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Apple Inc.)正為其供應鏈管理運作進行一些改變。但在中國工廠工資高漲之際,此舉預計將耗資數百萬甚至達到數十億美元的成本,這筆額外的開銷最后將由誰來買單呢?蘋果公司可能將最近導入該計劃所帶來的額外成本轉嫁給合約制造商與供貨商嗎?還是蘋果自行吸收成本?抑或是最后加諸于終端用戶身上呢?
對于蘋果這家消費電子巨擘而言,在試圖透過種種自清行動以轉移近來的輿論批評時,這些都是十分關鍵的問題。最近,蘋果公司發(fā)布了一份該公司主要的供貨商名單,接著又與公平勞動協(xié)會(Fair Labor Association;FLA)簽訂協(xié)議,邀請FLA為其合約制造商的廠房設施以及工作情況進行「稽查」。
這項稽查行動首先于2月13日在蘋果主要的合約制造商富士康電子公司(Foxconn Electronics)展開,但此舉也為其它供貨商們帶來了壓力──特別是那些被蘋果公開點名的供貨商。這些供貨商們發(fā)現整個公司的營運正受到勞工與人權團體以及政府監(jiān)管單位的放大檢視。
也許是蘋果公司給的暗示吧?為了響應強大的批評聲浪,富士康公司上周表示將為中國基層員工調高薪資約16%至25%,這已經使得該公司在兩年內的薪資調幅成長超過300%。隨著要求改善中國成千上萬名工人勞動情況的輿論壓力持續(xù)加諸于富士康公司,預計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這種薪資調高的速度還可能進一步加劇。
回到前面我所提出的疑問:誰將為這些變化買單?毫無疑問地,蘋果公司自己一定得先開出一大堆支票,而且根據最近的媒體報導,它已經先支付一部份了。例如,為了加入FLA,蘋果公司已先付出25萬美元,同時也支付約六位數的金額,用于為富士康及其他供貨商進行稽查。
蘋果公司當然負擔得起加入FLA會員以及進行供貨商稽查的這筆額外開銷。因為它不能忽視的是過去一個月來不斷出現指其合約制造商與組件供貨商違反勞工權益的報導,這已經對于該公司形象造成負面的影響。根據該公司發(fā)布的2012年第一季(2011年10-12月)財報,蘋果公司手中握有302億美元現金以及約670億美元的長期投資,可說是電子產業(yè)中的「銀行大戶」!
在蘋果公司采取一些改善被指控「違反勞工權益」的措施,以期努力安撫勞工與人權團體時,其供貨商們也將發(fā)現公司的成本開始增加。根據美國ABC電視新聞訪問到的一位中國工人表示,雖然富士康付出的薪資越來越高,但其漲幅仍不夠快。就連想在富士康找到一份工作的應征者也巴望著富士康能在蘋果與人權團體的壓力下持續(xù)提高工資。
富士康公司的投資人們應該更加關注這個問題,特別是在電子制造服務(EMS)市場長久以來一直容忍著微薄的利潤。像富士康一樣的合約廠商們只能透過提供層層的服務以及擴展并深耕于供應鏈中來求得生存與獲利。瑞士銀行(UBS AG)的一位分析師認為,富士康公司最近調漲16%-25%工資的行動,可能會壓縮到富士康公司約5%的營運利潤,不過這家投資公司也表示這對于富士康公司的影響仍是「有限」的。
然而,更高的工資并不是富士康公司必須承擔的唯一附加成本。FLA和蘋果將會要求供貨商們必須減少工廠員工超時工作的情形,每周工時限制在60小時以內。由于蘋果的銷售量持續(xù)以兩位數的速度成長,迫使得富士康公司必須雇用更多的工人,因而增加了整體的成本。此外,最近有關在其廠房設施工作環(huán)境的爭議也讓富士康為了避免成為媒體焦點,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
電子產業(yè)供應鏈中的其他廠商們也將看到公司的整體成本上漲。為了配合富士康調高工資的措施,蘋果和其他高科技企業(yè)的供貨商們也可能必須為其于中國的廠房提高工資??磥碇袊杀炯磳⑸蠞q,但將深感其痛的絕對不是只有OEM而已。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Who Will Pay for Apple Supply Chain Changes?,by Bolaji 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