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欣然教授課題組,同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研究突破了二維半導體單晶制備和異質集成關鍵技術,為未來Micro-LED顯示技術發(fā)展提供了全新技術路線。同時,二維半導體從水平和垂直兩個維度,為延續(xù)摩爾定律提供了可能的技術方向,對推動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水平和垂直兩個維度延續(xù)摩爾定律
此前,臺積電在1nm技術中實現關鍵突破,引來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據了解,此次關鍵技術突破,在于利用半金屬鉍(Bi)作為二維材料的接觸電極,可大幅降低電阻并提高電流,使其效能幾與硅一致,有助實現未來半導體1nm的挑戰(zhàn)。這也使得二維半導體技術再次映入了人們的眼簾。在突破1nm技術上,二維半導體技術也得到了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的認可。如今,二維半導體技術被視為延續(xù)摩爾定律的重要技術之一。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欣然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未來二維半導體可能會從水平和垂直兩個維度延續(xù)摩爾定律,這主要是得益于二維半導體的薄以及可垂直堆疊的特征。
王欣然介紹,首先,單層二維半導體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薄,最低可以薄至一個原子的厚度,這也是自然界中的厚度極限。這種薄帶來的最大優(yōu)勢便是在更先進的技術節(jié)點下,比如1nm芯片中,二維半導體芯片并不會出現諸如硅基芯片那樣的功耗問題,進而在硅基半導體達到物理極限之后,二維半導體技術還能保證集成電路技術繼續(xù)按照摩爾先生的預測維持成本、提升性能。
其次,二維半導體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可以垂直堆疊,堆疊的好處是在同樣的面積下,盡管器件尺寸已不能再縮減,但可以利用垂直空間做更多器件,同樣可以實現集成度和性能提升,這也是延續(xù)摩爾定律的一個思路?!捌鋵崅鹘y的半導體也可以堆疊,但是這些材料的制備需要經過高溫,往往上層的高溫工藝會毀掉下層,而二維半導體的堆疊是在低溫下實現的,上一層器件的制備并不會損傷下層做好電路?!蓖跣廊幌颉吨袊娮訄蟆酚浾弑硎尽?/p>
可能給顯示領域帶來顛覆性突破
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chuàng)新中心副總經理秦鋒認為,此次南京大學在二維半導體關鍵技術上的突破,給了顯示行業(yè)一把打開新型領域大門的鑰匙。他認為,在此次研究中,二維半導體薄膜晶體管突破了傳統半導體驅動電路的性能瓶頸,使得Micro-LED顯示器能夠同時兼具高分辨率、高亮度、高響應速度的特點,可滿足超高分辨率下微顯示的需求。
“我們注意到二維半導體具有極高的柔性與透明度,這可能將給未來顯示帶來顛覆性的產品,例如,現在的曲面屏僅僅能實現局部的彎曲,如果使用二維半導體驅動,也許未來我們能像折紙一樣將屏幕折疊起來。此外,此項研究還突破了新的二維半導體3D集成技術,這項技術相較于Micro-LED如今的主流技術而言,有可能帶來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對于Micro-LED向消費級市場推廣意義深遠?!?秦鋒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周鵬向《中國電子報》記者介紹,此次南京大學團隊在技術上的突破,主要在于通過改變藍寶石表面原子臺階的方向,人工構筑了 “原子梯田”成核位點,首次實現了2英寸二維單晶薄膜的外延生長,基于該外延材料制備的晶體管成為國際上報道的最高綜合性能之一。該技術具有良好的普適性,為二維半導體在集成電路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據了解,大面積單晶材料的突破,為二維半導體走向應用提供了機會,南京大學團隊基于第三代半導體研究的多年積累,結合最新的二維半導體單晶方案,提出了基于MoS2薄膜晶體管驅動電路、單片集成的超高分辨Micro-LED顯示技術方案。
“從硅基芯片的發(fā)展我們便已知道,單晶生長是半導體集成電路最基本的要求,而二維半導體單晶的生長是困擾產學研界很久的難題。因此,我們從底層、微觀的單晶成核生長機制入手進行研究,對單晶生長理論進行了突破,在實驗室層面上進行了驗證的同時,也為單晶材料制備指明了發(fā)展方向,為未來走向應用鋪平了道路。而二維半導體技術在顯示的應用,則展示了二維半導體在后端集成、3D集成兩個備受關注的方向的巨大潛力,同時也是因為儲備了單晶生長這一方向的關鍵技術?!蓖跣廊幌颉吨袊娮訄蟆酚浾哒f道。
不在于取代硅而是成為硅技術的補充
盡管二維半導體技術正在如火如荼地發(fā)展,但是在技術方面依舊存在著諸多瓶頸有待突破,距離二維半導體的產業(yè)化應用仍待時日。
據王欣然介紹,得益于全世界研究人員的勤奮努力,二維半導體僅用了十年便取得了飛躍式的發(fā)展,無論是材料、器件,還是集成電路本身,均起到了推動發(fā)展的作用。但是,挑戰(zhàn)也同樣存在于各個層面,例如,從材料角度而言,南京大學這次實現了2英寸單晶的生長,為更大尺寸單晶指明了方向,但目前硅單晶晶圓已經做到了12英寸甚至更大,二維半導體在這方面仍相距甚遠。
此外,器件尺寸距離預期的1nm節(jié)點所需要的性能、均一性、可靠性仍存在巨大差距,器件模型、結構、工藝也沒有形成確定方案。二維材料集成電路設計、架構設計以及原型芯片演示依舊停留在較為初期的階段。
“畢竟硅基半導體目前還是在技術金字塔頂端,并且在未來3—5年內硅基半導體通過材料、結構、架構優(yōu)化依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目前硅基依舊占據著性能、功耗、尺寸等全方位優(yōu)勢,這也降低了產業(yè)界的迫切性。同時,硅基的極限也已經被產業(yè)界普遍認可,這也是最近一兩年包括Intel、臺積電等業(yè)界巨頭紛紛開始二維半導體研究的重要原因。”王欣然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此外,周鵬認為,二維半導體的機遇并不在于取代硅,而是在于成為硅技術的補充?!伴L期以來,當下的硅基微電子工藝已經有了的巨大投入和長時間的發(fā)展,才走向了成熟,而二維半導體所需要諸多的非常規(guī)工藝,在可預見的未來,二維半導體不可能完全取代硅,而二維半導體的機會應該在于作為硅技術的補充技術,用于緩解硅基器件面臨的挑戰(zhàn)?!敝荠i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