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其他 > 業(yè)界動態(tài) > 行業(yè)觀察|配電網更智能化的趨勢發(fā)展

行業(yè)觀察|配電網更智能化的趨勢發(fā)展

2018-08-23

  “以配電網和配電網自動化物理實體為基礎,融合傳感測量、運行控制、信息通信等技術,支持分布式電源、微網、儲能、電動汽車的友好接入和需求互動,這就是目前配電網智能化的內涵。配電網智能化最基礎的工作是數據的獲取和管理,高質量的數據可以獲得準確的配電網系統(tǒng)、設備狀態(tài)的感知和管控。”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總工、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董旭柱表示。

  提升數據質量是配電網智能化一個永恒的話題,只有對配電網供電可靠狀況的實時監(jiān)控,可實現故障預警、分析和決策,達到電網自我預防和自我恢復的目的,實現電網運行狀態(tài)最優(yōu)。

  互動性對數據采集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隨著再電氣化進程加快、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儲能規(guī)?;瘧谩底旨夹g與電網技術深度融合,電網的物理特性、運行模式、功能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加快構建以堅強智能電網為核心、以新一代電力系統(tǒng)為基礎的能源互聯網,是提高能源資源配置效率的迫切需要。

  尤其是伴隨電力改革及新型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步伐加快,新能源、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裝置快速發(fā)展,終端用電負荷呈現增長快、變化大、多樣化的新趨勢,未來電網的投資重點將逐步轉向電網智能化及配電網建設,更加偏向于配、用電側。這也為輸配電設備企業(yè)帶來機遇,特別是一二次設備融合的企業(yè)。

  “電網與用戶的互動性大為增強,傳統(tǒng)模式下用戶僅為電能接收者和使用者,但隨著需求響應、智能家居和分布式電源的發(fā)展,未來電能和與之伴隨的信息流將在電網和用戶之間雙向流動,這就要求電網變得更加柔性,具有可控性、可測性。我們的系統(tǒng)保護實驗室基于數據分析、建模,實現了一二次系統(tǒng)實物硬件在環(huán)仿真模擬,有力支撐我國電力安全生產調控運行核心技術、裝備研發(fā)和人才培養(yǎng)?!蹦先鸺瘓F穩(wěn)定公司副總經理李威表示。

  事實上,配電網智能化數據分析和管理是關鍵。近年來,我國正在加強配電網智能化數據收集以及處理方面的科研與建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例如前不久,在江蘇常州投運的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主站系統(tǒng)。該主站系統(tǒng)實現了實時數據處理由百萬量級提升為千萬量級,由單一的I區(qū)采集轉變?yōu)槎鄥^(qū)、多源數據采集,由集中式應用服務轉變?yōu)楹A繑祿脚_服務架構等技術突破,滿足了配電網的運行監(jiān)控與狀態(tài)管控雙重業(yè)務需求。

  新一代配電自動化主站系統(tǒng)就像是給配網調度安裝了“千里眼”和“神經中樞”。通過實時的大數據采集分析,它可以讓配網像主網一樣被實時監(jiān)控,無論是日常的運行監(jiān)控、調度操作還是故障處置,都能做到快速、準確地切換電網運行方式,隔離故障停電區(qū)域,全方位地顯著提高供電可靠性。

  未來將融入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

  隨著先進信息通信技術實用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未來配電網將變成一個動態(tài)高效、便捷交互、可用于實時信息和功率交換的超級架構網絡。信息通信技術將電源和客戶的需求有效銜接,綜合利用多種通信方式,實現有效可靠的信息傳輸,建立配電網全景實時、無縫交換的數據模型,實現高可靠、實時性通信,保障配電網與客戶各層級之間的關聯、配合和交互。

  因此,未來基于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納米材料、低功耗技術等,配電網還可實現電能質量控制,降低系統(tǒng)損耗。

  “目前,我們在研究人工智能在電網的應用,已涵蓋了電力負荷預測、極端天氣時電網隱患故障預測、大電網調度模擬等領域?!蹦先鸺瘓F研究院系統(tǒng)研發(fā)中心閃鑫表示,人工智能在輸配電網中的應用剛剛起步,還處于探索階段。

  他舉例說,我們曾把近年來華東由臺風引發(fā)的線路跳閘數據、臺風路徑、桿塔耐風參數等交給人工智能,讓其進行學習比較。結果顯示,與傳統(tǒng)算法、物理建模的方式相比,人工智能“預言”臺風引發(fā)線路跳閘概率的準確率提高了20%。未來,隨著硬件、數據、算法不斷提檔升級,人工智能在電網的應用前景可期。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