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源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從“離場”到出海:中國特高壓電力技術的逆襲之路

從“離場”到出海:中國特高壓電力技術的逆襲之路

2019-04-22

  中國南方電網(wǎng)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歐開健最近收到巴西國家電力調度中心(ONS)實驗室主管Henildo Medeirosde Barros發(fā)來的一條微信。這位巴西電力專家說,在中國為期三天的仿真演示和技術討論讓他們收獲不小,希望今后能保持長期交流合作。

5F9D7BA868CA02FEF5676E7B159C32FF5AFF5258_size63_w677_h452.jpeg

  去年6月,南方電網(wǎng)與ONS簽署合作協(xié)議,承諾為其開展為期一年的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培訓。談到為何與中國同行開展合作,ONS總裁路易斯·巴拉塔說:“我們在系統(tǒng)運行、仿真分析、安全防控等方面遇到了技術挑戰(zhàn),南方電網(wǎng)在這些方面很有經(jīng)驗,希望能和中國同行分享經(jīng)驗,共同進步。”

  除了巴西,韓國、東南亞等地也和南方電網(wǎng)建立了技術培訓和合作關系。南方電網(wǎng)科研院高壓所副所長賈磊說:“我們正在推動中國技術、設計和設備走向海外,讓更多‘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p>

  中國電力技術正日益受到世界認可,但十幾年前,局面卻截然不同。

  南方電網(wǎng)公司首席技術專家饒宏說,在發(fā)展初期,西電東送直流輸電工程建設完全依賴外國技術專家。2000年天廣直流工程建成投產(chǎn),工程全套引進德國產(chǎn)品,甚至洗手間馬桶也由外國公司提供,工程自主化率幾乎為零。

  “那時,在天廣直流工程通電調試現(xiàn)場,德國技術人員說了句‘無關人員請離場’,刺痛了每個中國技術人員的心”,饒宏感慨說,“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深受刺激的中國科研團隊開始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并創(chuàng)造了一連串“第一”。2005年,貴州至廣東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開工。為走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受制于人的困境,南方電網(wǎng)專門組建技術研究中心,解決重大直流工程中的自主化問題,最終該工程實現(xiàn)了70%的綜合自主化率。

  隨后,中國開始探索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啟動云南—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科研和論證工作。從500千伏到800千伏,看似變化不大,背后卻有電磁環(huán)境、設備研制、試驗技術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待解。在此情況下,特高壓工程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應運而生。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基本全部由碩士和博士組成的科研團隊,開始在沒有成功先例可遵循的情況下展開技術攻關。

  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社記者:“我們的工作時間雖然不至于‘996’(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但為了滿足特定風速、氣溫的要求,免不了晚上甚至通宵做實驗,24小時輪班倒。”經(jīng)過努力,2010年云廣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產(chǎn),這是全球第一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工程成套設備綜合國產(chǎn)化率超過62%。

  2017年,世界首個采用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魯西背靠背直流異步聯(lián)網(wǎng)工程建成投產(chǎn),工程綜合自主化率達100%。該工程創(chuàng)造了20項世界第一,形成國際、國家、行業(yè)標準共11項。

  在當前內外環(huán)境生變情況下,中國在關鍵性、基礎性領域技術攻關的步伐將進一步提速。

  南方電網(wǎng)科研院副總經(jīng)濟師蔡宗遠坦言,目前特高壓輸變電領域還有不少“卡脖子的難題”,如直流電纜設備、基礎絕緣材料仍然依賴進口等。針對這些技術難題,實驗室正在開展高電壓計算工程學等一系列前瞻基礎性科學研究,以期促進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帶動行業(yè)整體技術進步。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