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革新,還是要革命,對人類來講從來都是一道終極問題,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領域也不例外。谷歌和特斯拉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典型代表,就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fā)展模式。以谷歌為代表的科技企業(yè),研發(fā)“自動駕駛”起步較早。谷歌公司2009年就推出了“無人駕駛”項目,希望采用研發(fā)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方案,一步到位直接跨入“自動駕駛”技術的第五級——無人駕駛。而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汽車制造商,則是采取循序漸進式的革新策略,希望通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ADAS)逐步升級,從自動駕駛慢慢進化到第五級無人駕駛。
目前看來,這兩種模式一路走來均遭遇不小的阻力。雖然擁有相對豐富的測試數據,但是谷歌等互聯網巨頭想要自主生產汽車并非易事。谷歌于2016年12月宣布,將“無人駕駛”項目轉移至其母公司“字母表”公司旗下的新公司“Waymo”,由“自主造車”轉為向汽車制造商提供“成套解決方案”。在谷歌不得不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的同時,由于2016年接連發(fā)生涉及“自動駕駛”技術的交通事故,特斯拉也遭遇“寒冬”。直至今年1月19日調查報告出來之后,特斯拉的困境才得以緩解。
盡管困難重重,但各企業(yè)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fā)熱情并未減弱。為了避免在未來被淘汰或被邊緣化,豐田、本田、福特等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開始將“自動駕駛”技術融入新產品,并不約而同地將推出成熟“自動駕駛”技術汽車的年份設定為2020年前后。今年1月,在拉斯韋加斯舉辦的“2017消費電子展”(CES)上,豐田公司推出了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Concept-i新款概念車。本田公司則大力宣傳名為“情感引擎”的自動駕駛通勤概念車NeuV,吸引眼球的是該汽車號稱能與駕駛者實現情感交流。此外,福特公司去年底也宣布推出具備更強大計算能力、更好整合傳感器的新款“自動駕駛”汽車。
在眾多科技公司看來,“無人駕駛”毋庸置疑是汽車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涉足“自動駕駛”技術的互聯網公司、芯片廠商等相關企業(yè)正漸入佳境。例如,英偉達公司在2017年CES上推出人工智能參與駕駛的Xavier技術。表現不俗的還有以色列駕駛輔助系統(tǒng)開發(fā)公司Mobileye公司,其“自動駕駛”技術已被通用、沃爾沃、寶馬等20多家汽車廠商采用,共有1500多萬輛汽車配備了該公司提供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
在自動駕駛研發(fā)領域,當前呈現了“各方合作開發(fā)”的新特征。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互聯網企業(yè)、汽車零配件廠商、汽車共享服務商等,正在聯合人工智能、數據、芯片等科技企業(yè),共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fā)展、成熟。在今年CES上,這一特點已經得到充分展現。
展覽期間,英特爾公司稱“駕駛的未來是‘無人駕駛’”,并宣布將繼續(xù)與Mobileye、寶馬公司合作,于2017年下半年對40輛“自動駕駛”汽車進行道路測試,并計劃于2021年前推出“無人駕駛”汽車。Mobileye不再單獨開發(fā)芯片,而是把算法集成在英特爾的“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此外,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與福特汽車、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德爾福公司合作研發(fā)交通狀況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通過AT&T LTE網絡通知駕駛員正在接近的車輛及相關事件,提示有關安全氣囊、安全駕駛等應對措施。優(yōu)步、福特、沃爾沃、谷歌、利夫特公司于2016年結盟,宣布合作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百度、福特向“自動駕駛”汽車傳感器制造商Velodyne投資1.5億美元,合作開發(fā)“無人駕駛”技術。
合作有利各方,抱團取暖好過獨自受凍。于傳統(tǒng)汽車廠商而言,同互聯網公司、有科技含量的零部件生產企業(yè)以及汽車共享服務商開展合作,是避免被淘汰的最高效路徑。對科技企業(yè)來說,自主造車并非最明智選擇,未來汽車并非簡單的“互聯網+輪子”。站在零部件供應商角度,只有依托于汽車制造和科技企業(yè),才能推動汽車互聯、加速“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的普及,從而創(chuàng)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