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中用于掃描和處理周圍環(huán)境的傳感器存在一大缺點,即主要安裝在車前或車后,通常只能監(jiān)測180度的區(qū)域。據外媒報道,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ZM)與KoRRund項目合作伙伴開發(fā)了新型3D雷達模塊,安裝位置更靈活,并可集成到傳感器網絡中,提供360°全方位視野,實時地從各個角度同時分析周圍環(huán)境。
研究人員解釋稱,這些具有創(chuàng)新自由曲面的雷達傳感器采用獨特的封裝工藝,允許打造各種形狀的天線和車載傳感器。為了實現360°實時檢測,并從不同角度檢測極小的物體和生物,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空間分辨率和物體分類的新方法。
Fraunhofer IZM與博世和Schweizer Electronic AG(SEAG)合作,模擬、創(chuàng)建并測試3D雷達傳感器技術的模型技術。這三位合作伙伴還分別研究使用超高度集成方法,開發(fā)最佳高頻天線解決方案。SEAG和博世將其項目重點放在從2D到3D的過渡上,引入靈活的區(qū)域,例如基于現有制造技術,創(chuàng)建可折疊的上層結構。而Fraunhofer IZM基于壓縮模塊技術,旨在創(chuàng)建3D結構雷達模塊。
為此,研究人員將先前平面的高頻基板封裝成曲面,使其無需進一步固定,打造出具有自由表面的天線,可用于76 GHz,并且僅需極小的安裝空間。在特殊封裝系統(tǒng)的幫助下,可以同時對組裝基板進行模塑,并對安裝在基板上的高頻電路進行二次模塑,即對其進行保護性二次模塑,并在倒裝芯片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底部填充。通過此種方式,可設計并量產幾乎所有幾何形狀的堅固的、低成本的3D天線。
該項技術不僅適用于車輛全方位視覺,而且適用于各種天線設計。研究人員表示,“從圓形到角度,再到非常特殊的形狀,有了此種自由形式技術,幾乎所有雷達、光學和傳感器技術領域的工業(yè)應用都可實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