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嵌入式技術 > 設計應用 > 無線便攜式動物腦電遙測記錄系統
無線便攜式動物腦電遙測記錄系統
電子技術應用2012年第2期
張 典1, 覃慶良2, 劉喜梅2
1 電子科技大學 自動化工程學院, 四川 成都611731; 2青島科技大學 自動化與電子工程學院, 山東 青島266042
摘要: 發(fā)出一套無線便攜式動物腦電遙測系統。采集的數據經過放大、濾波后調制發(fā)射,接收器接收到無線信號后進行解調并通過串口打印顯示出電壓信號。實驗中將測量電極植入大鼠顱骨內,并將信號采集發(fā)射器背負在大鼠身上,分別記錄大鼠睡眠、清醒和癲癇腦電波形。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復雜環(huán)境下發(fā)射器的發(fā)射距離達到20 m,可以穩(wěn)定工作8 h,且具有體積小、功耗低、精度高等特點,適用于大鼠腦電遙測實驗。
中圖分類號: TN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8-7998(2012)02-0120-03
A wireless portable electroencephalogram telemetry recording system for animals
Zhang Dian1, Qin Qingliang2, Liu Ximei2
1. School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2. School of Automation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China
Abstract: A wireless portabl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recording system for animals was designed, manufactured and then tested in rats. The EEG data were modulated firstly and emitted by the wireless transmitter after being amplified and filtered. The receiver demodulated and displayed the signals in voltage through serial port. To test the system, measuring electrodes were implanted on the rat’s skull and the acquisition transmitter was strapped on the back of the rat. Waveform recording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ree states: sleep, waking and epilepsy.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given environment the system could stably record more than 8 h and transmit EEG signals over a distance of 20 m. Our system showed the features of small size,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 accuracy which was suitable for EEG telemetry in rats.
Key words :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filter bank

 隨著微電子學的快速發(fā)展,腦機接口(BCI)技術應運而生,它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連接通路。早在1975年Ranck等人通過電刺激來尋找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部分[1]。Tehovnik于1996年通過電刺激神經組織引起行為反應[2]。AndréA. Fenton等人也在1996年用模式識別技術驗證單個神經元的行為和活動的相關性[3]。Iyad Obeid等人于2004年記錄清醒狀態(tài)下獼猴的單個神經元活動[4]。目前生物腦電有線方式測量精度相對較高,但由于限制了動物的運動范圍,測量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導線纏繞或者被動物撕咬等情況[3]。無線方式可使動物活動范圍變大,但采集器受到了測量精度、帶寬、體積、重量和電池供電時間等因素的制約[4]。本文給出了新型無線腦電遙測系統,并將該系統應用于大鼠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具有測量精度高、帶寬寬、體積小、工作時間長、不易被動物撕咬等優(yōu)點。

1 系統原理

   整個系統包括腦電信號前置放大器、帶通濾波器、50 Hz陷波器、無線發(fā)射單元、無線接收單元、電源管理、顯示存儲部分。測量電極采集到自由活動狀態(tài)下的腦電信號并輸入至前置放大器,再通過一個帶通濾波器后輸出腦電信號,進入無線單片機NRF24LE1進行模數轉換并發(fā)送。接收端同樣采用NRF24LE1,接收到發(fā)射端的信號后解調輸出到顯示部分并記錄。系統原理如圖1所示。

2 系統硬件設計

2.1濾波器組設計

   生物信號源本身是微弱信號源,通過電極提取呈現出不穩(wěn)定的高內阻性質[5]。根據生物信號的特點,對生物電前置放大器要求高輸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噪聲、低漂移等[6]。為滿足上述指標,本文選擇AD620作為腦電信號前置放大器,系統設定前置放大器的電壓增益為8,同時為避免極化電壓使前置放大器進入飽和狀態(tài),在輸入端加入隔直電容。動物腦電信號頻率范圍為0.5 Hz~100 Hz,考慮到國內市電50 Hz的工頻干擾,在濾波器組中加入50 Hz陷波器,3個濾波器進行級聯得到所需的濾波器組。采用運算放大器實現高通、低通和陷波,一個運放LM324芯片即可實現濾波器組設計。腦電采集電路及其幅頻特性曲線如圖2(a)、圖2(b)所示, 其中圖2(b)為實際測得曲線。高通濾波器的下限截止頻率為:

根據式(7),近千倍的放大倍數可以?滋V級的生物信號放大至mV級,達到單片機AD采樣精度。

<a class=EEG" />

圖2 EEG采集電路及其幅頻特性曲線

2.2 無線單片機電路設計
     由于無線采集部分背負在實驗動物身上,考慮到體積和重量,本文選擇Nordic公司的2.4 GHz無線單片機NRF24LE1,如圖2(c)所示。該單片機具有如下特性:
  (1)內嵌2.4 GHz低功耗無線收發(fā)內核NRF24L01P,250 kb/s、1 Mb/s、2 Mb/s空中速率。
     (2)高性能51內核,16 KB Flash,1 KB RAM,1 KB NV RAM。
  (3)具有豐富的外設資源,內置128 bit AES硬件加密,32 bit 硬件乘除協處理器,6 bit~12 bit ADC。
     (4)提供QFN24、QFN32、QFN48多種封裝,可靈活應用選擇。
2.3 電源電路設計
     便攜式生物腦電信號采集系統中,無線發(fā)射部分供電電池只能采用可充電的鋰電池供電。由于鋰電池在使用過程中輸出電壓會下降,因此采用穩(wěn)壓芯片TPS71334 (輸入2.5 V~4.2 V)來實現3.3 V電壓輸出。前置放大器和運放需要正負電源,采用外加電源反轉芯片MAX1697來實現-3.3 V輸出,且MAX1697最大輸出電流為60 mA。接收端供電來自PC機上USB口,利用電源芯片AMS1117將5 V電平轉換為3.3 V為NRF24LE1供電。電源具體電路可以參考電源芯片的數據手冊。
3 系統軟件設計
    系統軟件設計包括:發(fā)射端A/D采樣程序、發(fā)射端數據處理、發(fā)射端與接收端通信協議和顯示界面。
3.1 發(fā)射端程序設計
  NRF24LE1為高性能51內核,采用C語言編寫代碼。為提高發(fā)射功率,設置空中速率為250 kb/s,A/D采樣的參考電壓為內部1.22 V,采樣頻率為1 kHz,精度設置為12 bit,其中12 bit數據中的低8位存儲在ADCDATAL中,而高4位存儲在ADCDATAH的低4位中,ADCDATAH的高4位為地址,數據處理完成后進行打包發(fā)送。每次發(fā)送完數據后進行CRC校驗,如果校驗出錯則重新發(fā)送數據。
3.2 接收端及顯示界面設計
     在接收端設置16 bit的緩沖器(buffer),將接收的數據存入緩沖器中,通過串口打印出來即可。顯示界面采用VC++6.0編寫,調用MSCOMM控件實現Windows程序串口通信,接收端RS232串口送出AD采樣數據時會激發(fā)OnComm事件,在處理函數中將新的數據加入顯示隊列,波特率設置為9 600 b/s,界面的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電壓。
4 實驗方法及結果
4.1 手術方法及電極植入位置選擇

 


  實驗采用SD級雄性大鼠,體重350 g,手術前用9%水合氯醛(40 mg/kg,腹腔注射)對其進行麻醉[7]并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根據大鼠腦圖譜[8]進行電極植入,切開表皮使其顱骨完全暴露后,用適量3%的雙氧水擦拭顱骨以去除表面油脂[9],用高速顱鉆在顱骨上鉆開0.7 mm的孔。將0.17 mm漆包線兩端刮掉涂層,一端纏繞在直徑0.72 mm不銹鋼螺釘上,另外一端焊接在2.54 mm母接線槽上,然后將螺釘固定在顱骨上,最后用牙科水泥將螺絲釘和接線槽固定在大鼠顱骨上。測量電極坐標位置AP=-0.5 mm, ML=1.5 mm, DV=1.0 mm;參考電極坐標位置AP=+1.5 mm, ML=1.0 mm, DV=1.0 mm;為提高系統抗干擾能力,在大鼠腦部后加入相連的地電極與儀器地線,坐標位置AP=-8.5 mm, ML=0 mm, DV=1.0 mm。
4.2 實驗過程及結果
    實驗前用尼龍搭扣將采集器固定在大鼠背上,按照電路設計中定義的通道將引線端子插入大鼠腦外的2.54 mm母接線槽中。用9%水合氯醛進行麻醉來采集大鼠睡眠時期腦電波形,波形如圖3(a)所示。待大鼠清醒后,將采集器再次背負在大鼠身上,進行清醒狀態(tài)下的腦電信號采集實驗,如圖3(b)所示。最后根據韓丹等人1998年的方法[10]對大鼠腹腔注射120萬U青霉素誘發(fā)大鼠急性全身性癲癇,波形如圖3(c)所示。實驗結束后對大鼠腹腔注射過量9%水合氯醛處死,動物尸體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處理。


  經過實際測試,系統能在20 m范圍內收到遙測信號,可以滿足實驗室范圍內實驗。與已有的無線腦電信號采集系統相比,本系統采集數據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成本低廉,能夠完成過去有線遙測無法完成的實驗。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1)增加系統采集通道??梢钥紤]用ARM作為MCU,處理能力更強,A/D采樣精度更高,但需要外掛無線傳輸模塊,這樣會造成體積和重量的增加,所以擴展后采集系統的重量和體積如何控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2) 本系統僅僅測量動物的EEG信號。將來可以研究同時測量心電、肌電、胞外放電等生物信號,但是所需電極有所不同,需要進一步研究測量電極、導聯方式和安裝位置,同時頻率、帶寬等參數也有所不同,還需要調整濾波器組的帶寬。
  (3) 遙控、遙測功能合二為一。在施加刺激信號的同時測量腦部其他核團信號,例如對大鼠S1BF區(qū)施加電刺激,對大鼠轉向控制的同時測量支配運動的核團 (M1區(qū)) 腦電信號,研究生物大腦核團的相互關聯,找到核團之間的通路,以更好地證明生物腦部核團的相互關系。


參考文獻

[1] RANCK J J.Which elements are excited 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review [J]. Brain Res 1975, 98(3):417-440.
[2] TEHOVNIK E J.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neural tissue to evoke behavioral responses [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996, 65(1):1-17.
[3] FENTON A A, MULLER R U. Using digital video techniques to identify correlations between behavior and the activity of single neuron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996, 70(2): 211-227.
[4] OBEID I, NICOLELIS M A L, WOLF P D. A multichannel telemetry system for single unit neural recordings [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004, 133(1):33-38.
[5] 蔡建新,張唯真. 生物電子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 岡村迪夫(日). OP放大電路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7] LOU M, ESCHENFELDER C C, HERDNGEN T, et a1.Therapeutic window for use of hyperbaric oxygenation in focal transient ischemia in rats [J]. Stroke, 2004, 35(2): 578-583.
[8] PAXINOS G, WASTON C. 大鼠腦立體定位圖譜[M].諸葛啟釧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9] 楊俊卿,蘇學成,槐瑞托,等.基于新型多通道腦神經刺激遙控系統的動物機器人研究[J].自然科學進展,2007, 17(3):379-384.
[10] 韓丹,張桂林.實驗性大鼠癲癇模型異常腦電波及物理特征[J]. 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1998,15(2):85-87.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