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其他 > 設計應用 > 基于FINS協議的OMRON PLC與上位機以太網通信的實現
基于FINS協議的OMRON PLC與上位機以太網通信的實現
摘要: 工業(yè)以太網作為工業(yè)現場信息采集的重要網絡具有速率高、通信距離遠、抗干擾性好等特點,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本文所介紹的三種OMRON PLC與上位機以太網通信的方法均在實際工程中驗證成功。
Abstract:
Key words :

  0 引言

  在現代工業(yè)自動化控制系統中,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作為常用的現場控制設備,上位機作為數據采集及人機界面的一種已經得到廣泛使用。過去,在工程項目開發(fā)中,PLC和上位機間的通信常采用RS-232C或者RS-485串行方式,這種方法很難滿足數據量大、通信距離遠、實時性要求高的控制系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普及與推廣,以太網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其傳輸速率的提高和交換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以太網通信的非確定性問題,使得工業(yè)以太網能夠廣泛應用于工業(yè)信息控制領域,也是工業(yè)信息控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FINS(factory interface network service)通信協議是歐姆龍公司開發(fā)的用于工業(yè)自動化控制網絡的指令/響應系統。使用FINS指令可實現各種網絡間的無縫通信,包括用于信息網絡的 Etherne(以太網),用于控制網絡的Controller Link和SYSMAC LINK。通過編程發(fā)送FINS指令,上位機或PLC就能夠讀寫另一個PLC數據區(qū)的內容,甚至控制其運行狀態(tài),從而簡化了用戶程序。FINS協議支持工業(yè)以太網,這就為OMRON PLC與上位機以太網通信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1 OMRON PLC與上位機通信方式

  目前,在歐姆龍PLC網絡組成中,上位機和PLC的通信可以采用RS232C/485串行通信、Controller Link通信和工業(yè)以太網通信三種方式。它們的主要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

主要性能參數

  文獻[3]介紹了采用RS232C/485串行通信的方案,其通信速率僅為9600b/s,速率較慢,很難適應現代數據量大、通信距離較遠、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控制系統。

  文獻[2]中給出了基于FINS協議的Controller Link通信的設計方案,其最高速率可以達到2Mb/s,整個網絡的最大傳輸距離為500m,硬件上需要在上位機安裝CLK支持卡,其擴展性及應用的靈活性沒有工業(yè)以太網好。

  在三種通信方式中,工業(yè)以太網的優(yōu)勢是相當明顯的。其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100Mb/s(取決于實際網絡環(huán)境);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傳輸距離可以達到 100m,對于整個網絡的傳輸距離沒有限制;網絡內最大節(jié)點數可以達到254個,可以實現1(PLC):N(PC)、N:N、N:1等多種網絡形式。這些都為構架各種規(guī)模的工業(yè)網絡信息系統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具有良好的擴展性、實用性、靈活性。目前使用的上位機都配有以太網卡,所以上位機側無需增加額外的硬件設備。因此,采用工業(yè)以太網方式對提高工廠的自動化信息控制水平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 以太網FINS通信

  在以太網FINS通信中,各種數據信息是以UDP/IP包或者TCP/IP包的方式在以太網上發(fā)送和接收的。其中,在Internet層遠程設備使用的是 IP地址,而在應用層使用的則是FINS節(jié)點地址。傳輸層中定義了本地UDP或TCP端口號,它為應用層(即FINS通信)提供通信端口,其默認設置為 9600。用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修改,但是在同一網絡中,各設備的通信端口號必須保持一致。圖1 FINS以太網通信協議模型

FINS以太網通信協議模型

  通常以太網通信使用的是IP地址,而在FINS通信中則是使用網絡號、節(jié)點號以及單元號來對不同設備(包括PLC、PC等現場設備)進行地址定義的。這就為不同網絡之間各種設備的通信提供了統一的尋址方式。在以太網FINS通信中,歐姆龍的以太網單元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在IP地址和Fins節(jié)點地址之間進行轉換,其轉換方式有自動轉換、IP地址表和復合地址表三種方式,其地址轉換數量依據模塊型號和轉換方式的不同還有相應的限制。以太網FINS通信服務是一種基于UDP/IP的通信方式,稱為FINS/UDP方式,歐姆龍相關的以太網產品都支持這種方式。此外,CS1W-ETN21和CJ1W- ETN21以太網通信模塊還支持TCP/IP協議,稱為FINS/TCP方式。

  2.1 FI NS/UDP方式

  FINS/UDP方式是一種使用UDP/IP協議的FINS通信方式。UDP/IP是一種無連接的通信協議。當一條信息從一個節(jié)點發(fā)到另一個時,這兩個節(jié)點是沒有明確連接的對等關系的。UDP協議具有較快的傳輸速度,但是數據通信的可靠性沒有TCP協議高。

UDP幀結構

  如圖2所示,是一個在以太網中發(fā)送和接收所使用的UDP幀結構。FINS/UDP方式使用的是一種嵌套格式數據包,即Ethernet報頭、IP報頭、 UDP報頭和FINS幀。一個UDP數據段(FINS 幀)超過1472字節(jié)將被分成若干個數據包來傳送。分開的UDP數據將在UDP/IP協議層自動組合。通常不需要關注應用層的數據分段,但是在一個多層 IP網絡中1427字節(jié)的UDP包可能無法發(fā)送。在這種系統中就需要使用FINS/TCP方式。

    2.2 FINS幀結構

  FINS 幀分為FINS指令幀和FINS響應幀兩種形式。指令幀在發(fā)送FINS指令時使用,響應幀則在接收到FINS指令后對其返回響應時使用。它們都是由一個 FINS報頭(存儲傳輸控制信息)、一個FINS指令域(存儲一個FINS指令)以及一個FINS參數/數據域(存儲指令參數和發(fā)送/響應數據)所組成的。響應幀FINS指令域的內容與所接收到的指令幀的FINS指令域相同。具體結構見圖3、圖4。

FINS響應幀

  ICF為信息控制域,用于標明指令和響應;RSV為系統保留;GCT為網關允許數目;DNA為目的網絡號;DA1為目的節(jié)點號;DA2為目的單元號;SNA為源網絡號;SA1為源節(jié)點號;SA2為源單元號;SID為服務和響應的標識號,可任意設置,指令和響應對應相同;MRC和SRC分別為 FINS指令的主指令和從指令;參數/數據域,用于標明所操作的數據地址、范圍等,在響應幀中前兩個字節(jié)MRES和SRES構成響應碼,用來診斷錯誤信息。

  3 FinsGateway和SYSMAC Compolet控件介紹

  FinsGateway是OMRON FINS通信協議的驅動程序,它為計算機上的32位Windows操作系統提供一個工業(yè)自動化網絡環(huán)境。FinsGateway集成了不同的網絡協議,并為FINS通信和數據鏈接提供驅動程序和接口庫函數。它通過創(chuàng)建高性能的虛擬存儲區(qū)EventMemory,為不同的用戶程序提供數據的接入和共享。利用 FinsGateway,計算機可以通過各層網絡(包括網絡互聯)訪問網絡上的PLC,通過接口庫函數,用戶還可以開發(fā)程序。

FinsGateway和SYSMAC Compolet控件介紹

  SYSMAC Compolet是歐姆龍公司專門為FINS通信開發(fā)的Active X控件,它是架構在FinsGateway這個驅動程序下的VB控件,對Fins指令做了進一步集成和優(yōu)化。SYSMAC Compolet為SYSMAC C/CS1/CV系列的PLC提供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開發(fā)時只需要調用該控件,編寫程序更便捷,語句更簡單,配合使用FinsGateway,通過計算機就可以方便地控制訪問PLC,直接對其操作而不需要掌握相應的Fins指令知識。

  4 OMRON PLC與上位機以太網通信的實現

  OMRON PLC與上位機的以太網通信依靠發(fā)送FINS指令實現。上位機發(fā)送FINS指令可以直接讀取或寫入PLC相應的數據,PLC部分無需編寫接收和發(fā)送程序。文獻[1]給出了運用VC++異步套接字類CAsyncSocket與OMRON PLC進行以太網通信的方法。本例中采用FINS/UDP方式,具體如圖7所示。上位機利用Visual Basic 6.0進行程序開發(fā),具體實現向PLC發(fā)送FINS指令(讀取內存區(qū)域,指令代碼0101)讀取DM100開始的150個字數據的功能。相較于文獻[1] 介紹的方法,本文中為不同層次的使用者提供了三種方法來實現這一個功能,增加了系統開發(fā)的選擇性。圖7上位機與PLC通過以太網通信

上位機與PLC通過以太網通信

  在進行上位機程序編程之前首先要完成上位機和PLC的以太網單元的設置。

  (1)設置上位機的IP地址為10.72.18.11,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它的FINS節(jié)點號默認為11。

  (2)通過歐姆龍CX-Programmer軟件,在IO表中將PLC CSIW-ETN11以太網單元的IP地址設置為10.72.18.19,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FINS節(jié)點號設置為19。地址轉換方式設置為自動生成(動態(tài))。FINS/UDP端口為9600(默認)。保存后下傳至PLC。

  下面主要介紹三種方法來實現上述功能。

  4.1 使用Micosoft Wi nsock控件

  在VB中新建一個Standard.EXE文件。添加Winsock控件,對象命名為"Winsock1",發(fā)送Fins命令程序如下:

  編譯保存后即可。

   4.2 使用FINSGateway中的OMRON FinsMessaging Control

  (1)在上位機中安裝Finsgateway軟件,并在Service Manager中啟動CPU_UNIT和ETN_UNIT。

  (2)ETN UNIT屬性中,在"UDP Nodes"中手動添加PLC的IP地址(10.72.18.19)和FINS地址(0.19.0)。在"Commuincation Unit Settings"中設置端口號(9600)和FINS-IP地址轉換方式為自動生成(動態(tài))。

  (3)在VB中新建一個standard.EXE文件。添加OMRON FinsGateway FinsMessaging Control,對象名為"FinsMsgl"。

   (4)在form區(qū)添加一個Command button(命名為"Command1")作為發(fā)送Fins指令之用;同時添加一個textbox(命名為"Text1")作為顯示所接受數據之用。

  (5)在"Conmand1"中的"Click"事件中添加如下代碼:

Private Sub Command1_C1ick()FinsMsg1.sendFinsCommand0,19,0,"0101820064000096"End Sub
在"FinsMsg1"中的"OnReceive"事件中添加如下代碼:
Private Sub FinsMsg1_OnReceive ()
Dim net As Integer,node As Integer,unit AsInteger
Text1.Text=Fins Msg1.receive Message(net,node,unit,vbString)
End Sub

  編譯保存后即可。

  4.3 使用FinsGateway和SYSMAC Compolet

  (1)在上位機中安裝Fins Gateway和SYSMACCompolet軟件。啟動FinsGateway的Service Manager,并啟動CPU UNIT和ETN UNIT。

  (2)同4.2中第(2)點。

  (3)在VB中新建一個Standard.EXE文件。添加OMRON SYSMAC CS Control,對象名為"SYSMAC CS11"。

  (4)在對象"SYSMACCS11"屬性中,選擇"Communication"標簽,選中"ActivateCoCommunication"并設置PLC的Fins地址(0.19.0)。

  (5)在form區(qū)添加一個Command button(命名為"Command1")作為發(fā)送Fins指令之用;同時添加一個text box(命名為"Text1")作為顯示所接受數據之用。

  (6)在"Conmand1"中的"Click"事件中添加如下代碼: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ext1.Text=SYSMAC_CS1 1.readArea(plcAreaDM,100,150,vbString)
End Sub

  編譯保存后即可。

  5 結束語

  工業(yè)以太網作為工業(yè)現場信息采集的重要網絡具有速率高、通信距離遠、抗干擾性好等特點,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本文所介紹的三種OMRON PLC與上位機以太網通信的方法均在實際工程中驗證成功。這三種方法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一樣的,但具體使用和實現過程有所不同。第一種方法不需要另外購置歐姆龍相關軟件,但需要對FINS通信底層協議以及Fins幀結構及其封裝過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程序編寫較為復雜,適用于有一定開發(fā)經驗的高級用戶。第二種方法需要掌握Fin s幀結構以及FinsGateway的相關配置,但是對發(fā)送指令和接收數據的程序編寫較為簡單,適用于中級用戶。在第三種方法中,使用了SYSMAC Compolet中簡單易懂的編程語言,即可完成上位機的程序開發(fā),整個程序編寫過程簡單明了,可以大幅縮減通信程序的開發(fā)時間,適用于那些開發(fā)經驗較少的初級用戶。后面兩種方法需要另外購置歐姆龍軟件,這是在程序開發(fā)時需要注意的。這三種方法都可利用工業(yè)以太網實現OMRON PLC與上位機的通信,具有實時性好、速度快、可靠性高、運行穩(wěn)定等優(yōu)點。在PLC控制系統中采用以太網單元通信后,使工業(yè)自動化與生產管理自動化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簡化了系統設計。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