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元件 > 業(yè)界動態(tài) > 大勢所趨的芯片異構

大勢所趨的芯片異構

2022-04-10
來源:半導體產業(yè)縱橫

摩爾定律驅使下,芯片發(fā)展的目標永遠是高性能、低成本和高集成。隨著單芯片可集成的晶體管數(shù)量越來越多,工藝節(jié)點越來越小,隧穿效應逐漸明顯,漏電問題越發(fā)凸顯,導致頻率提升接近瓶頸,為進一步提升系統(tǒng)性能,芯片由單核向多核系統(tǒng)發(fā)展。

在后摩爾時代,先進工藝的研發(fā)成本過高,而市場需求變化又太快,導致應用碎片化嚴重,很難確保一顆大而全的芯片可以成功覆蓋所有需求,而過高的研發(fā)成本和因Die面積過大造成的良率下降也導致芯片成本大幅飆升。為延續(xù)摩爾定律,采用多芯片異構集成的方式取代單一大芯片,以確保在可接受的成本下進一步提升集成度和性能,因此芯片系統(tǒng)也逐漸演進到眾核異構系統(tǒng)。

什么是芯片互聯(lián)技術

進入到眾核時代,各大廠商不約而同的采用了多Die擴展的技術路線。

一是,有基板封裝技術(MCM),通過基板走線的方式進行Die間互聯(lián),例如低功耗超短距離;二是,硅中介層技術(silicon interposer),在Die的底部加入一層硅,作為中介層連接多個Die,蘋果就采用此方式;三是,嵌入式多芯互連橋技術(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EMIB),在基板制作過程中嵌入具有多個布線層的電橋,通過這些橋實現(xiàn)多Die間的互連,英特爾就采用此方式。

Arm 高級副總裁兼基礎設施總經理 Chris Bergey 表示:“CPU 設計的未來正在加速并向多芯片方向發(fā)展,這使得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必須支持基于小芯片的 SoC。”

蘋果M1 Ultra Fusion

M1、M1 Pro、M1 Max、M1 Ultra的尺寸比較。管芯面積不斷擴大,分別有160億、337億、570億、1140億個晶體管。M1 Max 是 M1 的 3.5 倍,是 M1 Pro 的 1.7 倍,但 M1 Ultra 是 M1 Max 的兩倍。

蘋果M1 Ultra由 1140 億個晶體管組成,M1 Ultra 支持高達 128GB的高帶寬、低延遲統(tǒng)一內存,支持 20 個 CPU 核心、64 個 GPU 核心和 32 核神經網絡引擎,每秒可運行高達 22 萬億次運算,提供的 GPU 性能是蘋果 M1 芯片的 8 倍,提供的 GPU 性能比最新的 16 核 PC 臺式機還高 90%。

如此驚人的芯片,其技術的關鍵點在于將兩個 M1 Max 半導體裸片(半導體芯片體)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兩倍大的 SoC。M1 Ultra,將兩個M1 Max 芯片拼在一起,使得芯片各項硬件指標直接翻倍。

現(xiàn)有的 PC 雙處理器配置通過主板上的布線連接兩個處理器。但是,在這種配置中,CPU之間的通信帶寬是有限的,因此會出現(xiàn)延遲,性能并不是簡單的翻倍,它還增加了功耗和發(fā)熱。

M1 Ultra 針對這個問題使用的互連技術被稱為“UltraFusion”,使用了 10000 多個硅中介層(連接布線)并按原樣連接半導體管芯,而不通過外部電路。采用這種設計,互連部分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最高可達 2.5TB/秒。

最重要的是,內置在 M1 Max 中的指令調度程序將指令分配給雙倍的處理內核,并像單個 SoC 一樣運行。由于內存控制器也像集成一樣運行,因此整個內存通道增加了一倍,內存帶寬增加到每秒 800GB。

例如,一個M1Max中內置有10個核心的CPU,但是在連接兩個CPU的情況下增加到20個核心。將程序中的命令用哪個核心來處理,由調度器這個模塊來分配,但是M1Max的調度器假定有20個核心的CPU,指令緩沖區(qū)的數(shù)量也進行了優(yōu)化。

英偉達、英特爾與AMD的選擇

英偉達超大規(guī)模計算副總裁 Ian Buck 表示:“小芯片和異構計算對于應對摩爾定律放緩至關重要?!?/p>

英偉達近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中心專屬CPU Grace CPU超級芯片也采用了類似的方式。

該芯片由兩顆CPU芯片組成,其間通過NVLink-C2C技術進行互連。其鏈路的能效最多可比英偉達芯片上的PCIe Gen 5高出25倍,面積效率高出90倍,可實現(xiàn)每秒900GB乃至更高的帶寬。

NVLink-C2C與近日英特爾和臺積電、三星等多家科技廠商發(fā)起的UCIe標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一種新型的高速、低延遲、芯片到芯片的互連技術,可支持定制裸片與GPU、CPU、DPU、NIC、SoC實現(xiàn)互連。

此前英特爾在Hotchips芯片上就展示過EMIB(嵌入式芯片互連橋)技術,單個基板中可以有許多嵌入式橋接,根據(jù)需要在多個裸片之間提供極高的 I/O 和良好控制的電氣互連路徑。

由于芯片不必通過帶有 TSV 的硅中介層連接到封裝,因此不會降低其性能。我們將微凸塊用于高密度信號,使用粗間距、標準倒裝芯片凸塊用于從芯片到封裝的直接電源和接地連接。

為什么用芯片互聯(lián)技術?

對于目前的芯片技術來說,臺積電5nm的制程工藝是已經能夠真正達到的業(yè)界頂尖工藝。但如果仍想在制程受到約束的情況下,推出性能更強的芯片,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再設計一款面積更大的芯片。第二,是將原來的芯片組合在一起使用,也就是說一次用兩顆。

但更大面積的芯片也是當前成電路發(fā)展面臨的困境之一,而當裸片面積越大,其良率就會越低,400平方毫米以上芯片良率降至20-30%,生產大面積裸片就意味著更多的壞點和更低的良率。而從一次用兩顆的方式來看,目前業(yè)界的主流通過主板 PCB 連接。

比如像華碩的 WS C621E SAGE 主板就屬于雙路 CPU 主板,在設計之初就支持兩塊 CPU 同時工作。

但這樣做缺點也很明顯,比如兩個 CPU 的插槽以及相應連接所需的布線明顯會占用很大的PCB 面積,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尺寸會很大。而且由于兩個 CPU 之間是通過 PCB 走線連接,延遲會變得很大。

通過主板 PCB 連接兩塊 CPU 所帶來的缺點基本都是連線過長導致的,這也是為什么蘋果、英偉達、英特爾都紛紛看向封裝。

業(yè)內人士推測蘋果的UltraFusion 封裝架構至少是 InFO_LSI/CoWoS-L 的定制版本。在臺積電宣布了兩個版本的硅橋技術InFO_LSI 和 CoWoS-L中, InFO_LSI 凸塊焊盤間距指定為 25 ?m。這與Apple M1 MAX凸塊焊盤間距已壓縮至 25 ?m高度重合。

硅橋技術比較

InFO_LSI 的 RDL(再分布層)線/空間尺寸為 0.4/0.4 ?m,這意味著 I/O 密度為 1250/mm/層。鑒于互連側的芯片邊緣長度超過 18 毫米,提供了超過 20000 個潛在的 I/O,遠遠超過 Srouji 引用的 10000 個。

2021 年 1 月,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財報會議上透露:“對于包括 SoIC、CoWoS 等先進封裝技術,我們觀察到 chiplet 正成為一種行業(yè)趨勢。臺積電正與幾位客戶一起,使用 chiplet 架構進行 3D 封裝研發(fā)。

受限于不同架構、不同制造商生產的die(裸片)之間的互連接口和協(xié)議的不同,設計者必須考慮到工藝制程、封裝技術、系統(tǒng)集成、擴展等諸多復雜因素,同時,還要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場景對信息傳輸速度、功耗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小芯片的設計過程異常艱難。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大難關就是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協(xié)議。

一片火熱的互聯(lián)聯(lián)盟

英特爾、臺積電、三星聯(lián)合日月光、AMD、ARM、高通、谷歌、微軟、Meta(Facebook)等十家行業(yè)巨頭共同宣布,成立小芯片(Chiplet)聯(lián)盟,并推出一個全新的通用芯片互聯(lián)標準——UCIe,以此共同打造小芯片互聯(lián)標準,推動開放生態(tài)建設。

UCIe的魅力在于可以將各個企業(yè)的Chiplet規(guī)定在統(tǒng)一的標準之下,這樣不同廠商、工藝、架構、功能的芯片就可以進行混搭,從而輕易地達到互通,并且還能實現(xiàn)高帶寬、低延遲、低能耗、低成本。

在UCIe聯(lián)盟當中并沒有英偉達與蘋果這兩大異構集成公司的身影,但從英偉達的了NVLink-C2C互連技術以及蘋果UltraFusion的提出可以看出,這兩大公司都不會缺席。

2022年4月2日,芯原股份宣布正式加入UCIe產業(yè)聯(lián)盟,成為中國大陸首批加入該組織的企業(yè)。但目前國產廠商在UCIe聯(lián)盟中力量仍稍顯薄弱。如果這些行業(yè)大佬有意聯(lián)合起來,制定“新的游戲規(guī)則”,下游的終端企業(yè)將別無選擇,只有隨波逐流。但未雨綢繆,國內早已開始構建一套原生 Chiplet 標準。

2021 年 5 月,中國計算機互連技術聯(lián)盟(CCITA)在工信部立項了 Chiplet 標準,即《小芯片接口總線技術要求》,由中科院計算所、工信部電子四院和國內多個芯片廠商合作展開標準制定工作。

如今,距離這個制定工作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個月,目前相關草案已經出爐,即將進入征求意見的環(huán)節(jié),然后再進行修訂,在年前完成技術驗證,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初再正式發(fā)布。

開放的小芯片生態(tài)系統(tǒng)對這一未來至關重要,主要行業(yè)合作伙伴可在UCIe聯(lián)盟支持下共同努力,實現(xiàn)改變行業(yè)交付新產品的方式并繼續(xù)兌現(xiàn)摩爾定律承諾的共同目標。




1最后文章空三行圖片11.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