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成功開發(fā)了一種自適應晶體管,能在運行期間提供更多靈活性。這種革命性的新晶體管是使用鍺生產的,鍺是周期表上的一種元素,原子序數(shù)為 32。正如 SciTechDaily 所強調的那樣,晶體管是一個微小的部件,它要么允許電流流動,要么阻止其流動,這取決于是否向控制電極施加電壓。
這種結構允許創(chuàng)建簡單的邏輯電路,當你把數(shù)十億個晶體管擠進一個單一的封裝中時,你就會得到類似于現(xiàn)代處理器的東西(當然是以最簡單的方式)。
在標準的單電極晶體管中,自由移動的電子帶有負電荷。被移除一個電子的單個原子帶正電。研究人員的原型工作方式有點不同。參與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之一 Masiar Sistani 博士說:“我們用一根極細的鍺線通過極其干凈的高質量接口連接兩個電極”。
Sistani 補充說:“在鍺段上方,我們放置了一個像傳統(tǒng)晶體管中的柵極電極。決定性的是,我們的晶體管還有一個控制電極,它被放置在鍺和金屬的界面上。它可以動態(tài)地對晶體管的功能進行編程”。該研究人員進一步解釋說,選擇鍺是由于它的特殊性質。
他表示:“當你施加電壓時,電流最初會增加,正如你所期望的那樣。然而,在某個閾值之后,電流再次減少--這被稱為負差分電阻。在控制電極的幫助下,我們可以調節(jié)這個閾值在哪個電壓上”。西斯塔尼說,這種設計實現(xiàn)了新的自由度,可以使晶體管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它所需要的確切屬性。
該團隊的另一名成員沃爾特-韋伯教授說,由于采用了新的設計,以前需要 160 個晶體管的算術運算現(xiàn)在只需 24 個晶體管就能完成。按照這樣的速度,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能設想出這一突破如何能被擴展到大大影響效率和工作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