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誰是誰的誰 梳理紫光、大唐、中芯國際間關系

誰是誰的誰 梳理紫光、大唐、中芯國際間關系

2017-07-12

紫光、大唐的半導體產業(yè)鏈博弈可能會持續(xù)加深。我們希望它們維持在半導體業(yè)穩(wěn)健、穩(wěn)定、合理的范圍內。

聯交所資料顯示,6月30日,紫光集團以每股8.886港元、總值2億港元,增持中芯國際2248萬股,占后者股份0.48%,最新持股增至9.35%。

2016年底以來,雖偶有減持記錄,但“紫光系”與趙偉國個人整體不斷增持中芯。

1499741486984029561.jpg

表面看,這次增持不會改變中芯權力平衡。目前,大唐電信仍是中芯最大股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yè)投資基金、紫光集團緊隨其后。

但若你將趙偉光針對大唐系與高通合資成立瓴盛發(fā)難一事與此放在一個平面,或能體會到不同味道。

那就是,這里面,不但有紫光與高通的博弈,更有高通與大唐之間的博弈。而中芯看似在博弈之外,實質卻是雙方都要強化滲透的籌碼之一。

無論紫光還是大唐,它們都必須擁有自己相對堅實的Foundry支持。否則,它們構建的半導體業(yè)價值鏈,會缺乏效率與核心支撐。

同期,中芯發(fā)生一個新的變動。原公司秘書龔志偉基于私人理由辭任這一職位及其中一位授權代表;高永崗獲委任為聯席公司秘書及授權代表;另一名為劉巍的人士獲委任為聯席公司秘書。具體信號且聽下面分解。

過去紫光跟中芯很少發(fā)生關聯。而當它后來整合下展訊、銳迪科等平臺后,在本地選擇流片、生產伙伴,中芯比臺積電、GF有更多便利。

紫光不會這么露骨地說自己要整合中芯。去年投資、增持過程中,它與中芯都對外強調過,屬于財務投資,不會改變中芯商業(yè)模式,不會改變“專業(yè)化、國際化”的定位,也不會尋求董事會席位等。

從中芯股價來看,雖然2008年以來增幅可觀,大唐當初的投資早就有超高的回報,但就中芯未來成長性看,它的股價目前仍算低位。紫光的說辭,確實也有邏輯在。

1499741519494003003.jpg

中芯港股行情

1499741519447038374.jpg

中芯美股行情

這跟2008年大唐成功滲透中芯不一樣。當時,中芯一是急需資本奧援,二是更想獲取大唐電信主導的TD-CDMA芯片訂單,它是國際三大3G國際標準的核心技術方。而大唐借助中芯,可以實現垂直整合TD產業(yè)鏈。

TD聲量最初很大,后來并未真正崛起。這個帶有諸多民族自豪感的全球三大3G標準之一,最終成為雞肋。躊躇滿志的大唐在這一投資案例上失色很多,相比當初,“金主+大客戶”的地位弱化了。

后來,中芯遭遇諸多悲情,創(chuàng)始人離開,老團隊分崩離析。而大唐期間借助大股東地位,玩起權力游戲。一番折騰后,總算穩(wěn)定下來。走出財務被動的中芯,反而成了大唐的依賴。

這個也跟大唐在諸多央企中地位相對弱勢有關。后來,它對中芯董事會的持續(xù)滲透,顯示出一些不安。中芯獲利可能不那么多,但它可以貢獻不錯的營收數據,同時它在整個中國可以掌控的半導體產業(yè)鏈中,地位確實核心。

但要說紫光沒有任何覬覦心理,外界很難信服。因為中芯股價雖然長期處于低位,但業(yè)內人士尤其熟悉半導體業(yè)投資脈絡的人明白,投資中芯未必比其他標的更好。

紫光應該有更多企圖。其一就是我上面說的,長遠來看,它需要穩(wěn)定的芯片制造的盤子支撐。在中國,當然也有華力之類,但從規(guī)模與業(yè)內影響力及成熟工藝看,中芯是最好的選擇。它當然也可以選擇臺積電或GF,但就它常常渲染的民族主義情緒來說,除非較高工藝,它應該還是會更多依托本地資源。

如此,中短期看,它可能還不會與大唐之間在中芯盤子內發(fā)生直接的口角,但長期看,我認為,它們之間將很難繞過直接博弈。

在我看來,這次大唐系之所以引入高通,設立瓴盛,固然有低端市場的誘惑,最大的目的,很可能是,它擔心,只靠資本關系、遠不夠控股地位的大股東角色,很難獲得長治久安。而旗下聯芯發(fā)展多年,仍沒有真正的規(guī)模。整體而言,如果不能從業(yè)務上尤其訂單上與中芯之間形成更多關聯、協(xié)同,未來,隨著紫光不斷增持,早晚一天,它的權力會被分流。

紫光系的展訊們,暫時難敵高通與聯發(fā)科們。不過,未來,對中芯整體的訂單誘惑效應,可能會大過大唐。

瓴盛的誕生,或許就帶有攜巨頭創(chuàng)造訂單、從而實現反擊的味道。

而紫光系與趙偉國個人持續(xù)增持中芯,可能早已讓大唐產生不安。與過去多年相比,中芯國際的價值確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深懷忌憚情緒的大唐,還有另外的動作,它在進一步強化中芯董事會中的地位。就是開頭提到的高永崗與劉巍擔任聯席公司秘書的公告信息。

高永崗正是大唐利益代表。早在當年投資初期,他與來自大唐的另一名代表陳山枝,一起出現在中芯董事會里。當時,他們還只是非執(zhí)行董事。

其后多年,大唐不斷強化董事會權力。中間還經歷過與中投的博弈。當年中芯內斗周期,中投曾注資中芯2.5億美元,導致大唐面臨權益被稀釋到17%的風險。于是它也隨即與中芯簽訂額外認購協(xié)議,以維持19%以上的持股比例。中投原本打算投資中芯3.5億美元,如此可成為大股東,但遭大唐反對,未果。當時,中芯配發(fā)、發(fā)行、授出、分派20%的額外股份、購回不超過10%股份的授權投票,都遭遇大唐反對票阻擊。過程中還伴隨董事會關鍵人事的震蕩。

后來,高崗2013年6月17日起取代龔志偉擔任中芯戰(zhàn)略規(guī)劃執(zhí)行副總裁,并很快變身執(zhí)行董事;2014年2月成為CFO。同時,他還是集團旗下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寧波等7家子公司的董事,1家合資公司董事長。

此次,他再度取代龔志偉的公司秘書職位。雖然這一職位不同于董秘,更多是聯絡可以這么說,大唐在董事會里的地位,已得以再度強化。

如此,再去回味趙偉國為何針對瓴盛發(fā)難,甚至不惜采用過度的言辭猛烈批判高通孟璞,可能就明白眼前一幕了。

按常理,如果真如趙偉國所說,高通低端技術沒有什么價值,他也不應該釋放憂慮。這說明,瓴盛將會借助本地供應鏈尤其中芯與展訊直接競爭,有很多成本、效率的優(yōu)勢。

所謂兩條路線之爭,其實有些上綱上線,應該還是要回到商業(yè)規(guī)則與產業(yè)基本面看才好。只是說,一些批判言論已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層面,尤其是兩大官媒對立辨析,很難回避這種強烈印象。

紫光與趙偉國近一年來持續(xù)增持中芯,現在還看不出,它們在達到一定比例之后,即使沒有董事會席位,是否會借潛在訂單與股東地位再度發(fā)難。

到這個階段,它應該不會輕易放手。雙方未來很有可能撕破來一場戰(zhàn)斗。當然,做為兩大國企,它們的博弈,不可能放在臺面上來打,應該會是暗中的較量。

純粹從產業(yè)面來說,我個人認為,紫光的滲透于產業(yè)有利:一是它畢竟是中國最大的半導體產業(yè)集團,我雖然對趙偉國的言論有些不適應,但絲毫不懷疑他對這個領域的民族情懷;二是中芯如果只是依托于大唐,也很難有更大的支撐體系,它需要更多力量扶持。

內部合理的博弈,有利于中國半導體業(yè)走出某些依賴,避免長期通過渲染某種悲情拓展邊界。當然,我們也不希望看到,未來的博弈,會出現類似2009-2011年那種大規(guī)模人事動蕩。那對整個產業(yè)來說,是一場悲劇。

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中芯幾名核心人士離開前臺,包括TY,表面有種種理由,但其中也無法消除本地力量過度滲透。

我們承認,多年以來,本地半導體人才成長很快,已經可以挑大梁,但中芯所處的半導體世界版圖,從一開始就是國際化、專業(yè)化的競爭路線,它仍需要持續(xù)吸納更多國際競爭要素。

如果未來國資力量只是為了董事會與股東權益強化控制,將它過度置于自身地盤之下,那很可能會損害中芯剛剛重塑起來的競爭力。它還沒有真正挑戰(zhàn)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的實力。它還需要更加穩(wěn)健、穩(wěn)定、深入的運營。

前幾天,高盛發(fā)布了不利于中芯的報告。它調降了Q3收入增長預期,從13.7%下調至6.3%。并將中芯2017至2019年每股盈測下調為2%至10%,目標價由8.4元降至7.9元,維持“沽售”評級。理由是,根據供應鏈監(jiān)測,本土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40納米芯片需求弱。

這可能不會影響中芯全年運營,但已是2017年一個不太有利的信號。期待中芯股東各方協(xié)同推動本地半導體業(yè)的成長,而不是互相拆臺、瓦解對方的地盤哈。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