使阻擋金屬變薄的特性。此外,釕也可用于不需要阻擋金屬的VBPR,有望用于2納米。

  3納米后,電源電壓是一大課題

  就3納米世代以后的CMOS邏輯而言,縮小基本單元的有效方法是將電源/接地排線埋入基板內的BPR技術,上文已經(jīng)論述。在電源系統(tǒng)中,基本單元的電源/接地排線位于最末端。其上端為有電源供給網(wǎng)絡(PDN:Power Delivery Network),是用于給大量的基本單元供給電源的。

  通常,PDN分割多層金屬排線的一部分。通常,PDN在硅芯片(Silicon Die)的表面(FS:Front Side),這種排線方式被稱為“FS-PDN”。

  在導入BPR之前,包含各個基本單元的電源/接地排線的PDN位于硅芯片的表面。為了縮小基本單元,導入了內埋了基本單元的電源/接地排線的BPR。于是,就需要一個從FS-PDN向BPR垂直供給電源的電極排線(VBPR:Via to BPR)。

  從削減硅面積的觀點來看,VBPR的存在是不被希望看到的。于是,通過將PDN配置于硅芯片的背面,來削減VBPR。這被稱為“BS-PDN”。BS-PDN“和BPR之間由細微的TSV(硅通孔)連接。

11.png

  電源供給排線網(wǎng)(PDN:Power Delivery Network)的分布圖,左上角(a)為傳統(tǒng)的布局。所有的電源排線都包含在多層金屬排線層內。左下角(b)為將BPR(內埋式電源/接地排線)導入到基本單元的布局。右邊(c),在導入BPR的同時,將PDN配置于硅芯片的背面。

  制造BPR和背面的電源供給網(wǎng)(PDN)的工藝極其復雜。利用細微的TSV(uTSV或者nTSV)將BPR和BS-PDN連接的同時,還需要一道在硅晶圓背面形成金屬排線的工藝。

12.png

  利用了細微的TSV(nano-TSV,nTSV)的背面排線和表面排線的連接事例。左邊為一般的連接結構。右邊為用nTSV將背面排線(電源供給排線網(wǎng),PDN)和內埋式電源線(BPR)連接的結構。

  比方說,將具有了BPR的硅晶圓(1st wafer)與其他硅晶圓(2nd wafer)貼合,然后研磨1st硅晶圓,在經(jīng)過蝕刻,使厚度為10um左右。

13.png

  在硅芯片背面制造電源供給排線網(wǎng)(PDN)的工藝(前半部分)。

  然后,形成連接了BPR的nTSV。nTSV的內埋金屬是銅(Cu)。形成nTSV后,通過單邊鑲嵌工藝(Single Damascene),生產(chǎn)銅排線層的BS-PDN。

14.png

  在背面生產(chǎn)電源供給排線網(wǎng)(BS-PDN)的工藝(前半部分)。

  此外,還評價了CMOS邏輯的基本單元(Standard Cell)的BPR & BS-PDN的效果。以6T(Track)的基本單元(沒有BPR, FC-PDN)為基準的情況下,導入了BPR的5T(Track)的基本單元(FS-PDN)的線路模塊的面積減少了19%,電源電壓下降值從45mV減少為35mV。此處,追加BS-PDN的話,線路模塊的面積雖然不變化,電源電壓下降值更低,為25mV。與6T單元相比,可將電源電壓的變化控制為45%。

15.png

  BPR和BS-PDN的效果。左邊是線路模組(Core)的面積和電源電壓下降的關系。右邊是線路模組的溫度分布(反應IR Drop的大?。?。

  3nm后,F(xiàn)inFET到達極限

  正如我們之前說明的一樣,就以FinFET為晶體管的CMOS邏輯而言,在縮小Fin的節(jié)距的同時,將Fin抬高,通過減少與Fin平行的的最下層的金屬排線的數(shù)量(Track數(shù)量),來縮小基本單元(Standard Cell)。比方說,就7.5Track的基本單元而言,通過Fin的2個p型FinFER和n型FinFET,構成CMOS Inverter。就下一代而言,在保持Fin的數(shù)量的同時,通過將Track數(shù)減少為6個,來縮小基本單元的面積。

  此外,就下一代而言,預計會將Track數(shù)量減少為5個的同時,F(xiàn)in的數(shù)量減少為一個,從而縮小基本單元的面積。減少Fin的數(shù)量是為了保持p型FinFET和n型FinFET之間的距離(是能夠分割元件的距離)。

  此處存在的問題是每一代產(chǎn)品對FinFET的規(guī)格要求都在變化,同時,在變得越來越嚴格。減少Fin的數(shù)量會導致FinFET的電流驅動能力變弱。為不使電流驅動變弱,必須要提高單個FinFET的的電流驅動能力。此外,如果使Fin做得更薄、減少節(jié)距,加工尺寸、異物濃度等帶來的問題影響將會更大。

16.png

  采用了FinFET的CMOS基本單元(Standard Cell)的微縮化和其存在的問題。

  可以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將FinFET的Fin由垂直改為平放的Chanel 結構(Nano結構)晶體管。被稱為”Nano-sheet  FET“、”Nano-ribbon FET“。Fin的結構如下:Fin的側面有2個柵極(Gate)、頂點有一個柵極(Gate),合計為三個(Tri-gate);而Nano-sheet結構的優(yōu)勢如下:上面兩個柵極、下面兩個柵極,合計四個(Gate-All-Around)。在控制短Chanel效果的同時,由于Chanel的寬度變寬,所以電流驅動能力得以提高。

  此外,與Fin結構相比,Nano-sheet結構的晶體管的性能差異更小,且由一片薄薄的Sheet的厚度決定晶體管的電流驅動能力。在半導體生產(chǎn)工藝中,厚度(垂直方向的尺寸)由原子層單位控制。Fin的厚度(橫向尺寸)是通過光刻技術加工的,加工尺寸的偏差無法做到某個值(比原子層更長的距離)以下。

17.png

  從FinFET到Nano-sheet的轉換和Nano-sheet的優(yōu)勢。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布局(Layout)自由度的增加。就FinFET而言,F(xiàn)in的數(shù)量由橫向尺寸決定。由于Fin的數(shù)量是自然數(shù),因此橫向的尺寸是離散決定的。就Nano-sheet FET而言,由于是垂直堆疊sheet,因此,可以連續(xù)地改變橫向的尺寸。

  為了通過FinFET來縮小CMOS的基本單元(Standard Cell),需要采用以下方法:減小Fin的節(jié)距、減少Fin的數(shù)量、使Fin做得更薄、抬高Fin。于是,F(xiàn)inFET的每個Fin的電流驅動能力雖然得以提高,卻又需要縮小每個Fin之間的差異。這個問題和微縮化一樣,很難處理。

  此處考慮到的方案是將FinFET橫向放置的Chanel結構(Nano-sheet 結構)晶體管。

  Nano-sheet 結構的晶體管(或者稱為”Nano-sheet Transistor“)或者”NSH Transistor“的優(yōu)勢是:電流驅動能力較高,偏差小。但是,imec似乎對于Nano-sheet 結構的開發(fā)并不是十分積極。主要理由如下:對于晶體管之間的分離元件而言,Nano-sheet 結構需要與FinFET一樣的距離。

18.png

  從FinFET到Nano-sheet構造、Fork-sheet構造的變化。

  Imec主推的是被稱為”Fork-sheet構造“的Chanel構造的晶體管(也被稱為”Fork-sheet Transistor“或者”FSH Transistor“)。通過以Nano-sheet構造為基礎進行重要的改良后,晶體管間的距離似乎縮小了。對于2納米以后的世代而言,F(xiàn)ork-sheet構造是晶體管技術的有力備選項。

  就Fork-sheet構造而言,絕緣膜的薄壁位于中間,p型Nano-sheet和n型Nano-sheet成對。柵極金屬的斷面結構與作為餐具的叉子形狀類似,因此被稱為”Fork-sheet“。

  就Fork-sheet構造而言,相鄰的Chanel和柵極金屬在物理上是分離的。因此,相鄰的晶體管之間的距離已經(jīng)縮小至極限。即,CMOS邏輯的基本單元可以縮小。

19.png

  Fork-sheet構造,嵌入將p型和n型的晶體管的模式圖。

  此外,與Nano-sheet相比,F(xiàn)ork-sheet構造具有寄生容量較小的優(yōu)勢。在消耗同樣電力的情況下,與Nano-sheet構造相比,F(xiàn)ork-sheet構造的晶體管可以更高速地工作。反過來說,在同樣工作頻率的情況下,F(xiàn)ork-sheet構造比Nano-sheet耗費的電力更少。從imec在國際學會IEDM 2019上發(fā)布的論文(論文編號:36.5)來看,用CMOS Inverter的15段 Ring振蕩器比較后發(fā)現(xiàn),F(xiàn)ork-sheet構造的工作頻率(以同樣的功耗來比較)提高了10%,功耗(以同樣的工作頻率來比較)減少了24%。

  Fork-sheet晶體管成為候補的理由

  我們已經(jīng)在上文敘述過使基本單元微縮化的有效辦法,即減少與Chanel方向(細長的Active區(qū)域)平行的最下層的金屬排線數(shù)量(Track數(shù)量,T)。通過減少Track數(shù)量,縮短基本單元的高度(CH: Cell Height)。但是,這種辦法在6T的時候達到極限,據(jù)預測,可以采用將電源/接地線埋入基板內的BPR(Buried Power Rail)方法實現(xiàn)5T。

20.png

  CMOS邏輯基本單元的架構和各部分的尺寸。左邊淡藍色為最下層的金屬排線,垂直延伸的紅色部分為柵極金屬、水平延伸的綠色部分為Active區(qū)域。

  就此處規(guī)定基本單元(CMOS  Inverter)的高度的定義而言,如下,從Active區(qū)域到基本單元區(qū)域的距離為”AB(Active to Boundary)“、Active區(qū)域的高度為”A(Active)“、分割p型晶體管和n型晶體管的距離為”PN(p to n)“。

  接下來,按照CMOS邏輯技術的節(jié)點,來逐個討論基本單元各部分高度(CH)的尺寸。在14納米(N14)、10納米(N10),40%(甚至更多)的CH由”A“占據(jù),”PN“、”AB“分別各占三成(甚至更低)。在7納米(N7),”A“的比例減少至三成,”PN“、”AB“分別增加至三成多。早接下來的5納米(N5),”PN“的比例進一步增加,增至四成,另一方面,”AB“的占比減少至2.5成,而”A“的占比反而增加至3.5成。

21.png

  各部分在基本單元高度(CH)中的占比和技術節(jié)點(N)的推移。

  3納米以后,由于導入了BPR技術,”AB“的比例達到五成以上,為最大值。這一比例沒有什么變化?!盇“的比例大幅度減少至一成,另一方面,”PN“占比為3.5成左右,也比較高。N5以后,”PN“雖然變得較短,但是卻是微縮化的關鍵。

  從以上可以看出,能夠縮短”PN“的”Fork-sheet構造“比”Nano-sheet構造“更有優(yōu)勢。這也是imec的觀點。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F(xiàn)ork-sheet構造具有單元布局自由的優(yōu)勢。這是因為可以控制”PN“、”A“。在演講中,提到了使寄生容量最小化的布局、使電流驅動能力最大化的布局、使單元面積最小化的布局。

  就將寄生容量最小化的布局而言,Active區(qū)域不是很寬、且適當?shù)卮_保了晶體管間的距離。就使電流驅動能力最大化的布局而言,在擴大Active區(qū)域的同時,縮小了晶體管間的距離。就使單元面積最小化的布局而言,Active區(qū)域較細、縮小了晶體管間的距離。單元的高度控制為4.4T。

22.png

  Fork-sheet構造,優(yōu)化了基本單元布局的事例。左邊為寄生容量最小的布局、中間為提高了電流驅動能力的布局、右邊為單元面積最小化的布局。即圖中的”M0A“為”Contact-to-Active, Active Trench Contact(與Active層相連接的接觸金屬層)“、”MINT“為”水平放下的最下層金屬排線(一般相當于M1)“、”BPR“為”Buried Power Rail(埋入式電源/接地線)“。

  接下來,我們在敘述Fork-sheet構造的CMOS邏輯的生產(chǎn)工藝的同時,也會公布用電子顯微鏡和熒光X線觀察的晶體管的斷面圖(試作品)的圖像。

23.png

  構成Fork-sheet(FSH)構造的CMOS邏輯的一對晶體管的斷面構造圖。左邊的構造圖(a)是在柵極電極處的斷面。這對晶體管的左邊是p型,右邊是n型。右邊的構造圖(b)是Active區(qū)域的斷面(Source/Drain區(qū)域)。用絕緣膜壁用電和物理特性使晶體管分開。

  這一對Fork-sheet構造的晶體管(一對p型和n型)具有非常復雜的結構,乍一看,很難想象是以何種工藝制成的。

  以Nano-sheet的生產(chǎn)工藝為基礎,針對Fork-sheet,追加和變更了一部分。

  根據(jù)Myung‐Hee Na先生的演講,F(xiàn)ork-sheet構造的生產(chǎn)工藝是Nano-sheet構造生產(chǎn)工藝的基礎。不僅在Fork-sheet構造中追加了特殊的工藝,還針對Fork-sheet進行了部分工程變更。

  最大的差別是增加了形成絕緣膜壁的工藝(Step)。此外,將形成內部Spacer的工藝和Active(Source、Drain)層的外延生產(chǎn)工藝、形成RMG(Replacement Metal Gate)的工藝全部改為了針對Fork-sheet構造。其他工藝與Nano-sheet構造的晶體管工藝基本相同。

24.png

  Fork-sheet構造晶體管的生產(chǎn)工藝流程

  再稍微具體一些說明,首先加工Nano-sheet壓層形狀的模板,形成淺槽分離層(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通過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達到平坦效果。接下來,實施埋入式電源/接地排線(BPR: Buried Power Rail)的蝕刻和成膜工藝(此處的BPR工藝是選擇性的)。然后,使Nano-sheet的壓層結構曝光,形成用于Fork-sheet的垂直絕緣膜(絕緣膜壁)。

  然后,進行以下工藝:加工柵極的線路(Pattern)、形成Spacer、Fin的Recess、內部Spacer、Source/Drain的外延生長、形成層間絕緣膜(ILD)和CMP、形成RMG、柵極的Recess和Cut、形成柵極的Plug、Metallization。

  在演講中,Myung‐Hee Na還展示了用電子顯微鏡和熒光X線分光設備觀測的Fork-sheet構造的試作品(是按照以上工藝進行試做的)的圖像。由絕緣膜壁分割的一對晶體管的距離為17納米??梢钥闯?,柵極絕緣膜和柵極金屬膜很整齊地融入在壓層薄片(Sheet)里。

25.png

  試做的Fork-sheet構造的斷面圖像,左邊為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的圖像。右側為用能量分散型熒光X線分光設備(EDS: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拍攝的Mapping 圖像。

  就理論線路單元而言,與FinFET相比,F(xiàn)ork-sheet構造的CMOS邏輯的布局(Layout)自由度更高。具體而言,F(xiàn)inFET的CMOS Inverter的連接Track(水平方向的最下層的金屬排線)和柵極的連接位置是受限的。無法使中間的2個Track連接。但是,如果是Fork-sheet構造,可以使中間的2個Track連接。

26.png

  CMOS基本單元(Inverter)的布局(Layout)和柵極連接(Gate Connect)的布局(Layout)。上部(a)的晶體管是FinFET。水平方向有4個Track,但中間的2個Track無法做到柵極連接。中間的(b)和下面的(c)的晶體管是Fork-sheet構造。所有的Track都可以與柵極連接。

  接下來,比較一下D類Flip Flop(D-FF)的理論線路單元。同樣高度的單元,Contact Gate Pitch(CPP 或者”CGP“)數(shù)量會不同。Nano-sheet(NSH)構造為11Pitch,F(xiàn)inFET為10 Pitch,F(xiàn)ork-sheet(FSH)構造為9 Pitch。與NSH構造相比,F(xiàn)SH構造的D-FF的單元面積小了20%左右。

27.png

  D類Flip Flop(D-FF)的單元布局。自上而下:Nano-sheet(GAA NSH)構造(a)、FinFET(b)、Fork-sheet構造(c)。

  我們還分別比較了在高性能布局和高密度布局下的Nano-sheet構造和Fork-sheet構造的SRAM。就高性能的SRAM單元而言,F(xiàn)ork-sheet構造可以縮短p Chanel和n Chanel的距離(PN),因此,單元面積可以減少約兩成左右。如果是高密度的SRAM單元,單元面積可以減少約三成。

28.png

  比較了在Nano-sheet構造和Fork-sheet構造下的SRAM的單元面積。左邊為高性能的SRAM的單元。右邊為高密度的SRAM的單元。

  2nm后的晶體管選擇

  FinFET的”下一代的下一代“技術指的是Nano-sheet構造和Fork-sheet構造的下一代。Nano-sheet構造和Fork-sheet構造被認定為屬于同一時代的技術(FinFET的下一代)。雖然Nano-sheet構造和Fork-sheet構造比較類似,但是晶體管構造有很大的不同。Nano-sheet構造是晶體管的單獨構造,F(xiàn)ork-sheet構造是以CMOS 邏輯為前提的。

  可以說,將兩個晶體管進行高密度融合并生產(chǎn)出來,才是Fork-sheet構造。

18.png

  imec所考慮的晶體管的技術藍圖。從FinFET到Nano-sheet、Fork-sheet的各代技術。平面(2D)構造的晶體管已經(jīng)達到極限,因此新一代的3D(壓層)構造的CFET(Complementary FET)是有希望的備選項。

  FinFET的”下一代的下一代“的晶體管的前提與Fork-sheet構造相同一樣、即CMOS邏輯。Fork-sheet構造的特點為”PN距離(為分離p Chanel 和n Chanel的晶體管的距離)較短“,且這一特點還在被改善。

  具體而言,在p Chanel晶體管的FET上重合n Chanel的FET。硅面積就減少為一個晶體管的分量,理論上密度會提高。此外,由于”PN 距離“的進一步縮短,理論上CMOS 邏輯的工作速度會提高。這種晶體管的結構被稱為”互補型FET(C FET,C=Complementary)“。

  CFET的想法比較簡單。由平面型的p Chanel MOSFET和n Chanel MOSFET構成的CMOS Inverter共同擁有細長的柵極電極。以柵極電極的中線為中心線,折疊兩個晶體管。在p Chanel FET的上面重合n Chanel FET的3D壓層結構的晶體管會是一對(兩個)。

  之所以把p Chanel FET放在下面是因為標準的生產(chǎn)工藝順序,即首先生產(chǎn)p Chanel,然后生產(chǎn)n Chanel。理論上來講,把n Chanel FET放在下面也可以制成CFET。

30.png

  ”互補型FET(C FET,C=Complementary)“,S為Source、D為Drain、G為Gate

  如果要再次描述一下CFET的特點的話,首先一點就是縮小CMOS基板單元。與以往的晶體管線路相比,硅晶圓面積減少了約一半??梢杂媒咏粋€晶體管的硅面積制作由兩個晶體管構成的CMOS元件,此外,p Chanel的材料和n Chanel的材料是可以分別選擇的。

31.png

  ”互補型FET(C FET,C=Complementary)“的特點、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的試做的晶體管的斷面結構圖像。

  在2納米世代技術以后,CFET會成為CMOS 邏輯的有力備選項。在1.5納米世代、1.0納米世代,CFET將會是必選項。

  就CMOS基本單元(Inverter)的布局(Layout)而言,是多個Chanel處于水平方向。與Chanel平行布局的最下層的金屬排線數(shù)量(Track:T)決定著單元的高度(CH)。金屬排線數(shù)量的減少直接關系著單元高度的降低。

  最初,是通過CMOS基本單元(把晶體管技術當做FinFET)來減少Track 數(shù)量(T)的。7.5T和6T都是在FinFET的情況下減少了Track數(shù)量。但是,5T情況下就很難用傳統(tǒng)技術來降低單元的高度了。首先考慮到的是保持FinFET不變,然后采用BPR(Buried Power Rail,將金屬排線的電源/接地線埋入基板)方法。實際效果如下:減少了兩根金屬排線。

32.png

  5納米世代以后的晶體管技術(斷面構造圖)的選項。上面三個是FinFET,下面自左開始為Nano-sheet FET、Fork-sheet FET、 CFET。

  通過融合BPR和FinFET,5T Fin的數(shù)量是每個晶體管一張,但是晶體管的性能有可能會下降。于是,通過將晶體管從FinFET改為Nano-sheet構造和Fork-sheet構造,與FinFET相比,晶體管的性能得以提升,同時,晶體管的密度也易于提高了。高度為5T的CMOS的基本單元有Fin FET、Nano-sheet、Fork-sheet三個選項,且是混合存在的。

  但是,就4T以后的Low Profile而言,如果采用將p Chanel FET 和n Chanel FET放在硅表面的CMOS元件的話,比較困難。引進將p Chanel FET 和n Chanel FET垂直堆疊在硅表面的CFET(Complementary FET),是業(yè)界所希望的。

  imec認為,可以通過導入CFET,使CMOS的基本單元的高度降低至4T或者3T。比方說,可以將與6T的2Fin型FinFET具有同樣功能的理論單元(AOI,AND-OR-INVERT )211 Cell和DFQD1 Cell( Flip Flop)布局為3T(是CFET的一半)。

33.png

  FinFET 的理論線路單元(6T)、CFET的理論線路單元(3T)。運用CFET,可以將理論線路單元的高度縮短為FinFET的一半。

  此外,就拿3納米世代的Arm 處理器來講,與5T Nano-sheet構造相比,4T的CFET的核(Core)面積會減少13.3%。此外,采用CFET,可以全部使最下層的金屬排線(M0)相互連接(Routing),因此,可以將與M0直接相交的第一層金屬排線(M1)分配為輸入、輸出的Pin或者相互連接等。如果靈活運用這一優(yōu)勢,優(yōu)化金屬排線工序(BEOL),預計可以進一步將核(Core)的面積減少7%。

  總而言之,在3nm之后,芯片產(chǎn)業(yè)將迎來巨大變革!

34.png

  Arm 處理器核的硅面積比較值(相對值)。與5T的Nano-sheet構造相比,4T的CFET的核(Core)的面積減少了13%(左邊)。此外,CFET情況下,第一層金屬排線(M1)的Routing還有余地(右邊),因此通過優(yōu)化金屬排線工藝(BEOL),可以進一步減少核(Core)的面積。

 



微信圖片_20210517164139.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