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消息,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研究團隊在開發(fā) 19F MRI“分子無人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團隊開發(fā)出一類具有“水母”形態(tài)的氟化功能大分子,并將其作為“分子無人機”,在氟-19 磁共振成像(19F MRI)和熒光成像的引導下,實現(xiàn)精準的藥物遞送、實時狀態(tài)報告、腫瘤檢測與靶向治療等應用,為生物醫(yī)學領域內復雜分子機器的研發(fā)奠定了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于 8 月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據(jù)介紹,分子無人機不僅需要具備裝載和釋放、實時狀態(tài)報告、定位和導航等無人機基本能力,還需具有結構精確的特性和調控精準的功能。然而,現(xiàn)有分子無人機多存在成分復雜、結構多分散和功能精準調控困難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研究團隊通過精巧設計,高效合成了一類具有“水母”形態(tài)的雙親性氟化大分子 FMA 分子無人機。
該類分子以四苯乙烯為母核、以部分氟化烷基為藥物抓取臂、以單分散聚乙二醇為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螺旋槳”,通過調控分子結構實現(xiàn)了對磁共振、熒光、藥物控釋等多種功能的精準調控。
該類分子具有獨特的自聚集模式,即在低濃度下可形成單分子納米顆粒,而在高濃度下則形成多分子納米顆粒,這一特性使其能夠有效負載藥物分子并實時報告藥物負載狀態(tài)。同時,通過“熱點”19F MRI 追蹤和無人機定位,可實現(xiàn)溫度和酸堿度響應的藥物釋放。
更重要的是,該類分子無人機引入了具有響應性熒光的四苯乙烯基團和具有強烈 19F NMR 信號的全氟叔丁基基團,利用近程光學成像系統(tǒng)和 19F MRI 有效模擬無人機中的短距離視覺和遠程無線電信號,實現(xiàn)了分子無人機從細胞到活體多尺度的狀態(tài)報告、定位和追蹤等功能。
該研究成果以“Fluorinated Macromolecular Amphiphiles as Prototypic Molecular Drones”為題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碩士生鄭郁潔、博士后朱立軍和碩士生柯常勝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江中興和陳世楨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