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与网络 > 设计应用 > 基于遗传多蚁群算法的QoS组播路由算法研究
基于遗传多蚁群算法的QoS组播路由算法研究
来源:微型机与应用2010年第19期
傅 宏1,王成良2
1.重庆大学 计算机学院,重庆 400030;2.重庆大学 软件学院,重庆 400030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多蚁群的QoS组播路由算法,前期利用遗传算法的快速性、全局收敛性生成蚁群算法的初期信息素;后期引入多蚁群思想,克服蚁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算法停滞的缺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多节点情况下具有更强的寻优能力和可靠性,是一种有效的QoS路由方法。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提出了一種基于遺傳多蟻群QoS組播路由算法,前期利用遺傳算法的快速性、全局收斂性生成蟻群算法的初期信息素;后期引入多蟻群思想,克服蟻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導致算法停滯的缺點。仿真結果表明,該算法在多節(jié)點情況下具有更強的尋優(yōu)能力和可靠性,是一種有效的QoS路由方法。
關鍵詞: QoS組播;遺傳算法;蟻群算法;多蟻群

    隨著網(wǎng)絡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傳統(tǒng)的HTTP、FTP、E-mail等數(shù)據(jù)業(yè)務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實時和多媒體業(yè)務。要滿足這些業(yè)務的需求,特別是要保證一些實時業(yè)務的帶寬、時延等特殊需求,僅以目前Internet中“盡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務是難以完成的[1]。因此,組播技術的研究成為這個領域的熱點,同時也對于組播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QoS組播的需求已成為Internet相關技術的研究熱點。Qos組播路由技術是網(wǎng)絡支持QoS保證的關鍵技術之一,因此,高效的QoS組播路由算法就顯得至關重要。而QoS路由的目的就是在網(wǎng)絡中尋找滿足用戶對線路的帶寬、延遲、延遲抖動、費用要求的路由,即向用戶提供端到端的服務質量保證,而基于多個不相關可加度量的QoS路由問題是NP完全問題。目前一般采用智能優(yōu)化算法來求解,如遺傳算法、蟻群算法、模擬退火算法等。
    遺傳算法[2]GA(Genetic Algorithm)的特點在于具有搜索能力、潛在的并行性及較強的魯棒性,計算過程簡單,能很好地解決開發(fā)最優(yōu)解和探尋搜索空間的矛盾;蟻群算法[3]AC(Ant Colony Algorithm)是一個增強型學習系統(tǒng),通過信息素的積累和更新收斂于最優(yōu)路徑上,具有正反饋、分布式的計算特性和很強的魯棒性。
    將遺傳算法和蟻群算法用于QoS組播路由已經(jīng)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遺傳算法對于系統(tǒng)中的反饋信息利用不夠,在中后期往往做大量無謂的迭代,求最優(yōu)解的效率降低;蟻群算法則由于初期螞蟻的隨機活動使得前期信息素的更新較慢、求解速度慢,由于在后期容易早熟,而陷入局部最優(yōu)。
    本文針對目前應用蟻群算法解決NP完全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以基本蟻群算法為基礎,提出一種遺傳多蟻群融合算法(GAMAC_QoS)來解決QoS多約束組播路由問題,對多個約束QoS組播路由問題進行了研究。利用基本蟻群算法的分布式和全局搜索能力,使信息素積累和更新收斂于最優(yōu)路徑上。


    (3)初始種群生成
    采用隨機方法從中選擇若干個個體組成初始種群,首先刪除不滿足QoS約束條件的節(jié)點以及與之相連的鏈路,再刪除不滿足帶寬要求的鏈路,得到一個新的精簡后的網(wǎng)絡拓撲。利用隨機深度優(yōu)先算法,生成源節(jié)點為根,目的節(jié)點為葉子的組播樹。
    (4)選擇算子
    采用個體最佳保留策略(最佳個體保留個數(shù)設置為2)與采用遺傳算法中運用最廣的輪盤賭選擇機制執(zhí)行選擇功能。
    (5)交叉算子
    采用Davis順序交叉方法,先進行常規(guī)的雙點交叉,再進行維持原有相對訪問順序的巡回線路修改[5]。具體交叉如下:
    ①隨機在父串上選擇一個交配區(qū)域,如兩父串選定為:
    old1=12|3456|789
    old2=98|7654|321
    ②將old2的交配區(qū)域加到old1的前面,將old1的交配區(qū)域加到old2的前面:
    old1’=7654|123456789
    old2’=3456|987654321
    ③依次刪除old1’,old2’中與交配區(qū)相同的數(shù)碼,得到最終的兩子串:
    new1=765412389
    new2=345698721
    (6)變異算子
    采用逆轉變異法逆轉。如染色體(1-2-3-4-5-6)在區(qū)間2-3和區(qū)間5-6處發(fā)生斷裂,斷裂片段又以反向順序插入,于是逆轉之后的染色體變?yōu)?1-2-5-4-3-6)。這里的進化,是指逆轉算子的單方向性,只有經(jīng)逆轉后,適應值有提高的才接受下來,否則逆轉無效。
2.2 GAMAC_QoS中的多蟻群算法規(guī)則
    GAMAC_QoS算法定義了三種類型的螞蟻:
    (1)全智能螞蟻。螞蟻按照傳統(tǒng)蟻群算法選擇規(guī)則選擇下一節(jié)點,此螞蟻稱為全智能螞蟻,簡稱為M1。
    (2)非智能螞蟻。螞蟻不按照選擇規(guī)則來選擇路徑,而是隨機地選擇下一節(jié)點,此螞蟻稱為非智能螞蟻,簡稱為M2。引入非智能螞蟻是為了在算法陷入停滯時擴大搜索空間。
    (3)半智能螞蟻。在選擇下一節(jié)點時以δ概率按照全智能螞蟻的選擇策略選擇下一節(jié)點,以1-δ概率按照非智能螞蟻的選擇策略選擇下一節(jié)點,此螞蟻稱為半智能螞蟻,簡稱為M3??紤]到算法在陷入停滯的時候,前期的部分次優(yōu)解還是有價值的,因此引入半智能螞蟻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之前的次優(yōu)解,增加搜索最優(yōu)解的成功率。
    算法開始之時,螞蟻的初值全為智能螞蟻,數(shù)目為M,執(zhí)行蟻群算法。當算法進行到停滯狀態(tài)且比當前的參考值差的時刻,全智能螞蟻發(fā)生變化,一部分轉變成非智能螞蟻,一部分轉變成半智能螞蟻,余下部分保持全智能螞蟻的性質不變,其中半智能螞蟻由智能螞蟻和非智能螞蟻組成,引入?yún)?shù)δ(0<δ<1)來決定其組成比例。螞蟻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后算法得以繼續(xù)推進,智能螞蟻的數(shù)目逐漸增加,非智能和半智能螞蟻的數(shù)量逐步減少,最終為零,保證算法的收斂。
    (1)適應值函數(shù)與遺傳算法的適應值函數(shù)相同。
    (2)路徑選擇策略[6]。全智能螞蟻M1,其選擇策略為:

    對于非智能蟻群M2,選擇前進策略是不考慮任何信息素的反饋信息,隨機選擇下一節(jié)點,其前進策略如下:
 
    圖2表示網(wǎng)絡費用與迭代次數(shù)的關系,目的節(jié)點為20個,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迭代次數(shù)的增加,該算法比基本蟻群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斂性,最終組播樹的費用也更低,與參考文獻[7]算法相比收斂速度上相差無幾,但是最終最優(yōu)組播樹的費用更低。

    針對蟻群算法的特點進行了改進,將遺傳算法和蟻群算法相融合,并結合多蟻群的行為,提出了GAMAC_QoS組播路由算法。通過仿真實驗證明,該算法相比于基本蟻群算法和參考文獻[7]算法,在多節(jié)點中尋找組播樹,具有更好的尋優(yōu)能力、可靠性更高,是一種解決QoS組播路由的有效算法。該算法涉及參數(shù)較多,對于不同規(guī)模模型的網(wǎng)絡的最佳參數(shù)設置問題,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倩,王新華,劉麗.QoS組播路由算法分析[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09,8(19):97-99.
[2] HOLLAND J H.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M].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5.
[3] DORIGO M, GAMBARDELLA L M. Ant colony system: a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to th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1997,1(1):53-66.
[4] 孫力娟,王汝傳.基于蟻群算法和遺傳算法融合的QoS組播路由問題求解[J].電子學報,2006,34(8):1391-1395.
[5] WHITE T, PAGUREK B, OPPACHER F. ASGA:Improving the ant system by integration with genetic algorithms[C]. In: Proe.3rdGenetic Programming Conf.. July 1998.
[6] 張凌,毛力.基于一種新的蟻群算法的QoS組播路由問題的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45(23):123-126.
[7] GONG B, LI L, WANG X I. A novel QoS multicast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ant algorith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2007.

此內容為AET網(wǎng)站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