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嵌入式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全球首次 我國科學家證實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顱畸形

全球首次 我國科學家證實寨卡病毒感染導致小顱畸形

2016-05-13

  《Cell Stem Cell》網絡版發(fā)表了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zhí)恒團隊與軍事科學院秦成峰團隊合作的工作:寨卡病毒在小鼠體內感染神經前體細胞并導致小顱畸形

  2016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首次聲稱很可能是寨卡病毒(ZIKV)感染導致小頭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全世界眾多研究機構都在加倍努力,以確認嬰兒小頭畸形和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關聯性。

  在這場競賽中,我國科學家拔得頭籌,在全世界范圍內,首次證實了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致小頭畸形! 

(2T_W~JSIY7S3[`DZ@8(NAU.png

  美洲疫情爆發(fā) “寨卡”來勢洶洶

  你還沒聽說過“寨卡”嗎?要知道,國際衛(wèi)生組織(WHO)已經將寨卡病毒感染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2015年中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發(fā),并在全球范圍內播散蔓延,我國已發(fā)現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因此,也面臨輸入并引起流行的風險。

  與之前比較溫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美洲疫情爆發(fā)特別值得人們警惕,當寨卡病毒在巴西爆發(fā)的同時,突然出現了大規(guī)?;加行☆^畸形的嬰兒出生。從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巴西有6000多名嬰兒被診斷患有小頭畸形,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這些嬰兒的母親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

  鑒于該病毒在全球流行的嚴重性, 以及奧運會即將在巴西舉行,國際衛(wèi)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為“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確認!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致小頭畸形

  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嬰兒在子宮或者嬰兒期大腦發(fā)育異常,從而導致頭部明顯變小。患有小頭畸形癥的嬰兒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大腦發(fā)育明顯異常,智力發(fā)育顯著遲緩,有的患兒會出現癲癇、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及行為異常。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單股正鏈RNA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與登革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及西尼羅病毒同屬。

  據相關報道,目前,寨卡病毒(ZIKV)已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傳播,并且疫情不斷發(fā)展,有蔓延全球之勢。

  秦成峰團隊在國內首先成功地從感染病人體內分離出一株寨卡病毒亞洲株系。許執(zhí)恒團隊利用小白鼠建立感染模型,將病毒注射入胎鼠的側腦室后,檢測到病毒在小鼠腦內可以大量復制增殖,病毒感染神經干細胞后會阻礙其正常增殖,分化,并引起神經凋亡。

  在胎兒的大腦發(fā)育過程中,神經干細胞正常的增殖、分化、遷移,對大腦的構建至關重要。經過五天的感染,感染病毒的小鼠的表現出腦腔擴大,皮層變薄,整個鼠腦變小。

  許執(zhí)恒團隊不但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體內感染模型,而且通過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他們發(fā)現大量與免疫、小頭畸形、寨卡病毒的潛在受體及細胞凋亡相關的基因出現明顯異常。這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導致小顱畸形”的機制奠定了基礎。同時,寨卡病毒感染體內模型的建立,將會推動寨卡病毒治療藥物篩選的進程。

  危險!孕婦與備孕者請遠離

  研究者提示,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不過也有輸血、性接觸導致病毒感染的報道。

  ZIKV的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癥狀。

  典型的癥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jié)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jié))、結膜炎,其他癥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癥狀與登革熱相似。

  另外少見的癥狀包括腹痛、惡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

  癥狀通常較溫和,持續(xù)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并不常見。

  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好避免前往寨卡病毒仍在傳播的國家和地區(qū)。另外,越來越多報道發(fā)現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進行傳播,因此準備懷孕的家庭,夫妻雙方都盡量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仍在傳播的國家和地區(qū)。

  也許有人說,“我不出國,不就安全了嗎?”也不盡然,根據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報告,截止2016年3月10日,內地發(fā)現12例病毒攜帶者,均為境外旅行感染,而病毒學家則表示,海南和臺灣有快速傳播寨卡病毒本地流行病例的較大風險,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地方都有埃及伊蚊出沒。

  現在,我國科學家的研究不僅提供了第一種研究寨卡病毒導致小頭畸形的動物模型,還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相關治療打下了良好基礎,將有力推動寨卡病毒的防控。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chuàng)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