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有微博博主爆料稱,華為已在內部正式啟動“塔山計劃”,并且已經開始與國內相關企業(yè)合作,預備建設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45nm的芯片生產線,該條生產線預計年內建成。同時還在探索合作建立28nm的自主技術芯片生產線。但是這個消息很快被華為海思內部人士辟謠。
建廠造芯比登天還難?
從芯片制造角度來看,造芯這場“戰(zhàn)役”過程之艱難,非文字可概述。 華為半導體部門內部人士與半導體產業(yè)鏈人士,他們普遍給出了一個答案:幾乎不可能,非常難。
實際上,他們認為,建一個45nm晶圓廠的巨額耗資問題,倒是其次;相反,錢是最好解決的東西。就像此前我們在《殺死那只AI獨角獸》里所說,用100億美元也砸不出一臺光刻機。對于半導體設備與生產工藝,“錢”只是諸多核心要素之一。 他們最關注的,是以下3個問題:
這條45nm產線能不能生產出高端產品?
有行業(yè)人士解釋,雖然45nm聽起來是低制程,跟臺積電如今可以量產的5nm差了十萬八千里,但是目前市場上仍然有大量不同品類的終端產品需要45nm制程工藝的芯片,包括數(shù)字邏輯、模擬功率、射頻等芯片類型。
“模擬功率器件,微控制器,45nm是夠用了,但是數(shù)字邏輯(譬如CPU)和移動通信類的芯片就不行了。” 但是即便是45nm制程的模擬功率器件,也并不意味著沒有“高中低端”之分(以性能為依據,制程并不代表一切),相反,目前高端模擬芯片全靠進口,國內基本無法設計和制造。
“大家可能一般都比較關注英特爾、AMD、高通、華為的微處理器迭代,實際上模擬功率器件市場雖然比較老,但是模擬芯片的設計難度比數(shù)字邏輯要高,在設計上需要有長期經驗積累?!彼毖圆恢M指出,45nm的高端模擬功率器件,國內基本做不了。
“很多都是德州儀器等公司把控著相關類型的芯片市場。當然,消費級的低端貨,國內有廠家能做,也就沒必要建廠了。華為中低端手機也有很多國產零部件?!?所以他認為,無論哪個類別的芯片,華為都需要高端的東西,畢竟手機用戶,服務器用戶是要看配置,看性價比的。但45nm產線似乎滿足不了,或者只能滿足華為極小一部分的產品需求。
“除非華為靠系統(tǒng)集成綜合性能取勝,這個脫離制造工藝太難實現(xiàn),或者通過非市場手段進行排他處理,別無選擇。那個‘絕唱’的宣布,就算是一個暫時的終結點了?!?/p>
這條產線能不能完全排除美國的技術?
有半導體從業(yè)者說,爆料中華為所謂的“建立無美國技術生產線”,還是要具體看從哪一層做隔離。
如果從生產設備層面,那勉強有可能;如果從各種材料和零部件的基礎層,基本不可能。
“造廠70%的錢都要花在設備上。如果說顯性的一臺完整設備可以不是美國制造,但是這些設備背后也有一條龐大的材料和零部件供應鏈,要想完全沒有美國的技術摻入,簡直是天方夜譚?!?/p>
舉個例子,45nm的光刻機可以買日本尼康的,但是這臺光刻機里也有美國的零部件。假如說為了華為定制專屬機器,那也需要進行長期驗證和測試,將耗費大量時間?!?他強調,產線設備上百種,如果做一個從底層就隔離美國技術的承諾,不要說金錢成本,時間成本上根本負擔不起。
“這東西就像飛機發(fā)動機一樣,換掉某種材料,或者減少一些零部件,這樣的飛機你敢坐嗎?半導體生產設備也是如此,一旦買了不能用,就變成了廢品?!?nbsp;
此外他也指出,行業(yè)內都清楚,建新廠,至少需要兩年,最快一年半。除非是舊廠改造,或者是直接買一條產線。
“但問題又來了,國內有幾條能做45nm的成熟生產線?”
到底能不能在短時間內聚集足夠多的制造管理人才?
我們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哪里找制造人才。在《“前浪”臺積電:以小博大是可能的》這篇文章里,我們有講過產線管理人才對生產制造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關于人才與人才背后的專利爭奪戰(zhàn),也許與臺積電打過無數(shù)官司的中芯國際更深有體會。 “造廠除了買設備,其實最緊缺的應該是大量熟練有經驗的工藝研發(fā)、設備與產線管理工程師隊伍。” 有晶圓廠的工程師疑惑華為究竟要從哪里去弄一堆熟練的產線工程師,這難度比湊齊設備還高。
“半導體人才報告有說,全國半導體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每年才3~4萬,畢業(yè)后就業(yè)強關聯(lián)的20%不到,能干3年的更少。中芯國際的離職率每年20%以上?!?/p>
畢竟半導體制造業(yè)是眾所周知的“苦、累且枯燥”,完全不能與互聯(lián)網及IT行業(yè)的薪資水平相提并論,甚至被他戲稱為“做這行是用精神力來撐”。
“中芯國際一個博士工作要三班倒,月薪平均只有1.5萬,各種雜七雜八加起來年薪30多萬,這還是上海。很多人最后就會轉行去做其他的事情了,畢竟要養(yǎng)家?!?所以,華為要建廠,就要去挖其他廠的人。 “現(xiàn)在各地晶圓廠太多了,低水平重復建設。有限資源被嚴重分散,化整為零,完全沒有競爭力。
從去年開始,就不斷在各地爆出有芯片制造廠項目或爛尾,或倒閉破產的新聞。假如華為能夠聚集起一群真的想做事的、有經驗的一線工程師,淘汰一些本不該搞的工廠,就是一件好事?!?但即便是挖人,最需要的也還是時間。
“看爆料說華為要從底層開始做起,但是又說要半年建其起一條45nm產線。而資金、人才、設備缺一不可,這說法是存在矛盾的?!?他覺得有人爆出這樣的消息很不可思議: “現(xiàn)在國內對于半導體的大眾科普都欠缺完善,讓一幫自媒體興風作浪攪亂輿論,著實是一件悲哀的事情?!?/p>
但也有其他芯片設計從業(yè)者基于目前華為目前的生存環(huán)境,給出了不太一樣的看法: “這產線真要建的話,肯定不能那么快能用。不過華為最近動作實在太多了,已經是特殊時期了,所以不要用正常邏輯去推斷。 置之死地而后生,難說大煉鋼鐵能速成也未知?!?/p>
譬如,一位科技大廠員工曾透露,華為工程師曾試圖連續(xù)加班加點做出設計,好有機會送出去流片,然而最終事與愿違。
無論怎樣,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半導體從業(yè)者都表示“會支持華為”,但更需要從客觀角度出發(fā),就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盲目試圖破壞半導體行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