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說“新更換的智能電表被蓄意‘加快’,導致電費增加”的帖子在網(wǎng)絡上流傳。為此,記者8月31日走訪了國網(wǎng)瀘州供電公司,證實這一帖子的內容為謠言。31日,記者來到瀘州供電公司客服中心計量室,工作人員為記者進行現(xiàn)場演示,將謠言中種種不合理的說辭各個擊破。
蔣瀟云向記者介紹電表封印情況
謠言1:電表被蓄意“加快”
走進瀘州供電公司客服中心計量室,成千上萬的智能電表從省電力公司運送到這里,然后走向千家萬戶。同時,用戶端少數(shù)出現(xiàn)問題的電表也會返回這里進行鑒定。這里的工作人員還要定期對用戶家中的電表進行抽查鑒定。
瀘州供電公司客服中心計量室技術員蔣瀟云拿出兩部嶄新的智能電表介紹道,目前瀘州使用的智能電表有兩種封印方式,卡扣式和穿心式。封印在,說明電表沒有被打開過。一只電表在電表廠有一校、二檢和抽查。質監(jiān)部門及其授權檢定機構對電表廠家資質及生產(chǎn)流程有嚴格要求,嚴控生產(chǎn)前定樣檢定、飛行抽檢、到貨抽檢、強制全檢、安裝前抽查等多個流程。技術監(jiān)督部門還會直接在生產(chǎn)流水線、包裝、檢定、安裝、運行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抽檢電表。智能電表安裝前經(jīng)過了多環(huán)節(jié)、多流程的質量把控,確保其運行質量。
在計量室工作5年的蔣瀟云認為,通過改組電表來蓄意加快電表運轉,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如果要讓電表“跑得快”,必須要毀損封印,打開電表,更改里邊的電路板,才能讓電表“加速”。這是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工序不亞于重新生產(chǎn)一臺電表。
蔣瀟云介紹說,有市民反映說更換了新電表以后,電器沒增加,電費增加了。有一種情況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就是老舊電表因為時間久遠,轉盤磨損、銹蝕等造成計量不準,從而造成電費計算不準確,更換智能電表后,電費計算變得更精確了。
謠言2:家中電流超5A,電表飛快旋轉
計量室技術員蔣瀟云指著電表正面左下方“5(60)A”字樣告訴記者,這個表示用戶家中5安到60安的電流都能正常計量,而不是謠言所說的電表只能對電流5安以內的進行計量。
所以,居民使用的智能電表在電流60安以下都能正常計量,也就是說,在家庭用電功率為13.2千瓦時以下時電表都能正常工作,而普通居民家中用電幾乎不會超過60A。
謠言3:電表耗費的電量,讓市民買單
蔣瀟云介紹說,智能電表本身是要耗電的,但自身功率不到3瓦,耗電小。而且電表自身的耗電不會計入客戶用電量中。
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蔣瀟云在計量室中一排通電的電表上演示:電表沒有接入任何電器,僅電表本身在工作,這時候工作人員摁下電表按鈕翻看電表的用電量,始終為0。對此,蔣瀟云也建議,如果市民要在家中驗證,也可以關掉家中所有電源,包括拔掉每一個插頭,看看電表中顯示的電量是否會有變化。
那么是不是智能電表就不會出錯了呢?“是機器都可能發(fā)生故障,但智能電表故障幾率很小?!笔Y瀟云以自己多年工作經(jīng)驗提醒廣大市民,平時需要偶爾關注并查看自家電表。按按電表上的白色按鈕,看看總用電量、用電功率、電流等顯示信息是否跟家中用電情況一致,比如把家中正在使用的電器功率加起來,再與電表上的用電功率一比對,就能判斷電表是否正常。還有就是查看電表上的封印是否被破壞等。
市民如果發(fā)現(xiàn)或懷疑自家電表有異常,可以通過上述方法先進行自檢。如果自己排查后仍不能確定,可到供電部門申請校驗,也可以到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申請校驗。供電部門接受校驗申請后,會在1個工作日內給出校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