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Moore’sLaw)未死,但顯然已經來到了晚年,而且尚未出現可取代的基礎技術;接下來將如何發(fā)展可能會挑戰(zhàn)過去技術專業(yè)人員與一般大眾的假設。
以上是在美國矽谷舉行、主題為探索未來20年技術的IEEE研討會結論之一;這場討論會檢驗了一些需要工程師負起責任展現其能力的技術,以及對一個仰賴科技卻往往未能成功了解它的世界來說,科技的限制所在。
曾擔任英特爾(Intel)處理器架構師的顧問RobertColwell表示,科技:“隨著我們前進而變得越來越復雜,但大眾卻沒有理解這一點。”他指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例如人們越來越將智慧型手機、GPS系統等復雜技術視為理所當然或貶低其價值。
消費性電子產品被期待著要完美運作,當它們無法做到時,社會大眾會試圖責怪或懲罰某人;Colwell強調:“這無法解決問題。”更讓人擔憂的是,有的時候好辯的非科技人會漠視科學發(fā)現,把個人經歷當作經過有效的科學實證。
資深發(fā)明家、工程教育提倡者DeanKamen則是透過視訊發(fā)表了一段專題演說,表示:“如果我們身為工程社群的一員,卻沒有專注在正確的議題上并協助大眾理解,我們就不應該期望在未來能繼續(xù)提供先進科技的所有進展。”
Kamen接著指出:“很多人害怕復雜度日益升高的科技,不愿意投資;社會需要最佳的技術,然而對風險的耐受度卻越來越低。我們需要人們更被充分教育科技帶來的風險以及報償。”
超越摩爾定律
在該場研討會上發(fā)表專題演說的三位講者都同意,摩爾定律已經即將走到末日,而且尚不清楚有什么可行技術,能取代它成為推動科技呈指數成長演進的引擎。
超級電腦專家、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University)教授ThomasSterling表示:“我們已經搭不上摩爾定律那樣的、能讓技術呈指數成長的順風車…因此我們要尋求其他不是呈指數成長、但將改變我們的假設的機會。”
Sterling預測,隨著今日晶片以及電腦精力耗盡,全新種類的元件以及非VonNeumann電腦架構將會在接下來20年被采用;同時:“我們會繼續(xù)以40年前的構想為基礎來制作電腦。”他與其他專家都同意,就算是現有的科技,仍有機會在能源效益方面有很大幅度的改善:“今日大部分的能源成本都是花在晶片之間的資料移動。”
IBM研究人員WilifriedHaensch表示,模擬人腦的神經型態(tài)系統(neuromorphicsystem)看來最有潛力成為后CMOS時代技術演進的動力:“在巨量資料的模式識別(patternrecognition)應用上,該技術有可能會成為改變游戲規(guī)則的關鍵。”
Haensch指出,上述系統需要轉換為類比運算的開關,這種耗電量大的技術還需要尋求新材料的支援;目前的研發(fā)工作聚焦于打造模仿人類神經突觸(synapse)的元件。
在這方面,碳奈米管似乎重新贏得了研究人員的興趣;Haensch展示了一個采用碳奈米管在矽晶圓片上長出3D結構的概念,可取代采用矽穿孔技術的晶片堆疊:“唯一基礎性的障礙是沒有工具可以在如此小的尺寸之下取得合理的接觸。”
Haensch也談到了其他技術選項,例如絕熱(adiabatic)運算與量子運算,但這些技術到目前為止都還未成氣候;對此Colwell表示:“這些技術沒有一種會成為主流,但其中有一些可能會找到非常利基型的應用。”
Colwell對今日的CMOS技術還發(fā)表了以下看法:“我們已經來到摩爾定律的晚年,你可能會質疑它到底何時走向終點,但應該沒有機會拖過2035年,而且目前沒有可靠的替代方案。”他表示,甚至沒有看到老東家英特爾有做相關準備,而他認為那是該公司應該要做的。
“身為一個股東,而且我還有很多朋友在那里工作,這讓我有點驚嚇…”Colwell表示:“我認為產業(yè)界將會因此有如行尸走肉般、沒有方向地蹣跚而行好一陣子。”無論如何,我們得承認摩爾定律有一天會失效,而且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