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MEMS|傳感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傳感器在健康可穿戴設備中的發(fā)展趨勢

傳感器在健康可穿戴設備中的發(fā)展趨勢

2022-08-31
來源:76r456546

  使用智能手機和傳感器來改善醫(yī)療保健和個人健康的想法已經席卷了整個行業(yè)。Fitbit Surge和 Garmin VivoacTIve等可穿戴運動監(jiān)測設備已證明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越來越多的醫(yī)生和醫(yī)院正在轉向遠程監(jiān)測設備,以便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

  就運動監(jiān)測設備而言,可穿戴設備使用的傳感器與當今智能手機中的許多傳感器相同:GPS、加速度計、磁力計和陀螺儀,甚至是壓力傳感器。雖然這兩種設備都使用相似的傳感器,但傳感器融合——傳感器輸出與軟件的結合,可提供比單個傳感器所能提供的更好的信息——這就是差異化因素。例如,在智能手機的情況下,應用程序可能會使用傳感器輸出來提供有關如何在商場內找到路的方向。借助運動監(jiān)測設備,軟件可以確定您的運動方式,以及該運動在卡路里消耗方面的意義。

  正如 PNI Sensors的創(chuàng)始人、董事會主席、首席執(zhí)行官兼首席技術官 George Hsu 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應用程序的關鍵在于正確使用算法,這意味著不僅要準確地組合傳感器輸出,還要也非常有效地做到這一點。需要效率,以便計算結果所花費的時間不會消耗大量電力,這對于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來說是一種詛咒。

  甚至一些目前流行的可穿戴設備還沒有做好。PNI Sensors 使用兩個流行的健康/運動監(jiān)測器計算步數(shù)并確定卡路里消耗的實驗結果顯示,它們在測量步數(shù)、行走距離和消耗的總卡路里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表 1)。造成這種差異的部分原因是兩個設備只使用一個加速度計來確定步數(shù)。這種類型的設計雖然便宜,但容易出現(xiàn)錯誤讀數(shù)。盡管如此,本質上是算法決定了數(shù)據的捕獲方式,而智能算法可以實現(xiàn)更高的準確性。

  表 1:由 PNI 傳感器測量的兩個僅基于加速度計的計步器的性能比較。

 

poYBAGL0ihGAQO67AADE0k769dI573.jpg

  該實驗強調了設計人員正確使用算法以實現(xiàn)準確性能的重要性。PNI 實際上開發(fā)了一種僅加速度計的計步算法,該算法通過對閾值交叉特征應用生物力學和基于啟發(fā)式的過濾來優(yōu)化功率和性能,在 4 深度步進緩沖區(qū)中提取,以準確識別錯誤或丟失的步驟。他們的加速度計算法準確率超過 98%,但消耗的電流不到 60 ?A。

  獲得正確的算法意味著其設計人員必須非常熟悉應用程序,深入了解其變量,這樣他們才能創(chuàng)建能夠按照消費者期望的方式執(zhí)行的設計。而且,Hsu 指出,“當您添加更多傳感器時,電源起著關鍵作用。” 設計人員必須確定您需要始終查看哪些數(shù)據,可以打開和關閉哪些傳感器,以及應該在傳感器上完成多少處理以及系統(tǒng)處理器應該完成多少處理。權衡是高效、準確性能的關鍵。

  為了讓工程師在設計多傳感器項目時不必“重新發(fā)明輪子”,飛思卡爾半導體已將其整個傳感器融合庫開源。飛思卡爾與 MEMS 工業(yè)集團 合作組建了加速創(chuàng)新社區(qū) (AIC),以鼓勵和促進傳感器融合和分析算法的共享和采用,并通過貢獻其傳感器融合庫、文檔來推動這項工作,以及基于 Windows 和 Android 的可視化工具的源文件。Analog Devices和 PNI 等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身體的聲音

  談論醫(yī)療設備時通常不考慮的一種傳感器是麥克風。然而,在緊急情況下,清楚了解患者的能力是關鍵。此外,聲音信息還可以幫助診斷;否則醫(yī)生為什么總是手邊有聽診器?

  麥克風技術的改進使這些設備更適用于健康應用。Vesper 最近推出了一款壓電 MEMS 麥克風 VM101,該麥克風可實現(xiàn) 68 dB 的典型信噪比 (SNR),這是所有市售 MEMS 中最高的聲學性能基準麥克風 — 提高音頻捕獲的質量和清晰度。

  但麥克風還有其他一些屬性,推薦它用于健康可穿戴設備。除了聲學性能之外,VM101 還具有防水、防震、防塵和防顆粒等特性,這些特性對于那些經受運動/健康可穿戴設備通常經歷的耐用型使用類型的產品極具吸引力。對于面臨產品潛在可靠性問題的制造商,Vesper 首席執(zhí)行官 Matt Crowley 指出:“您實際上可以將 VM101 放入波士頓港[注:Vesper 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Ed.] 或者把它埋在沙灘上的沙子里,它仍然可以正常工作?!?/p>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

mmexport1621241704608.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