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羅永浩終于發(fā)布了錘子T2手機,與錘子T2新機相比,業(yè)界更愿意談論新機面世前錘子手機供應鏈上的那場風波。2015年12月25日,錘子手機代工廠深圳中天信電子有限公司宣布倒閉,錘子新機T2正是由這家代工廠商負責生產。而這只是近一年多倒閉的手機代工廠中最新的一家而已。據(jù)業(yè)內人士表示,如今每臺利潤2分錢的單也有不少代工廠搶著做,甚至“零利潤”也要搶單,因為不繼續(xù)生產就得遣人關門。手機代工廠的寒冬真的來了嗎?
1現(xiàn)狀
代工廠接連倒閉上游供應鏈斷裂
2015年圣誕節(jié)當天,錘子手機代工廠深圳中天信電子公司(簡稱“中天信”)宣布倒閉,盡管有網友爆料錘子已經把之前該代工廠商生產出的T2手機拿到了手,但相信無論是再尋新的代工廠商或是尋求其他解決方法,均將影響錘子T2的產能。
公開資料顯示,中天信成立于2009年,公司現(xiàn)有職員工人數(shù)2600人,占地面積達30000平方米,固定資產達2億元,公司股東超強健電子有限公司和中瀚科技有限公司皆為香港注冊企業(yè)。中天信電子以代工(OEM)為主業(y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以前,是深圳最早一批從事電子制造業(yè)務的公司之一,客戶包含三星、華為、中興、酷派等國內外知名手機品牌,產品出口到歐、美、南美、中東、新加坡及我國的港、澳、臺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年產量達500萬部。主要產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話機、對講機與機頂盒等。
同為大牌手機代工商,曾擁有輝煌的生產數(shù)額,中天信與之前倒閉的福昌工廠有所類似,福昌曾是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根據(jù)公開說法,福昌被華為、中興快速拋棄的原因是福昌本身技術能力的落后,以及業(yè)務模式過于單一。據(jù)了解,2014年開始,市場上的手機殼幾乎全部換成了金屬材質,像福昌一樣主要生產手機塑膠外殼的代工廠自然活不下去。
手機品牌壓低產品利潤的同時,企業(yè)發(fā)展是需要利潤的,供應商也是需要利潤的。不斷傳出國內幾家知名手機廠商背后上游供應商倒閉或老板跑路的消息,上游供應鏈斷裂,對處于高壓狀態(tài)下的手機廠商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2探因
勞動成本投入巨大生產效率卻不高
事實上,華為、中興、小米等國產手機品牌崛起曾給國內代工商帶來不少紅利。
全球最大的獨立代工廠非富士康莫屬,除此之外還有比亞迪(002594,股吧)、和碩、英華達以及分布在東莞、深圳等地的大批中小型代工廠。由于供應鏈和生產成本的限制,蘋果、三星、諾基亞等以OEM的形式委托代工廠生產,就連生產能力強大的HTC、華為等也開始將部分產品外包生產。代工廠的高度發(fā)達帶動了國產手機行業(yè)的發(fā)展,小米、樂視等互聯(lián)網手機品牌的崛起以及對成本的嚴格控制,代工廠們立下了汗馬功勞。
另外,一波又一波價格戰(zhàn)的掀起,也迫使諸多國產手機品牌擁抱代工浪潮。前兩三年,許多一線代工廠通過擴大產能來滿足增長的訂單需求。2015年10月倒閉的深圳領信光電以生產手機用觸摸屏起家,曾是國信通、九洲、酷派等知名企業(yè)的供應商,在2011年到2013年智能手機最風光的日子里,領信光電曾進行過兩次擴張,到2015年倒閉前,其規(guī)模翻了70倍。
廉價勞動力是國外品牌在中國設廠的原因,國內品牌更是長期享受本土優(yōu)勢。但從2014年開始,這種優(yōu)勢大幅減弱,國內人力成本大幅上升。東莞工廠工人薪資在成倍增長,工廠面臨大量勞動成本投入。而這方面的成本并不能通過精減人員來減少,新一代的工人受教育程度更高,但生產效率反而不及老一代工人。
手機中國聯(lián)盟秘書長王艷輝指出:“目前,在國內無論是手機品牌還是手機供應商,都是處于多和亂的狀況,由于門檻不高,甚至很多不是手機行業(yè)的人也紛紛進入,像福昌電子的老板就是此類,覺得這個行業(yè)有利可圖,所以從外行進入?!笔袌龅呐菽扬@而易見。一旦市場驟冷,泡沫破裂,這些廠商都只能面對注定的結局。
3對策
利潤為王手機代工廠亟待轉型升級
福昌電子倒閉后,華為方面回復稱,公司已緊急切換其它供應商,會盡快消除對產品交付的影響;曾經是蘋果主要供應商的勝華科技,其倒閉并沒有影響蘋果產品的升級換代;三星手機供應商的巨額虧損,也沒有影響三星新品的推出。
這樣令人心酸的對比背后,是一個無奈的事實:智能手機所在的電子代工產業(yè)歷經幾十年發(fā)展,但大多處于產業(yè)鏈的低端,利潤微薄,還要完全依賴單一的客戶??蛻粼诓粩嗤瞥鲂聶C型、硬件產品在快速更新迭代,而供應商為了應付價格戰(zhàn),根本無法根據(jù)產業(yè)趨勢來調節(jié)自身生產鏈條,自然也就無法追隨如此快速的產品升級。
事實上,一家企業(yè)想要生存,最重要的是掌握最新核心技術和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商業(yè)模式。然而,大部分中小代工廠仍停留在原始的制造階段,如富士康一樣轉型成功的代工廠幾乎鳳毛麟角。前者將面臨倒閉或收購的結局,后者則憑借資金和技術等硬實力越發(fā)強盛,行業(yè)的集中化程度將越來越高。
在此背景下,手機代工行業(yè)將迎來艱難轉型。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成為廠商需要突破的關鍵。未來OEM廠商或從以下方面努力:首先,生產線上開啟“機器換人”戰(zhàn)略,發(fā)展機器人,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用人成本,且機器人更能適應惡劣環(huán)境的工作。其次,制造業(yè)向東南亞等低成本勞動力國家遷移,事實上,富士康等制造工廠已經開始有所行動。最后,提高生產技術,代工領域從手機等產品向高端產品轉型,如醫(yī)療器械產品等。與消費電子代工相比,醫(yī)療器械產品代工利潤更加可觀。醫(yī)療器械產品代工利潤普遍在23%-25%,而消費電子產品的代工利潤僅為4%-7%。
盤點
近兩年倒下的手機代工廠
2014年12月5日,臺灣勝華科技在東莞東城和松山湖的兩家子公司——萬士達、聯(lián)勝科技停產,12月9日,勝華科技旗下蘇州子公司聯(lián)建科技也陷入停產,3家子公司相繼解散近萬名員工。
2014年12月下旬,位于東莞望牛墩的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跑路,據(jù)稱欠債1.35億元。
2015年1月3日,東莞市兆信通訊實業(yè)有限公司因資金鏈斷裂加上高利貸重壓陷入困境,目前已經關門歇業(yè)。
2015年10月8日,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倒閉。
2015年12月18日,華為、三星、中興等手機品牌的代工廠中天信電子老板失聯(lián),工廠4000名員工突然被失業(yè),且遭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