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趙一新教授團隊 9 月 26 日在 Nature 發(fā)表了題為“Impurity-healing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efficient perovskite submodules”的研究論文。
該工作設計開發(fā)了一種雜質修復的界面工程新策略,解決了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制備鈣鈦礦模組中面臨的大面積引發(fā)雜質累積效應的關鍵科學問題,并和寧德時代 21C 創(chuàng)新實驗室合作,成功實現(xiàn)了光電轉換效率超過 22% 的 30 cm × 30 cm 大尺寸高性能鈣鈦礦光伏模組。
上海交通大學官方表示,自 2019 年以來,趙一新團隊和寧德時代開展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一系列合作,致力于解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產(chǎn)業(yè)化過程中面臨的關鍵科學難題。上述雜質修復的界面工程成功應用于 30 cm × 30 cm 大面積模組,獲得了文獻報道的國際領先的 22.80% 開口面積效率(第三方認證效率 22.46%)。此項工作解決了大面積多元組分鈣鈦礦薄膜面臨的雜質多、導電性差、均一性差等難題,為進一步提升大面積鈣鈦礦光伏模組性能提供了重要思路。
▲ 雜質修復后的鈣鈦礦薄膜及大面積高效率模組
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王海飛、交大與寧德時代校企聯(lián)培博士生蘇碩劍和陳悅天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繆炎峰副研究員,寧德時代 21C 創(chuàng)新實驗室歐陽楚英教授,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溥淵未來技術學院未來光伏研究中心主任趙一新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青山科技獎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