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許多例子都可以證明3D打印技術在醫(yī)療領域的有效應用。從定制輔助設備到病人術前3D打印模型的準備,都足以證明3D打印對醫(yī)學進步起到的幫助。近日,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fā)出可以存活6周的3D打印血管組織。而現在,同樣廣負盛名的美國西北大學也采用3D打印技術進行自己的3D打印定制血管工作。
Guillermo Ameer和Cheng Sun是美國西北大學工程學院的兩名教授,他們曾開發(fā)了一個特定的3D打印定制血管支架,非常靈活,還可生物降解。他們采用的方法是一種基于投影微立體光刻的3D打印技術,采用特別研制的聚合物進行3D打印支架的制作。據悉,這種3D打印血管支架具有優(yōu)良的網格尺寸,有的直徑甚至可以小于3毫米。同時,3D打印技術還能實現在短時間內同時打印100多個支架,相比傳統(tǒng)制造方法來說,大大減少了時間和成本。
如今西北大學新研發(fā)出的3D打印支架采用了金屬絲網制成。該研究小組利用一種基于檸檬酸聚合物的材料進行開發(fā),使得新的支架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具有天然的抗氧化性質結構,并且也可以實現生物降解。同時,這種3D打印血管支架可以進行預裝,在需要進行植入的部位釋放藥物,以提高其在血管壁中的愈合過程。獨特的聚合物材料也可讓支架在血管中進行初始擴張時發(fā)揮特定的機械功能,達到緩慢溶解的效果。
事實上,植入特定支架是病人手術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為不合適的支架將會在動脈周圍晃動,最終影響病人恢復。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醫(yī)生就不得不為病人再次打開被阻塞的支架,這將是昂貴并且高風險的過程。不過,此前推出聚合物3D打印支架存在一個缺點,就是相比絲網材料來說,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部署。為了彌補這一缺點,Guillermo Ameer和Cheng Sun采用厚度增加的金屬絲網制成支架。
西北大學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心臟協(xié)會支持的。近日,該研究小組已將具體的研究成果做成論文發(fā)表在了學術期刊上。該研究項目除了Guillermo Ameer和Cheng Sun之外,還有Robert van Lith、Evan Baker博士后研究員等,共同列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接下來,該團隊還將繼續(xù)研究3D打印支架分解和吸收的時間長度,并致力于開發(fā)更多創(chuàng)新性的3D打印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