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EDA與制造 > 業(yè)界動態(tài) >   華為說好不造車,沒說不做帶頭大哥

  華為說好不造車,沒說不做帶頭大哥

2021-04-25
來源:與非網

  由于手機芯片面臨供應問題,華為的手機業(yè)務已大幅萎縮。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發(fā)布的2021年度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出貨量大跌18%,全球市場占有率僅剩4%。

  另一邊,通信設備業(yè)務在海外市場也面臨不同程度的擠壓,業(yè)務萎縮在所難免。除了地緣政治方面被制裁的風險,還要考慮海思、鴻蒙等更多業(yè)務線的命運。華為必須盡快做一個選擇來彌補手機版塊丟掉的利潤。

  此時,華為選擇殺入智能汽車領域算是一場突圍之戰(zhàn)。

  4月17日晚間,北汽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極狐宣布阿爾法S上市,采用華為快充技術,充電10分鐘,續(xù)航197公里,其智能座艙搭載鴻蒙OS操作系統(tǒng)。同時,極狐還發(fā)布了搭載華為高階自動駕駛ADS系統(tǒng)的阿爾法S華為HI版車型,該車搭載了華為提供的全套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也是首款搭載華為激光雷達方案的智能電動車。緊接著,4月20日上海車展期間,華為在其線下門店銷售塞力斯的一款SUV,該車搭載了華為的電驅動系統(tǒng)、音頻技術和物聯(lián)網系統(tǒng)。

  當一家年營收超過8000億,年研發(fā)投入將近1000億,凈利潤達600億,現金儲備高達2000億的巨無霸殺進汽車市場時,顯然會激起千層浪花。

  從目前來看,華為選擇停留在上游,做一個智能電動車時代的“博世”——“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上游供應商,可以理解成Huawei Inside(HI)?!癏I”是華為于2020年10月發(fā)布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包括1個全新的智能汽車數字化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tǒng)——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lián)、智能電動、智能車云以及激光雷達等30多個智能化部件。

  從目前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動作來看,通過與國內汽車品牌的合作,成功將華為的芯片、激光雷達、鴻蒙系統(tǒng)、自動駕駛技術等全套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整車上實現了商用,同時隨著上路車型的增多,也將進一步華為自動駕駛能力的提升。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強調,華為不造車,但將北汽、長安與廣汽以“Huawei Inside”的方式合作,分別打造三個子品牌,與北汽合作的極狐正是其一。

  對于華為進軍汽車行業(yè)的方式和商業(yè)落地模式的可能性,我們暫且按下不表。本文來梳理一下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核心技術都有哪些。

  華為的“觸角”

  4月18日,華為發(fā)布HI五大新品,包括鴻蒙OS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計算平臺MDC 810、4D成像雷達、“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以及智能熱管理系統(tǒng)。

  鴻蒙OS智能座艙

  在HDC 2020大會上,華為正式發(fā)布了鴻蒙OS 2.0系統(tǒng),隨后華為推出了面向車機的鴻蒙OS 2.0版本。此次華為發(fā)布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正是基于鴻蒙OS車機操作系統(tǒng),支持一芯多屏、多用戶并發(fā)、運行時確定性保障、分布式外設、車載網絡&多部件等多種應用,提供有差異化啟動恢復、多用戶切換、極速啟動、聲場控制、多部件協(xié)同等功能。

  阿爾法S華為HI版的車機搭載了流暢的HarmonyOS操作系統(tǒng),且配備高清大屏、利用1+8+N全場景互聯(lián)技術,使得導航、視頻、音樂和通話等業(yè)務能夠在智能座艙和其他設備之間無縫流轉。據介紹,目前鴻蒙OS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已獲得30多家硬件合作伙伴、50多家應用生態(tài)合作伙伴支持,未來將繼續(xù)加大與汽車及應用領域的開放與合作力度,與產業(yè)鏈一起打造智能駕駛的極致體驗。

  華為表示,鴻蒙OS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將秉持中立開放原則,聚焦于計算平臺、鴻蒙OS車機操作系統(tǒng)及核心服務、顯示平臺和軟硬件生態(tài),通過開放、使能,幫助車企、一級供應商和應用伙伴開發(fā)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的服務與功能。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MDC 810

  MDC(Mobile Data Center)移動數據中心定位為智能駕駛的計算平臺,包含標準化的系列硬件產品、A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tǒng))、HOS(智能座艙操作系統(tǒng))和V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tǒng))以及MDC core,配套工具鏈及車路云協(xié)同服務,支持組件服務化、接口標準化、開發(fā)工具化,滿足車規(guī)級安全要求。

  MDC平臺支持L2到L5級別智能駕駛,可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開發(fā)出不同的智能駕駛應用。2020年2月,華為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通過ISO 26262車規(guī)功能安全管理認證,這意味著華為相關產品可以滿足汽車行業(yè)的高安全和高可靠需求。

  華為此次發(fā)布的智能駕駛計算平臺MDC 810是業(yè)界目前已經量產、最大算力的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搭載超級中央超算ADCSC,最低起步算力為400TOPS,高階能到800TOPS算力,并通過領先設計,支持未來的算力進一步升級。華為MDC的產品更多將作為單獨供應的自動駕駛零部件為車企選用,目前已率先搭載在ARCFOX極狐阿爾法S上量產上市,后續(xù)將有越來越多的搭載不同MDC系列產品的新車型陸續(xù)量產上市。

  4D成像雷達

  據了解,阿爾法S華為HI版將搭載3顆96線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2顆攝像頭,13顆超聲波雷達,同時搭載算力可達352Tops的華為芯片。

  在各類技術的發(fā)展路線上,車載激光雷達正朝著固態(tài)、更高線束的方向發(fā)展;車載毫米波雷達正朝著具備更多信道、分辨率更高的4D成像雷達方向發(fā)展;車載攝像頭則正朝著更高清、更多數量部署的方向發(fā)展。

  激光雷達部分,華為于2020年12月正式發(fā)布96線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該激光雷達具備120°×25°的視場角,足以應對城區(qū)、高速等場景的人、車檢測訴求,全視場測距可達150米;同時在全視野中,水平、垂直線束均勻分布,不存在拼接、抖動等情況,形成穩(wěn)定的點云對后端感知算法比較友好。

60828efff2df7-thumb.jpg

  作為車規(guī)級產品,此款激光雷達小體積,適合前裝量產車型需求,一輛車配置3個激光雷達,即可基本實現360°無死角的覆蓋。同時華為還建立了第一條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的Pilot產線,按照年產10萬套/線在推進,目前價格大致在數百美元,未來有望將激光雷達的價格降低到100-200美元。華為車規(guī)級高性能激光雷達發(fā)布有望打破高級別自動駕駛量產成本瓶頸。據華為介紹,其高分辨4D成像雷達預研于2017年,直到2019年才正式開發(fā),2020年就完成首次路試,今年華為高分辨4D成像雷達已經正式量產,首批發(fā)貨超100萬。

  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高精度地圖的協(xié)同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這也成為了自動駕駛行業(yè)的共識。在華為看來,要想實現高階自動駕駛,至少要配備3個高線束激光雷達、12個8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6個高分辨率的4D毫米波雷達。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也表示,華為將推動毫米波雷達取代低線激光雷達,讓激光雷達技術往上走,以實現兩種雷達的廣泛部署。

  當前,擺在華為面前的挑戰(zhàn)是平衡成本的能力,“秀肌肉”可以被“叫好”,但能不能“叫座”,是一個更現實的命題。能否大規(guī)模量產,將成為華為能否在這個市場走得更遠的重要因素。采用了成本更高的激光雷達之后,華為表現出不輸于特斯拉的氣勢,但當華為離開了激光雷達(或者特斯拉用上了激光雷達),華為的優(yōu)勢還剩多少?甚至還有沒有優(yōu)勢?這才是值得注意的。

  “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

  “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是覆蓋自動駕駛核心的數據、模型、算法、訓練、仿真、標注、高精地圖等業(yè)務需求,構建出的一套數據驅動閉環(huán)的開放平臺。致力于通過車云協(xié)同、虛擬仿真等一站式云服務,協(xié)助車企零基礎構建自動駕駛開發(fā)能力,降低開發(fā)門檻,提升開發(fā)效率。

  華為表示,上云是自動駕駛從開發(fā)到商用的必由之路,要確保車輛在各個地區(qū)都能就近接入云端,并輕松解決商用化面臨的覆蓋、安全、彈性擴展的問題。隨著數據量的增大,開發(fā)者將不再為了機房專線,升級擴容傷腦筋,精力都放在核心算法開發(fā)上。目前,華為八爪魚平臺已經整合了2000萬個標注好的數據集、20萬個場景庫數據、完整工具鏈、預置算法、真實場景數字孿生、虛實混合仿真、大規(guī)模并行仿真和華為高精地圖于一體,車企可直接在這些基礎上進行算法研發(fā)。

  智能熱管理系統(tǒng)

  “三電系統(tǒng)”一直是電動汽車的核心,為追求極簡架構、更高效能以及更好智駕體驗,需要對

  電機、電控、電池進行熱管理。

  據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至2025年期間,熱泵滲透率將會增長三倍以上。傳統(tǒng)熱泵方案系統(tǒng)復雜、管路眾多,環(huán)境適應性差(在-10℃以下無法使用),智能化程度低(標定等工作依靠人工),嚴重影響了熱泵系統(tǒng)的效率和應用。

  動力電池方面,華為推出了智能化熱管理系統(tǒng),通過一體化設計,部件和控制集成等創(chuàng)新技術,可以將熱泵工作溫度由業(yè)界的-10℃降低至-18℃,將新能源車續(xù)航提升20%,解決電池系統(tǒng)面臨的熱管理難題,實現環(huán)境適應性、標定效率、用戶體驗三大提升。

  除了上述5大HI新品之外,在汽車領域,華為還擁有ADS高階自動駕駛系統(tǒng)、自動駕駛地圖數據系統(tǒng)、快充方案、智能電動解決方案、智能網聯(lián)解決方案、智能車云解決方案等布局。

60828fa3dd652-thumb.png

  結語

  過去幾年,華為和幾乎所有汽車廠商都進行了交流,了解到汽車產業(yè)更需要ICT技術,希望借助華為在ICT方面的能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汽車產品。在2018年,華為就確定了不造車,只賦能汽車行業(yè)的決策,成為大陸、博世這樣的上層供應商角色,給未來上千萬輛級的汽車和市場做配套。

  如今來看,華為擁有了電動汽車實現智能所需要的絕大部分核心技術,除了動力電池,從硬件到軟件,華為現在幾乎都已具備了。盡管沒有親自下場造車,但華為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參與到造車狂歡中。

  對于華為下一步的戰(zhàn)略舉措,徐直軍強調,將持續(xù)加大智能汽車部件產業(yè)的投資,尤其是增強自動駕駛軟件能力,以此來推動整個汽車行業(yè)跟華為從事的ICT行業(yè)走向融合,優(yōu)化產業(yè)組合,為華為帶來長期持續(xù)的戰(zhàn)略機會。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