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嵌入式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從移動芯片到終端計算:AI找回被放逐的常識

從移動芯片到終端計算:AI找回被放逐的常識

2017-09-07

不出所料,9 月 2 日的 IFA 2017 展會上華為正式發(fā)布了麒麟 970之后,全球首款移動AI芯片瞬間成為了行業(yè)內外熱議的焦點。

除了麒麟970在算力、能效領域本身的提高外,此次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這款芯片搭載了全新的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處理單元),從而獲得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運算與處理能力。

在大量的媒體報道與解讀當中,都將麒麟970的移動AI芯片身份稱作影響AI格局,甚至拉升中國整體AI影響力的大事。

但排除“中國領先”的民族情緒和相對空泛的戰(zhàn)略思想,搭載NPU的移動芯片究竟能為用戶和市場提供什么樣的價值?

這是我們追問移動AI芯片的第一個問題:面對更高的成本,消費者將因何為AI買單?

我想,所有回答都應該開始于一個樸素的論斷:麒麟970作為首款移動AI芯片,有可能讓AI計算重回終端。

產業(yè)的虛幻之舞:云計算并非AI標配

這里所謂的“重回”,并不是說AI運行原本就在終端,而是在常識上講,AI在學習能力、復雜任務處理能力、精準配合能力上的技術特征,都應該是發(fā)生在終端上的。但一直以來我們看到的AI計算,卻基本由云端計算來提供。

這里涉及到的一個AI領域的現(xiàn)狀,也是我們進一步解讀麒麟970的基礎。所以我們不妨停留一下,看看人工智能與其背后硬件間的關系。

我們知道,AI在眾多層面上都呈現(xiàn)出了全新的運算關系:更趨近現(xiàn)實世界的運算目標、更復雜的算法以及分布式的任務處理方式,這都讓傳統(tǒng)的CPU難以負荷。一方面機器學習等AI任務需要更大的算力和能效,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運算處理方式在進行AI任務的矩陣乘法等運算時指令步驟過多,也有點“驢唇不對馬嘴”的意思——所以AI的工程化和實用化,必須要獨立的硬件支撐。

提供高能效、高運算精準度和識別度的AI芯片與運算架構,近幾年已經成為了行業(yè)巨頭的共識。谷歌的TPU在AlphaGo上一戰(zhàn)成名, 加入 Tensor Core 結構的英偉達 Tesla V100成為其股價上漲的興奮劑,都是AI芯片給行業(yè)帶來的美好回憶。

f7f0bc622709b7d44ca2a2f43d9790ee.png

(體型確實不適合民用終端的Tesla V100)

但這些專注AI處理的芯片與硬件體系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計算在云端完成。

各家如此默契的將AI芯片與云計算聯(lián)系起來,售賣計算服務而不是硬件,內中當然有很復雜的原因。首先這一類為了特定應用與算法打造的芯片價值不菲,并且這些芯片集成了大量的固件,體積和重量都不小,也很難安裝在終端當中,自然造成了商業(yè)化的可能極具降低。

除此之外,硬件與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對于自身業(yè)務的把控也是終端AI計算遲遲不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無論是谷歌還是英偉達、微軟、高通,都致力于推廣自身的云服務業(yè)務和平臺化業(yè)務。缺少自身的硬件場景支持商業(yè)路徑,芯片巨頭當然更希望用戶群來為自己的核心業(yè)務付費。

加上技術難度和對商業(yè)成本的控制,AI逐漸在人們認識里成為了一個由云計算完成的任務。但事實上,這只是技術把控者出于產業(yè)利益做出的行為。從常識角度來講,云計算對AI價值巨大,但絕非AI的標準配置。

夢幻海灘和私人城堡:AI回歸終端計算的價值邏輯

也許無人駕駛是一個理解云計算與端計算AI的最好示例:試想行駛中發(fā)生了以外,無人駕駛汽車必須緊急避險。這時假如AI需要將收集的道路和車輛信息上傳云端,獲得結果后再進行處置…恐怕黃花菜都涼了,所以必須在車輛的智能體內部完成數(shù)據(jù)收集和處理。

同樣的道理,在手機中也是一樣——甚至手機作為與生活的全連接場景,對終端運行AI的需求更加多元與基礎化。

我們可以從內外兩個層面來審視手機終端運算AI任務帶給用戶的價值。

從手機場景與應用的鏈接維度看,AI應用的價值目前體現(xiàn)在三個領域:視覺領域(圖像、視頻和VR/AR等)、語音領域(語音交互、翻譯等),以及對用戶的學習和理解。

可以想見,這三個領域不僅囊括了很多新應用價值產生的空間,也對現(xiàn)有主流應用構成了有效的延展與補充。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麒麟970當中,以臺積電10nm工藝,集成了一個8核CPU,一個12核的GPU,以及控制攝像頭的雙ISP模塊。此外最主要的就是處理AI任務的NPU模塊。

在提供整合算力的基礎上,其中CPU負責通用計算任務,GPU負責圖形處理計算,而NPU則提供神經網(wǎng)絡運算能力,解決需要卷積計算等運算方式的AI任務。換言之,明確的任務指向架構給AI應用提供了最大化的能效比配比與獨立運算空間,雖然這樣達成的運算效果較比云計算加持的AI芯片應該有較大差距,卻給在終端上完成AI應用工程化提供了條件。

對于用戶來說,獨立的AI運算單元最有可能帶來三個層面的應用感提升:

一、從無到有的AI應用:云端進行AI計算再傳輸?shù)浇K端,很多時候不是計算效率的問題。而是一來一回的計算過程讓應用本身卡頓嚴重,甚至無法達成使用條件?;诮K端的AI計算則可以憑借能效和性能的提升帶動AI應用從無到有。

根據(jù)發(fā)布數(shù)據(jù),麒麟970的架構在處理同樣的AI任務時,得到了50倍能效和25倍性能提升。比如圖像識別速度可以達到2000張/分鐘。更快的速度不僅是流暢性能的代表,更多是對AR、動態(tài)捕捉這類泛AI應用臨界值的突破。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預測麒麟970對應的具體應用案例,但應該有不少此前無法達成觸發(fā)條件的應用在mate10等搭載機型上誕生。

二、現(xiàn)有應用的升級與延展:無論是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還是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平臺、美圖這樣的圖片處理軟件,都在打AI的牌。這或許說明通過AI來了解用戶,提供針對服務和體驗升級已經成為現(xiàn)有軟件突破體驗瓶頸的良方。

但由于手機環(huán)境的限制,社交、內容、圖片處理,甚至游戲等應用都難以大量釋放AI功能,因為沒有對應的運算環(huán)境,可能造成大量能耗和流量浪費,從而出現(xiàn)過猶不及的局面。而終端運行的針對性AI計算能力,或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語音、機器視覺和機器學習的延伸,在可預見范圍中是很多已有手機功能進化的必經之路。

三、瞬時與無網(wǎng)體驗加強:以拍照、圖片處理、游戲為主的AI功能,在用戶交互的邏輯上是完全的閉環(huán)。并且非常強調體驗感與配合度,但假如這些領域的AI處理需要大量依靠云計算的話,那就會造成用戶指令響應普遍需要延遲,但假如放棄AI又會造成功能上無法進步,很容易造成應用開發(fā)者的進退失據(jù)。

終端進行AI計算,最基本的特征是完成了無距離運算,可以在獲得AI體驗的同時避免延遲,也就讓這類應用的體驗度跟上了用戶需求。另一方面,終端計算AI也可以避免在斷網(wǎng)或者網(wǎng)絡信號差的情況下AI功能失靈——試想一旦斷網(wǎng)你的自拍就變丑了,那簡直天理難容!

應用角度的價值之外,AI計算回歸終端,對內也是對用戶數(shù)據(jù)的保護。

我們知道,蘋果的眾多官司與糾紛,都來自用戶數(shù)據(jù)大量上傳云端造成的泄露。但siri等智能交互又必須依賴收集用戶數(shù)據(jù),造成了一個手機產業(yè)的悖論。而破解方式也很簡單,不上傳云端,本地完成處理用戶數(shù)據(jù)就成了。

把AI運算放在終端內部,可以保證智能體學習用戶、了解用戶,并以訓練數(shù)據(jù)生成獨特體驗的能力。同時也確保了用戶數(shù)據(jù)與隱私始終存放在終端里,不會造成泄露和被暴力讀取的可能。

如今的手機已經變成了強內容生產工具,用戶可以以AI為助手完成各種各樣的內容生產。這些內容上傳云端始終不安全,也沒有法律依據(jù)來支撐,所以就近在終端內部完成處理近乎是唯一的妥善方案。

從更終極的目標看,隨著技術的升級,AI必然要從云端一步步回歸終端。因為AI的本質是對人腦的仿生研發(fā),追求極致化的神經元控制與最短距離反應。所以終端AI,或許可以說是人工智能從名到實的關鍵一步。

形象一點來說,AI計算回歸終端就像構筑了一片海景別墅。對應用來說,接入了無限多風景的想象可能,讓外界非常夢幻。對用戶則構筑了更加嚴實的私密城堡,確保用戶的安全與隱私不被侵犯。

反之,放任AI計算停留在云端的話,應用就像困在城堡里,畫地為牢;而用戶卻像睡在海灘上,大敞遙開——反正都不是什么好的體驗。

手機AI的未來在打破線性發(fā)展

近三年以來,手機領域的摩爾定律暫停和產業(yè)競爭同質化,成為了行業(yè)的主旋律之一。

學界的很多聲音認為,手機更新?lián)Q代速度的暫緩和產品天花板,似乎是因為智能手機被高度定式化了。手機廠商出于用戶洞察和戰(zhàn)略競爭考量,從硬件架構到運算體系都嚴密遵循一套體系,導致手機很難發(fā)生定義上的突破,也難有實質性的新能力出現(xiàn)。

這被稱為智能手機的線性發(fā)展階段,手機上的一切都按照固有領域前進,不能繞道也不能自創(chuàng)新路。而AI技術的出現(xiàn)則被廣泛視定為智能手機打破線性發(fā)展的變量。但云計算驅動的手機AI應用面臨著幾個問題,比如產業(yè)線索太過冗長、技術堅壁帶來的應用開發(fā)成本、手機環(huán)境縮緊了開發(fā)空間等等。在這個邏輯上講,創(chuàng)造新的手機應用體驗,必須以終端計算的支撐能力作為前提條件。

舉個例子,此前谷歌用力推廣,卻最終飽受吐槽的AR應用Tango。其問題之一在于捕捉環(huán)境的錯誤率過高,相對復雜一些的畫面場景就容易出錯。而背后的原因在于硬件環(huán)境支撐能力不足,無法在復雜的算法與流暢的體驗之間達成平衡。

在終端完成AR運算,可以獲得更高的運算效率,并且憑借AI處理能力來取得更好的環(huán)境分析、動作分析和物理條件識別。在體驗升級的同時,可交互的玩法想象也突然之間多了不少。實質性提升手機功能的體驗是否就蘊藏其間,也是不好說的事。

總之,麒麟970作為移動AI芯片的價值在于打破開發(fā)者對固有手機部件的想象界限,從而繞開產業(yè)線性發(fā)展的死循環(huán)。

當然了,這個計劃任重道遠,而且需要眾多力量和因素加入進來。

進化要素:移動AI芯片的生態(tài)叢林

我們看到,麒麟970發(fā)布時宣布未來將進一步開放生態(tài),引入合作伙伴加入。實際上這可以說是未來控制AI手機生態(tài)的關鍵一環(huán)。畢竟現(xiàn)在僅僅能部署在高端產品中,且用戶認知模糊的移動AI芯片,最迫切的需求是以手機應用性打開市場局面。

而這一切的基礎,在于以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打造基于終端運算的手機AI生態(tài)。

這里要說明的是,所謂終端AI運算絕不可能單純的發(fā)生在終端上。從麒麟970的性能上看,基于高性能計算的任務和算法依舊必須依靠云端。而二者協(xié)同組成結構化網(wǎng)絡恐怕是手機AI最好的達成方式。

除了與云端協(xié)作,手機AI還必須打造出一套優(yōu)質的OS生態(tài),在接口和兼容度上迎接有創(chuàng)意、敢于打破常規(guī)的AI應用。并且要保證應用與硬件銜接,這都要求芯片在架構上有強大的兼容性和開放秩序。

當然,商業(yè)層面的合作也至關重要,如何促使已經形成定勢的開發(fā)者轉投華為帶來的終端AI生態(tài)、如何達成國際化的開發(fā)群落,甚至如何與其他手機品牌組成共享機制,都將是制約未來手機AI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總之,麒麟970提供的終端AI計算能力并不是已經水到渠成。它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了不合理的產業(yè)規(guī)則,讓“手機+AI”的命題回歸到了被放逐多時的常識理性當中。而擺在移動AI芯片面前的,有充分的利潤誘惑和產業(yè)變局空間,但同樣有大量的未知因素與不確定性。

只能說,一切剛剛是開始。但面向普通用戶的AI回歸終端計算,確實是一條至關重要道路的開始。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