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對話許志翰:卓勝微是怎么崛起的

對話許志翰:卓勝微是怎么崛起的

2019-09-17

A股的這個夏天屬于中國半導體

瀾起科技、安集微電子、中微半導體…這些稀缺的半導體標的在科創(chuàng)板上吸引來不少目光。高市盈率已經不再稀奇,這些公司長期的蟄伏沉潛與爆發(fā)式的增長路徑,給投資者上了形象的一課。

但最具魔幻氣質的半導體故事或許并不在科創(chuàng)板。

在科創(chuàng)板開板之前,手機射頻芯片供應商卓勝微今年6月份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IPO發(fā)行價35塊多一股。伴隨著科創(chuàng)板注意力的消退與華為在國內供應鏈的頻頻出手,人們突然注意到卓勝微這家企業(yè)的傳奇性:一個芯片只賣幾毛錢,一個月賣一兩億顆,百人左右的芯片設計公司,創(chuàng)造了一年1.6億的凈利潤。

1568605912340019526.jpg

等卓勝微進入華為供應鏈的消息傳開,公司股價已經漲到了300多塊一股,總市值超300億。

在朋友圈流傳的神話中,卓勝微一度經營慘淡,公司都很難發(fā)出來工資,優(yōu)秀的人都走了,有一個哥們放棄了期權,誰知道上市之后,那些所謂的“平庸”員工靠公司股權成為了人生贏家。

而對于卓勝微究竟怎么做起來的,有人認為該公司所做的射頻開關(switch)和低噪聲放大器(LNA)技術門檻低。也有人認為,該公司的成長,離不開華為的技術引入。

1568605912487047155.jpg

外界的指責與懷疑如此之多,真相究竟如何?

在8月底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CV智識與卓勝微創(chuàng)辦人許志翰聊了聊他的創(chuàng)業(yè)史。

在這位2002年就回國創(chuàng)業(yè)的芯片老兵看來,卓勝微走了一條很少有人走的路,當國內同行都忙著做市場空間更大的功率放大器(PA)的時候,公司卻選擇了射頻開關和低噪聲放大器。

許志翰認為,國內射頻市場還沒到總結的時候,但是三五年或許就可以見到結果。

十年不順

許志翰是回國很早的那一批。2002年,許志翰即到杭州中天微(2018年被阿里收購),與浙大老師一起創(chuàng)業(yè),擔任副總一職。當時,他主要是做嵌入式CPU,因此和當時的許多業(yè)界同行,如北京君正的劉強、瑞芯微、全志后來的人馬都相熟。但由于一些理念上的差異,許志翰離開了中天微,在2006年創(chuàng)辦了卓勝微。

初創(chuàng)卓勝微,許志翰選擇了地面電視和手機電視(CMMB)芯片領域。許志翰表示,當時電視領域方興未艾,他們一開始寫商業(yè)計劃書的時候,就希望在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006年的時候,電視市場是一個藍海,但那個時候對于技術路線存在爭執(zhí)。電視分為地面、有線、衛(wèi)星三條路線,有線和衛(wèi)星都是完全由廣電主導,是一個行政管制的市場;只有地面電視標準,由于涉及到應急廣播體系,被國家標準委員會上升為國家強制性標準(GB),在標準決定層面超出了廣電控制的范圍,清華、上海交大才借機介入了標準制定

芯片老兵王凱(化名)參與了電視芯片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他經歷了這段標準之爭的過程。他回憶到,當時在地面電視領域,廣電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被邊緣化,地面電視因此沒有發(fā)展起來,當年應該有三十多家芯片初創(chuàng)企業(yè)在這個領域摸索,但最后做這個的全軍覆沒。

地面電視比較慘淡,手機電視表現(xiàn)同樣不如人意。

1568605912662021270.jpg

什么是手機電視?許志翰說,在功能機那個年代,手機功能很少,流量也貴,往手機上插個天線,接收電視節(jié)目的信號,是為數(shù)不多的功能亮點,加上那個時間點又碰上奧運會,需求就比較好。

王凱的補充是,手機電視(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是廣電和中國移動合作搞的一個產品。

當時廣電自行擬定了CMMB的技術標準,然后找來了中國移動合作。一開始,手機電視節(jié)目是免費的,再加之此時山寨機盛行,往山寨機上面加個電視節(jié)目,能成為很大的賣點,一時之間,手機電視火了起來。

但做了一段時間,廣電開始收費,這下子用戶不樂意了。用戶買山寨機本來支付能力有限,還得再付一大筆錢在手機上看電視節(jié)目,自然是百般不樂意。加之當時正處于3G規(guī)?;逃弥H,移動主推自己的流量視頻服務,對力推廣電的電視節(jié)目服務自然不熱衷,一來二去,手機電視也涼了。

地面電視、手機電視都不行,衛(wèi)星電視、有線電視又是一個行政管制的市場,卓勝微一時間被逼至絕境。在部委技術規(guī)劃不一致、終端市場如曇花一現(xiàn)的情況下,處于上游的芯片設計公司無所適從,只能被殘酷的環(huán)境無情左右。

許志翰回憶到,當時最難的時候,從紅杉等投資方那里融的錢都燒光了,公司工資發(fā)不出來,他和兩個合伙人每個月借100萬,前前后后借了約1000萬維持公司繼續(xù)運轉,最后才得以拿到投資續(xù)命。在這段最艱難的時間,他們三個合伙人每個月只領8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

他們做了反思,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要做有市場需求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單純只是技術難度高的東西。

許志翰決定改換航道。

一飛沖天

2009年,我國進入3G時代。3G相比于2G,頻段大大增加,手機要收發(fā)的信號數(shù)量增長速度很快,由此對專門處理收發(fā)信號的射頻芯片需求大大增加。

射頻芯片是一個大類。簡單來說,這個大類里面,濾波器(filter)可以理解為一個濾網,只接收需要的信號過濾其它,射頻開關(switch)是起到通路選擇的作用,控制信號的通斷切換,功率放大器(PA)用于把微弱信號放大發(fā)射,低噪聲放大器(LNA)則是噪聲系數(shù)極低的一類放大器,用于接收微弱信號。

博源資本投資總監(jiān)呂和糠對CV智識表示,業(yè)內一般認為,PA市場要大于switch和LNA,技術難度也高,因此國內很多在射頻芯片領域創(chuàng)業(yè)的選擇了PA方向,選擇switch和LNA的反而寥寥無幾。

站在3G手機剛起來的時間節(jié)點上,許志翰選擇了switch和LNA方向,而不是PA方向。因為他們考慮到PA賽道已經非常擁擠了,做起來勝算不大,同時switch和LNA是有實在的需求的。

轉向兩三年的時間,卓勝微終于抓住了一個絕佳的成長機遇。許志翰回憶到,在2012-2013年的時候,智能手機大爆發(fā)。iPhone 5賣得不錯,蘋果把傳統(tǒng)的射頻芯片大廠Skyworks、英飛凌、Qorvo等的產能都給預定滿了,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三星沒射頻芯片可用,該怎么辦?

蘋果是一家向來對供應鏈上游十分強勢的公司,時常要求優(yōu)先供應協(xié)議,這當然得益于其強勢的消費者終端品牌。

傳統(tǒng)的射頻芯片廠商,如英飛凌等都是IDM模式,從研發(fā)到生產、測試都是自己搞定,但是他們的產能中很大一塊會滿足汽車電子、工控等穩(wěn)定市場的需求,可能剩下小部分產能才會供應給時常波動的消費電子領域。

而且,由于傳統(tǒng)射頻芯片通常采用鍺硅、SOI工藝,這些工藝產能擴張受限,因而給新興的芯片商留下了機會。

許志翰說到,卓勝微之所以能做起來,是fabless(無晶圓代工設計)模式對IDM模式的優(yōu)勢決定的。

卓勝微當時與臺積電合作,首次研發(fā)出了基于RF CMOS工藝的GPS LNA。晶圓代工廠生產能力勝于IDM,且生產的專用芯片產品組合里面,有盈有虧,若有盈利產品來,則將虧損產品下線,因而產能調度的靈活性當然要高于IDM。

有了foundry的支持,卓勝微為三星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許志翰表示,他們在手機電視時代已經打入了三星的供應鏈名單。在國產手機還遠不足以PK蘋果、三星,因而必須用最好的歐美配件往上堆的時代,卓勝微從三星那里獲得了入場券。

在三星滿世界找射頻芯片的時候,卓勝微為其提供了GPS的LNA芯片,一下子起來了。

許志翰對CV智識談到,產能緊俏的時候,沒這顆射頻芯片,手機就沒法定位,因為一顆幾毛錢的芯片,影響幾千塊錢的手機的售賣,終端廠與芯片商的供需關系由此瞬間轉換。

這當然也是一個“暴利”的機會。在國內廠商緊密追趕、大打價格戰(zhàn)的情況下,卓勝微中報顯示,其毛利率仍然高達50%多。

但是業(yè)內對于其技術門檻低的質疑很多,據(jù)多位業(yè)內人士反饋,很多PA公司都說自己可以做switch和LNA,還有的說只是不屑于做。

許志翰回應到,switch和LNA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出來的東西,他們已經積累了許多“獨門絕技”,只是向公眾披露的不多。并且,許志翰表示,“我們對核心客戶的支持是非常堅決的,絕不會輕易放棄市場份額,并且我們還在不斷提升產品高度追趕歐美競爭對手的過程中”。

隨著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和降本壓力的上升,卓勝微先后打入了小米、OV,最后在今年,打入了華為的供應鏈。

對于進入華為供應鏈一事,許志翰表示,華為并不會幫你把技術做出來,但是打入供應鏈有個好處就是能夠跟品牌客戶深入溝通,提前做好產品規(guī)劃,而不是被動地跟隨歐美競爭對手。

幾步之遙?

1568605912849011745.jpg

作為A股市場上屈指可數(shù)的射頻芯片公司,投資者對卓勝微期待頗高。有投資者問,卓勝微募投PA、filter,是不是要把這些關鍵的射頻芯片全做了,以應對射頻芯片集成模組化的趨勢?

許志翰沒有回答這一問題。但是他拋出一個論斷,那就是國內的射頻市場三五年之內便有論斷,誰能縮小跟歐美老牌射頻公司的差距,能全面挑戰(zhàn)他們,到時候就知道了。

應對歐美強手,卓勝微能否勝出當然還無法得知。那些強勢的歐美射頻芯片公司,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射頻芯片門類,內部制造的成本當然要低于外采,因而集成模組化自然比中國廠商來的便宜,這在終端商那里會更有優(yōu)勢。

但在國內一眾芯片初創(chuàng)公司之中,卓勝微總算是活了下來,而且還活得不錯。在電視芯片創(chuàng)業(yè)的“死人堆”中,卓勝微爬了出來,完成了轉向,以“農村包圍城市”的作戰(zhàn)方法,先把看似沒那么肥肉的switch和LNA市場占了位。

當CV智識向王凱談起卓勝微,王凱說他在十年前“見過老許一面”,但和他并不怎么熟。那個時候是王凱在電視芯片業(yè)界的最后日子,他記得當時(卓勝微)“混的挺慘”,但過了這么多年,“總算熬過來了”。

卓勝微能“熬”成PA和filter,做過歐美的射頻巨頭么?

作者:楊健楷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