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最近的一次熱潮源自北美,隨后在中國和美國快速發(fā)展起來。雖然在歐洲不乏像 DeepMind 這樣研究先進技術的公司,以及 Jürgen Schmidhuber 這樣的著名學者,但其在 AI 領域的話語權并不強大。今年 4 月,來自歐洲的 200 余名學者共同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希望成立一個整合全歐研究力量的組織。這封信警告說,歐洲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資金和知識上正遠遠落后于美國和中國。
今年 4 月的倡議書《Initiative to establish a European Lab for Learning & Intelligent Systems》獲得了 Geoffrey Hinton、Yoshua Bengio、Michael Jordan、Jürgen Schmidhuber 等著名學者的支持。
在這一倡議下成立的機構——歐洲學習和智能系統(tǒng)研究機構(European Laboratory for 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ELLIS)——的成員們正擔心歐洲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面臨人工智能產業(yè)人才流失的風險,而目前大多數有實力的科技公司都位于中美兩國。
ELLIS 希望通過構建研究中心網絡、泛歐洲的博士項目和更緊密的工業(yè)界聯(lián)系來對抗這種趨勢。這一組織的首要目標是建設這些機制并監(jiān)督其實施。
ELLIS AI 成員在一個樓梯前集合。圖源:ELLIS/MPI
這項倡議于本月 6 號在加拿大舉行的 NeurIPS 大會上提出,基于生命科學組織 EMBO,該組織有 1800 多名成員,致力于資助歐洲的基礎科學研究,在德國海德堡有一個分布在六個地點的成功實驗室。
目前還沒有組織或個人宣布資助 ELLIS,但包括奧迪、博世、西門子、亞馬遜、谷歌在內的許多公司都承諾給予支持。
AI 研究的迅猛發(fā)展也引發(fā)了一些對倫理和應用問題的擔憂。
在 NeurIPS 大會上的另一份倡議——《人工智能負責任發(fā)展蒙特利爾宣言》(The Montreal Declaration for a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研究人員為 AI 技術的發(fā)展制定了一套倫理方針。蒙特利爾大學及魁北克研究基金會為此花費了一年的時間。
與以往的 AI 指導方針不同,這些方針是在開放、民主的流程中策劃出來的,公眾、社會學家及政策制定者都曾參與其中。目前已有 530 多人在上面簽字。
這十項原則包括尊重隱私,確保系統(tǒng)民主、公正、負責并惠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簽字的多數科學家在加拿大或法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