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可編程邏輯 > 業(yè)界動態(tài) > 3D傳感&人工智能前沿科技論壇,7位頂尖專家分享最新成果

3D傳感&人工智能前沿科技論壇,7位頂尖專家分享最新成果

2019-01-24

1月23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模式識別專委會主辦,國內3D傳感領軍企業(yè)奧比中光承辦的“AI之眼,智見未來”3D傳感&人工智能前沿科技論壇在深圳南山舉行。


來自國內多所知名大學的七位頂尖專家就基于深度學習的三維場景重建、動態(tài)場景三維重建、基于三維信息的行為理解、視覺SLAM、三維人臉和表情識別、三維人臉建模、三維場景智能感知與理解等三維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前沿科技進行闡述。深圳南山科創(chuàng)局南山區(qū)科創(chuàng)局(區(qū)科協)常務副主席張漢國、奧比中光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肖振中出席論壇活動并致辭。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200.jpg

奧比中光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肖振中出席論壇活動并致辭


深圳市南山區(qū)科創(chuàng)局(區(qū)科協)常務副主席張漢國在講話中表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與產業(yè)的深度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此次論壇對于推進我國人工智能“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推動AI 3D傳感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市南山區(qū)科創(chuàng)局(區(qū)科協)常務副主席張漢國講話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224.jpg

7位頂尖學術專家分享3D傳感&人工智能最新科研成果


紀榮嶸:基于深度學習的場景信息重構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242.jpg


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紀榮嶸表示,在實際應用中,重構場景語義信息和幾何信息非常重要,目前深度學習技術雖然在目標檢測、視頻跟蹤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應用中依然存在圖像遮擋等問題。對此,紀榮嶸教授介紹了其課題組在視覺里程計、圖像語義分割和圖像深度估計的研究進展,并舉例介紹了這些技術在移動端的應用。


劉燁斌:實時便攜動態(tài)場景三維重建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300.jpg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燁斌認為,真實世界視覺信息的采集、數字化記錄與重建是當前視覺媒體技術發(fā)展的核心關鍵,隨著IPhone X等智能手機新增加實時深度探測模塊,動態(tài)場景的三維重建變得更加便捷。目前,動態(tài)場景的三維重建主要面臨精準性、便捷性和實時性三方面的挑戰(zhàn)。對此,劉燁斌教授圍繞便捷性和實時性,回顧了動態(tài)場景三維重建的發(fā)展歷程,介紹了最新的關于便捷采集及實時生成的成果,主要是基于深度相機實時動態(tài)人體三維重建。此外,劉燁斌教授還圍繞視覺信息采集的計算攝像技術,介紹了在視角維度的光場攝像、光譜維度的高光譜視頻成像、空間維度的十億像素視頻生成、時間維度的TOF瞬態(tài)成像方面的最新進展。


章國鋒:視覺SLAM技術及應用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319.jpg


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章國鋒重點介紹了基于視覺的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Visual SLAM)技術,在滿足實際應用需求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包括:一是如何實現在移動設備上實時穩(wěn)定跟蹤,處理快速運動和強旋轉問題;二是如何重建三維幾何表面進行在線調整和誤差累積消除;三是如何實現高效的全局優(yōu)化等。


盧策吾:基于三維信息的行為理解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338.jpg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盧策吾介紹了在行為理解和三維視覺的最新進展。行為理解研究主要涵蓋Deep RNN、Alphapose and beyond COCO、Interactiveness;三維視覺則包括PointSIFT、Pointwise Rotation-Invariant Network、DBNet。


黃迪:基于三維人臉數據的身份識別與表情分類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400.jp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迪首先介紹了三維人臉分析技術的發(fā)展,他表示,得益以奧比中光為代表的三維數據采集設備制造商的發(fā)展,相比過去,以較低成本快速編輯獲取高精度的三維數據成為現實,這促進了三維人臉分析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應用。由于三維人臉能夠直接反映人臉形狀信息且能與紋理信息良好互補,目前已成為各機構研究熱點。對此,黃迪教授介紹了在三維人臉分析在數據庫構建、處理方法、實驗評價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并對其中涉及的人臉標志點定位,人臉曲面配準、曲面幾何表示、和二維三維信息融合等研究內容、以及三維人臉識別和三維人臉表情分類的應用做了詳細介紹。


趙啟軍:三維人臉建模:由圖到形的人臉識別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416.jpg


針對目前大熱的人臉識別,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士趙啟軍在演講中表示,人臉能夠反映我們的很多信息,比如身份、種族、性別、年齡、情緒、注意力和健康狀況等等。但是,相比二維人臉圖像,獲取三維人臉數據仍然要更加昂貴和不便,導致其實際應用依然存在諸多限制。對此,趙啟軍教授介紹了在由二維人臉圖像重建三維人臉形狀方面的工作,他表示,他們提出的方法能夠利用二維圖像生成三維人臉模型,且能夠大幅提升人臉識別準確率。趙啟軍教授認為,隨著三維人臉獲取和建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三維人臉將在越來越多的應用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奧比中光的3D傳感技術目前已經應用到諸多場景中,對于3D感知領域發(fā)展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郭裕蘭:三維場景智能感知與理解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432.jpg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講師郭裕蘭表示,得益于以奧比中光為代表的3D傳感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三維視覺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關注,相比2D圖像,三維點云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幾何、形狀和結構信息,從而為場景理解提供了更多可能。對此,郭裕蘭詳細介紹了其研究組在雙目深度估計、三維目標識別以及三維場景標注等方向的研究進展。他認為,未來,3D智能感知與理解在自動駕駛、機器人、VR/AR以及遙感等領域都有大量的應用。


以自身為“橋梁”,打造AI 3D傳感“產學研”


論壇現場,來自各高校的研究人員和人工智能企業(yè)的研發(fā)人員齊聚一堂,與七位學術專家共同探討三維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前沿技術。如今,我國正在穩(wěn)步推進人工智能產業(yè)化進程,在此期間,“產學研”無疑是推動AI理論成果向產業(yè)研發(fā)應用轉化的關鍵一環(huán)。肖振中在論壇致辭中表示,奧比中光十分重視與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承辦此次論壇不僅是自身進步的需要,也是推動學科和行業(yè)發(fā)展的社會責任。

微信圖片_20190124195449.jpg


此次論壇的舉辦為研發(fā)人員搭建了AI 3D傳感技術交流平臺,凸顯了奧比中光在AI 3D傳感領域的科研地位和學術影響力,今后,奧比中光將進一步加強與產學研各界的合作,并以自身為“橋梁”拉近AI 3D傳感產業(yè)與學術界的關聯,以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助力產業(yè)升級,以產業(yè)需求推動學術進步,助推AI 3D傳感科研成果更好地向產品、市場轉化。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