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韋爾股份身上的光環(huán)有許多,韋爾股份的故事也有許多。
韋爾股份是“清華系”的半導體公司之一,韋爾股份創(chuàng)始人虞仁榮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先在浪潮擔任工程師,之后從事元器件分銷,虞仁榮在1998年創(chuàng)立北京華清興昌科貿有限公司,隨著元器件分銷業(yè)務越做越好,在2007年決定轉型芯片設計,于是成立了韋爾股份。
據集邦咨詢的最新報告顯示,韋爾股份在2022年第一季度首次闖入全球IC設計公司前十名,也是榜單上唯一的大陸廠商。15年,韋爾股份完成了華麗轉身,但在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韋爾股份也有要面對的考驗。
首先是市值下降,2021年韋爾股份的市值曾經超過3000億元,成為“國產半導體第一股”,但以6月9日的數據來看,韋爾股份的市值為1505.83億元,一年之內市值蒸發(fā)超1500億元。
不過,市值下跌其實是市場回歸理性的信號,對于一家半導體公司,其未來的發(fā)展首先取決于其自身的產品。相對而言,消費電子的寒冬或許才是擺在韋爾股份面前的緊急議題。
消費市場寒冬,巨頭無奈
韋爾股份的3000億市值離不開韋爾股份的圖像傳感業(yè)務。2019年韋爾股份以160億元收購了CMOS傳感器公司豪威科技,這樁收購案被業(yè)界成為“蛇吞象”式并購。彼時豪威科技的資產總額是韋爾股份的5倍,凈資產是韋爾股份的8倍。
成功收購豪威科技后,韋爾股份一路高歌猛進,公司營收從2017年的24億元,猛增至2020年底的198億元,增長超7倍;利潤從1.37億元上漲至27億元,增幅達到18倍。
韋爾股份的業(yè)務范圍主要是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觸控與顯示解決方案和模擬解決方案。2021年韋爾股份總收入為241.04億元,半導體設計業(yè)務達到203.8億元,其中圖像傳感器業(yè)務占比最多高達71%,而智能手機更是撐起了韋爾股份圖像傳感器業(yè)務57%的營收。
當手機市場寒冬來臨,即使是千億巨頭也無法安然無恙。不止韋爾股份,據供應鏈消息,中國前五大CIS供應商的庫存積壓已經超過5.5億顆。手機市場的低迷,讓聯發(fā)科、高通也受到了影響。累計至今年中國大陸手機品牌廠已下砍手機訂單2.7億臺,其中,聯發(fā)科針對中低端產品,第4季訂單調整幅度達30~35% ,高通則將高端產品Snapdragon 8系列訂單下調約10~15%。
2022年Q1韋爾股份營收為55.38億元,同比下降10.84%。韋爾股份表示第一季度的營收下滑主要受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以及國內疫情影響。據IDC數據,算上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已經連續(xù)三個季度下降。更重要的是,在手機市場下滑已經給韋爾股份帶來不小的影響的情況下,智能手機市場在短期內也不會出現轉機。中國三大手機廠商小米、OPPO、vivo,近日已通知供應商,未來幾個季度將砍單約20%;三星也下調今年手機出貨目標約10%,降至至2.75億臺。
對于韋爾股份來說,消費電子的寒冬很長。
下一步,向汽車半導體前進
韋爾股份能成功從分銷商轉型成為中國頂尖IC設計公司,離不開對賽道的正確選擇。面對手機市場的低迷,韋爾股份選擇什么作為下一個賽道至關重要。
面對重點產品行情的下行,韋爾股份在近期又有了一些動作。
5月11日,韋爾股份斥資2.5億成立安豪微電子(浙江)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任冰,經營范圍包含: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銷售、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銷售、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制造等,該公司由韋爾股份100%持股。
5月12日,韋爾股份斥資5千萬成立豪威北方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王崧,注冊資本50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人工智能基礎資源與技術平臺;電力電子元器件銷售等。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韋爾股份100%控股。
兩個法人均在韋爾股份及韋爾股份關聯公司任職,其中任冰是豪威觸控與顯示科技(深圳)的監(jiān)事;王崧是韋爾股份的法人、豪威(上海)、紹興豪威半導體等多家公司法人。
這兩家公司的成立,或許可以看成韋爾股份在觸控與顯示驅動集成領域的嘗試。成立兩家新公司可以看作韋爾股份在擴大TDDI以及模擬解決方案的業(yè)務規(guī)模。隨后5月22日韋爾股份對北京君正的增持則釋放了韋爾股份將在汽車電子發(fā)力的信號。
5月22日,韋爾股份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全資企業(yè)紹興韋豪擬以不超過40億元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北京君正的股票,增持后累計持有北京君正股份數量不超過5000萬股。
此前,韋爾股份多次對北京君正出手,參與認購北京君正向特定對象發(fā)行股票,通過二級市場集合競價方式購買北京君正。截止目前韋爾共持有北京君正約2391萬股,持股比例約為4.96%。若此次的增持10.38%的計劃能夠順利完成,加上關聯方持股3.26%和0.67%,韋爾股份對北京君正的合計持股將達到19.27%,有機會“覬覦”北京君正實控人的地位。
并購一直都是半導體公司想要拓寬賽道的方式,而韋爾股份對這種模式并不陌生。除了上文提到收購豪威科技,2020年4月,韋爾股份出資1.2億元購買Synaptics Incorporated亞洲分部從而進入芯片液晶觸控與顯示驅動集成芯片業(yè)務 (TDDI)。2021年1月,公司入股深圳吉迪思(持股比例達65.77%),切入智能顯示主控芯片賽道。雖然這兩次操作沒有像收購豪威一樣為韋爾股份的市值帶來千億光環(huán),但卻可以展現韋爾股份的經營風格。
那么韋爾股份對北京君正的動作是出于怎樣的考量呢?
北京君正的主要產品線包括微處理器芯片、智能 視頻芯片、存儲芯片、模擬與互聯芯片,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yè)與醫(yī)療、通訊設備及消費電子等領域。其中存儲芯片占總收入68.15%,車規(guī)Flash產品的市場銷售在快速成長中。兩款面向大眾消費類市場的Nor Flash芯片產品的投片并展開了市場推廣,預計可于2022年實現量產銷售。北京君正的互聯芯片也主要為車規(guī)級互聯芯片,北京君正預計 2022年GreenPHY產品將開始進入量產銷售階段。
在汽車電子方面,韋爾股份表示目前車載CIS產品可以滿足的應用領域包括傳統的倒車雷達影像、行車記錄儀擴展、電子后視鏡、360度全景成像、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駕駛員監(jiān)控(DMS)等。
業(yè)內人士指出,韋爾投資君正,主要看重車用MCU和存儲芯片。加上韋爾股份本身在車用CIS的積累,可以預見韋爾股份已經將下一個業(yè)績增長點押注在了汽車電子上。
韋爾股份的這次投資能否像收購豪威科技一樣為韋爾股份帶來千億加持,值得關注。
跳出消費電子圍城,巨頭們的下一春在哪里?
事實上,韋爾股份并不是第一家從消費電子領域轉型的半導體巨頭。
2019年9月23日,匯頂科技在開盤后股價一路走高,市值超過了1000億,這是自1989年中國股市開始運營以來,A股出現的第一家市值超過千億的半導體公司。然而隨著指紋解鎖時代的終結,匯頂科技從2021年開始出現營收、利潤下滑,截止5月24日市值僅為269億元,蒸發(fā)近七成。
在指紋識別芯片增長已經見頂的情況下,匯頂科技也選擇調整研發(fā)重心。不同于韋爾股份,匯頂科技選擇了可穿戴設備市場。近日,匯頂科技提出了自主研發(fā)的eSE安全芯片GSEA0,這一芯片搭載超大安全存儲,專用的安全Flash IP帶來超長原生壽命,同時硬件擦寫均衡機制為關鍵安全業(yè)務數據提供數以億計的擦寫次數,大幅提升終端安全應用的可靠性;具備全面的國際、國內密碼算法支持,搭配自研COS,實現高效的多任務并行處理。這款芯片和相關安全技術可以支持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數字人民幣、數字身份、數字車鑰匙等新型應用。
同樣選擇可穿戴設備的巨頭還有歌爾股份,為了“去蘋果化”,歌爾股份分拆子公司歌爾微電子,將MEMS業(yè)務從為蘋果服務,擴展到更多應用場景,如可穿戴設備、VR,從聲學領域增加到壓力、慣性、集成多領域的傳感器。目前歌爾微電子深圳創(chuàng)業(yè)板IPO已經被受理。
不難發(fā)現,今天討論的三家巨頭的壯大都離不開消費電子,而它們的被迫轉型也都因為消費電子。這反映了國內半導體產品結構相對單一,難以應對行業(yè)波動的痛點。
像韋爾股份、匯頂科技這樣的巨頭尚有余力追風、有余溫度過寒冬,但一些小廠或許就要消失在這次周期之中。這樣的現實雖然殘酷,但撐過寒冬的國產半導體公司,會成長的更加茁壯。
我們總去問風往何處去、風從何處來,卻鮮少有企業(yè)成為風。不能決定技術的走向,就只能受制于人,中國缺少的不是追風的力量,而是造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