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蔚仕,宋超,張志禹
?。ㄎ靼怖砉ご髮W 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摘要:針對目前研究多端配電網故障定位的方法不多,提出了一種多端配電網的行波故障定位方法。HilbertHuang變換法是一種非平穩(wěn)信號處理工具,通過采用HilbertHuang變換法對配電網各端故障行波信號進行處理。將故障暫態(tài)行波的α模電流分量進行經驗模態(tài)分解,取含高頻信號的第一個IMF分量做Hilbert變換,得到相應的時頻圖。由時頻圖的第一個頻率突變點確定行波波頭到達線路兩端監(jiān)測點的時刻,依據定段方法與雙端測距原理計算出故障點準確位置,從而實現了對多端配電網故障定位。仿真結果表明,本算法適應能力強,可靠,定位準確。
關鍵詞:Hilbert-Huang變換;多端配電網;經驗模態(tài)分解;故障定位
中圖分類號:TM726文獻標識碼:ADOI: 10.19358/j.issn.1674-7720.2017.03.004
引用格式:滿蔚仕,宋超,張志禹.基于HilbertHuang變換的多端配電網行波故障定位[J].微型機與應用,2017,36(3):12-15.
0引言
我國配電網大多采用中性點非有效接地方式,分支多,網絡結構復雜;接地故障電流小,故障定位比較困難。探究新方法快速準確找出故障點,對維護電力系統(tǒng)供電穩(wěn)定、保證電網安全運行有重要意義。
配電網單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主要有故障指示器法[1]、阻抗法、行波定位法[23]。相較于故障指示器法和阻抗法,行波故障定位法受線路參數、系統(tǒng)運行方式、過渡電阻和故障類型的影響小,定位速度快,準確度高,成為配電網故障定位研究的熱點。
Hilbert-Huang變換(HHT)是一種新方法[4],近些年被用于非平穩(wěn)信號的分析中。它由Hilbert變換和經驗模態(tài)分解(EMD)法兩部分組成。該方法將復雜信號函數通過EMD自適應分解成多個高頻和低頻固有模態(tài)函數(IMF),它是一種頻率或幅度受調節(jié)、瞬時頻率有意義的函數。HHT瞬時頻率的定義可用于復雜的非平穩(wěn)信號的分析[5],具有實際的物理意義。每個IMF分量包含的頻率成分與采樣頻率有關, 同時隨信號本身變化而變化,所以,HHT非常適合對非線性和非平穩(wěn)過程的分析。
雙端配電線路與多端配電線路的差異在于節(jié)點數和支路數較多,因此先進行故障定段然后再進行故障距離的計算[6]。本文提出了一種適用性強、可靠、簡單的故障定位算法,簡要介紹了HHT,并基于HHT對行波測距在多端線路中的應用進行了仿真分析驗證。最終,根據判定結果和雙端測距公式計算得到故障點的準確位置。仿真結果表明,算法的適應性強、定位結果準確。
1Hilbert-Huang變換和EMD
1.1Hilbert變換和瞬時頻率
設u(t)為一實信號,其希爾伯特變換為:
其反變換為:
即實信號u(t)的瞬時頻率為相應解析信號x(t)的相位的導數[7]。顯然,依據這一定義,只有對單一的模態(tài)信號,它的瞬時頻率才有實際的物理意義。
1.2EMD
將有多個模態(tài)混疊的復雜的非平穩(wěn)信號利用經驗模態(tài)分解(EMD),分解成多個單一模態(tài)的本征模態(tài)分量IMF[8]。
其分解步驟如下:
上包絡f1(t)與下包絡f2(t)的平均值是通過使用信號f(t)的極大值點和極小值點計算所得。
求f(t)與g之差e:
e=f(t)-g(6)
將e看作新的f(t)重復以上步驟,當達到條件時,記:
c1=e
將c1作為一個IMF。取:f(t)-c1=r
將r作為一個新的f(t),重復上述過程,依次得到c2、c3、c4、…,直到|r|很小可以看成為測量誤差或r基本變成單調方式時便可停止分解。從而有:
可見,原信號f(t)通過EMD分解后,變成了n個單一的模態(tài)分量IMF:c1、c2、…、cn和一個殘余項r。
2HHT方法對波頭的檢測
當配電網發(fā)生故障后,在故障點處將產生電壓、電流行波,并向線路的兩端傳播。故障行波是一種非平穩(wěn)和非線性的復雜信號,其中包含大量的高頻暫態(tài)分量。而在正常狀態(tài)下只包含單一頻率的工頻量(諧波幅度相對很小,可忽略其影響),所以當故障行波傳到監(jiān)測點時,將會引起高頻率的突變。突變點對應的時刻可以被視為行波到達的時刻[9]。
基于這一原理,利用HHT這一工具,通過EMD對解耦后的α模電流分量進行分解。將信號分解成一系列的本征模態(tài)分量IMF,包括了從高頻到低頻的分量,取其中的第一個高頻率的IMF。將第一個IMF分量通過Hilbert變換,得到對應的時頻圖,則圖中能夠清晰看到瞬時頻率的突變點。其中第一個頻率的突變點可認為是α模電流行波波頭到達了對應的監(jiān)測點,從而實現了對故障行波波頭的精確檢測[10]。
3多端配電線路故障定位原理
3.1三端配電線路故障定位原理
如圖1所示,配電線路為三端網絡,各參數已知。當故障發(fā)生后,故障行波將由故障點向三端母線測量點處傳播,設到達時間分別為tM、tN、tT1。假設故障發(fā)生位置為F,在M-T1和N-T1兩條線路上,分別以T1為端點測得故障點距T1的距離為:
當dM-T1、dN-T1都小于線路P-T1長度LP-T1時,故障必然發(fā)生在線路P-T1上;當dM-T1大于LP-T1或dN-T1大于LP-T1時,則故障發(fā)生在線路M-N上。
當故障發(fā)生在P-T1時,結果取以M、T1和N、T1為兩端進行雙端測距計算結果之和的平均值;當故障發(fā)生在M-N上時,以M、N為兩端進行計算,根據雙端測距公式d=12[L+(tM-tN)v]計算得到距離。
3.2多端配電線路故障定位原理
在三端配電線路的基礎上,假設支路數量增加為n條,如圖2所示。對于任意M、N、Ti(i=1,2,3,…,n)三點,均可構成一三端配電線路。假設故障初始行波波頭到達時間分別為tM、tN、tT1、tT2、tT3…tTn,根據上一節(jié)對三段配電線路的分析,分別利用線路M-Tn和N-Tn可求得以Tn端為始端的兩個雙端線路的對應故障距離。如下式所示:
當dM-Ti、dN-Ti都小于線路P-Ti長度LP-Ti時,故障必然發(fā)生在線路P-Ti上,結果取以M、Ti和N、Ti為兩端進行雙端測距計算結果之和的平均值;當dM-Ti大于LP-Ti或dN-Ti大于LP-Ti時,則故障發(fā)生在線路M-N上,以M、N為兩端進行計算得到距離。
4仿真分析
4.1仿真模型
采用MATLAB軟件對圖3中110 kV的四端配電網搭建仿真模型并進行仿真。M-P1長度為74 km,P1-P2長度為40 km,N-P2長度為90 km,T1-P1為70 km,T2-P2為80 km。
仿真時間為0~0.1 s,采樣頻率為105 Hz。設定故障為單相接地故障,故障發(fā)生點在T2-P2上,距離T2端30 km處,故障時間為0.035 s~0.1 s,過渡電阻為20 Ω。線路結構參數為:R1=0.012 73 Ω/km,R0=0.386 4 Ω/km;L1=0.933 7 mH/km,L0=4.126 4 mH/km;C1=0.012 74 μF/km,C0=0.007 751 μF/km。
根據實際線路參數可得行波波速v=2.899 423 18×105 km/s。
4.2Hilbert-Huang變換仿真結果分析
對四端的電流行波α模電流分量進行經驗模態(tài)分解,對信號逐級篩選得到各階的IMF。由于第一階IMF的能量最大且頻率變化比較明顯,對IMF1分量進行Hilbert變換,得到瞬時時頻圖,故障行波在瞬時時頻圖中表現為高頻率的突變,故行波到達測量點的時間即為IMF1時頻圖中第一個頻率突變點的時刻。
仿真結果如圖4~圖7所示。
得到M、N、T1、T2四端的故障行波首波頭到達時間分別為3 557、3 549、3 555、3 511。根據所得的到達時刻,基于雙端行波測距原理,利用線路N-T1可得出故障距離為:
dN-T1=12[LN-T1+(tT1-tN)v]
=12×[200+(0.035 55-0.035 49)×2.899 423 18×105]
=108.70 km
同理可計算得dM-T1=69.10 km,dN-T1大于T1-P1段長度70 km,接著計算dM-T2=30.31 km,dN-T2=29.91 km,都小于T2-P2段長度80 km,因此,故障點位于線路T2-P2上,故障距離dM-T2與dN-T2之和的平均值即為線路T2-P2上故障點距離T2端的最終故障距離dT2=30.11 km,誤差為110 m。
以0代表線路M-N,1代表T1-P1,2代表T2-P2。選取位于不同區(qū)段的故障點,采用上述方法進行仿真實驗,得到的實驗結果能夠反映該方法的可靠性,如表1所示。
結果證明,該方法能夠準確定位故障發(fā)生的區(qū)段,并計算出故障發(fā)生點的位置。
5結論
本文用HilbertHuang變換對多端配電網進行故障定位,并在MATLAB中搭建了模型并仿真。將行波信號通過凱倫貝爾變換公式進行相模變換,將所得的α模電流分量用經驗模態(tài)分解(EMD)方法分解成一系列的本征模態(tài)函數(IMF),在第一個分量IMF1的瞬時時頻圖中,第一個頻率突變點的時刻對應于行波到達時刻。對其在多端配電網絡中的應用進行了實現,結果表明在多端配電網中應用HilbertHuang變換的行波測距法具有較高的定位精度且算法操作簡單,可滿足工程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 張斌,袁欽成,袁月春,等.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現狀分析[J].供用電,2005,22(5):29-30.
?。?] 陳玥云,覃劍,王欣,等.配電網故障測距綜述[J].電網技術,2006,30(18):91-93.
[3] 高艷豐,朱永李,閆紅艷.等.基于改進雙端法的輸電線路行波故障定位[J].電測與儀表,2015,52(1):41-46.
?。?] 李天云,趙妍,李楠.基于EMD的Hilbert變換應用于暫態(tài)信號分析[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05,29(4):49-52.
[5] 張小麗,曾祥君,馬洪江,等.基于HilbertHuang變換的電網故障行波定位方法[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08,32(8):64-68.
?。?] 錢佳琪,葉佳卓,曠 哲,等.基于S變換的多端輸電網故障定位方法[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4,42(23):83-88.
?。?] 王宏禹,邱天爽,陳喆.非平穩(wěn)隨機信號分析與處理[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
[8] 徐俊明,汪芳宗,尹星,等.基于HilbertHuang變換的行波法高壓輸電線路故障定位[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2,40(2):89-92.
?。?] 葛耀中.新型繼電保護和故障測距的原理與技術(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10] 鐘佑明.希爾伯特—黃變換局瞬信號分析理論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