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wǎng)絡 > 設計應用 > 一種基于HMIPv6網(wǎng)絡的域間切換改進方案
一種基于HMIPv6網(wǎng)絡的域間切換改進方案
2015年微型機與應用第3期
楊 禮
(喀什師范學院 信息工程技術系,新疆 喀什 844006)
摘要: 針對層次型移動IPv6網(wǎng)絡的域間切換中的切換延遲和丟包問題,提出一種使用轉交地址池改進原來DAD的檢測方法來減少切換延遲,采用雙路徑通信方式降低丟包率的域間切換的改進方案。理論分析改進前后的切換延遲,使用NS-2工具對改進協(xié)議進行仿真。實驗結果表明,改進方案在切換時延和丟包率方面表現(xiàn)出較好的優(yōu)越性。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針對層次型移動IPv6網(wǎng)絡的域間切換中的切換延遲和丟包問題,提出一種使用轉交地址池改進原來DAD的檢測方法來減少切換延遲,采用雙路徑通信方式降低丟包率的域間切換的改進方案。理論分析改進前后的切換延遲,使用NS-2工具對改進協(xié)議進行仿真。實驗結果表明,改進方案在切換時延和丟包率方面表現(xiàn)出較好的優(yōu)越性。

  關鍵詞: 層次型移動IPv6;域間切換;切換時延;丟包率

0 引言

  隨著無線網(wǎng)絡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移動設備的移動性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層次型移動IPv6(Hierarchical Mobile IPv6,HMIPv6)[1]是一種針對移動IPv6協(xié)議的改進方案,使用樹形分層結構模型,引人了移動錨點(Mobility Anchor Point,MAP),實現(xiàn)本地化管理。MAP將網(wǎng)絡劃分為若干個域,扮演移動節(jié)點(Mobile Node,MN)在外地網(wǎng)絡的本地代理的角色。在HMIPv6網(wǎng)絡中,移動性包括微移動和宏移動,針對MAP的功能和作用,將移動的切換分為域內(nèi)切換和域間切換,后者屬于一種宏移動的切換[2-3]。

  目前HMIPv6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切換技術、組播技術和IPSec等問題。由于跨區(qū)移動無處不在,切換技術成為研究的首要問題,其目標是實現(xiàn)一種無縫切換,滿足人們對實時性的需求。改進思路體現(xiàn)在如何縮短切換延遲以及降低丟包率?,F(xiàn)有的HMIPv6協(xié)議的優(yōu)化方法很多,一種思路是優(yōu)化結構功能實體,主要表現(xiàn)為MAP的優(yōu)化及管理、接入路由器的布置及選擇等;另一種思路是優(yōu)化注冊機制,主要表現(xiàn)是轉交地址的配置、預切換機制等。

  在HMIPv6協(xié)議中發(fā)生域內(nèi)切換時,移動節(jié)點的區(qū)域轉交地址(Regional Care-of Address,RCoA)沒有改變,但是鏈路轉交地址(on-Link Care-of Address,LCoA)發(fā)生了改變[1];MN只需要向所屬的MAP注冊LCoA,不需要向家鄉(xiāng)代理(Home Agent,HA)和通信對端節(jié)點(Correspondent Node,CN)注冊,因而減少了網(wǎng)絡切換信令的開銷,降低了網(wǎng)絡擁塞。在標準HMIPv6中,對MAP域間切換執(zhí)行標準的宏切換,這使得HMIPv6域間切換的性能沒有得到優(yōu)化。因此,對HMIPv6域間切換的研究就變得尤為重要。

1 HMIPv6域間切換分析

  在移動過程中,MN通過接收到的路由通告消息(Router Advertisement,RA)中攜帶的MAP選項信息判斷是否發(fā)生了MAP域的改變。如果MAP選項信息和當前的MAP域的網(wǎng)絡前綴相同,則為域內(nèi)移動;否則發(fā)生域間移動。MN在新的接入路由器(Access Router,AR)上獲取新的轉交地址(包括RCoA和LCoA),并向新的MAP發(fā)送本地綁定更新消息(Local Banding Update,LBU)綁定RCoA和LCoA,然后向HA和CN注冊。其中,MN通過發(fā)送鄰居發(fā)現(xiàn)消息完成對LCoA的重復地址檢測(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DAD)[1,4];MAP收到LBU消息后,需要對RCoA進行DAD操作,DAD檢測成功后向MN發(fā)送綁定確認(Local Banding Acknowledgement,LBA)。切換過程中的DAD時間占據(jù)了太大的切換延遲,只有完成切換后新的MAP才能為MN提供網(wǎng)絡服務。在切換的過程中,MN無法接收數(shù)據(jù),不能很好地滿足實時性交互應用行為。

2 改進的切換方案

  通過分析HMIPv6中的MAP域間切換,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HMIPv6域間切換改進方法——FPSNM(First Prior MAP Second New MAP)。

  2.1 FPSNM切換過程

  在移動過程中,MN收到AR2周期性發(fā)送的RA消息(該消息中包含MAP2選項信息和AR2的網(wǎng)絡前綴信息);通過RA消息中攜帶的MAP選項和MN保存的MAP選項信息的不一致性判斷自己進入MAP2域。

  在MAP2域內(nèi),MN配置新區(qū)域轉交地址(new RCoA,nRCoA)和新鏈路轉交地址(new LCoA,nLCoA)。MN向MAP1發(fā)送快速綁定更新消息(Fast Binding Update,F(xiàn)BU),其中FBU消息中包含MAP2的IP地址、pRCoA、nRCoA和nLCoA,告知MAP1其新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同時向MAP2發(fā)送LBU消息進行本地注冊。

  當MAP1收到MN發(fā)送的FBU消息(該消息中包含MN的pRCoA、nRCoA和nLCoA)時,MAP1立即向MAP2發(fā)送切換發(fā)起消息(Handover Initiate,HI),建立nRCoA和nLCoA的綁定關系,并向MN發(fā)送LBA消息;等待MAP2返回的Hack消息指示建立兩者之間的隧道。隧道建立完畢,MAP1將緩存的數(shù)據(jù)分組轉發(fā)至MAP2,MN向CN發(fā)送BU消息,等待CN返回一個BA消息。

  完成本地綁定,MN向HA和CN進行注冊。HA建立本地家鄉(xiāng)地址與MAP2的RCoA的綁定關系,在HA的緩存列表中建立nRCoA與HoA的列表項,以便HA可以向MAP2發(fā)送數(shù)據(jù)。CN建立MN當前地址與MAP2的RCoA的綁定關系,在CN緩存列表項中建立MN與nRCoA的列表項,至此切換過程完成。FPSNM切換流程如圖1所示。

001.jpg

  2.2 FPSNM技術描述

  本文采用兩個相鄰MAP注冊的機制,先向MAP1告知MN的新CoA。對MN在MAP1和MAP2之間的乒乓切換,不僅使切換性能得到了提高,實現(xiàn)了兩個相鄰MAP之間的平滑切換,而且減少了外部信令交互量。當MN由MAP2域返回到MAP1域時,MN獲得新的LCoA,只需要向MAP1注冊,切換過程對HA和CN透明,該切換方案較好地解決了MN在兩個MAP域之間乒乓切換的延遲和丟包問題。

  針對MN在新的MAP域中需要進行DAD操作的問題,本文對MAP和AR的功能進行相應的擴展。在MAP和AR上設置轉交地址池[5],即區(qū)域轉交地址池和鏈路轉交地址池,分別由MAP和AR負責維護。在轉交地址池上設置兩張表,分別用于存儲已使用和預先配置且未被使用的RCoA和LCoA;在AR廣播的RA消息中攜帶可使用的轉交地址。MN在接收的RA消息中直接獲得可以使用的轉交地址,無需DAD操作。當MN向新的MAP發(fā)送LBU消息時,完成本地注冊,在MAP和AR的地址池緩存列表中增加新的地址項。若MN離開AR進入到一個新的AR,則注銷當前MN已使用的LCoA,以備其他MN使用。當MN離開MAP時,注銷MN在MAP地址緩存列表中的RCoA。

3 改進方案分析

  3.1 雙向隧道

  MN從MAP1進入MAP2,獲取了新的RCoA和LCoA。MN向MAP1發(fā)送FBU消息告知MAP1自己所在的新位置。于是,MAP1向MAP2發(fā)起切換請求,建立隧道,該階段充分利用MN在MAP2域進行注冊的時間,將與MN通信的通信對端節(jié)點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分組進行緩存,從而降低丟包率。

  對于雙向隧道,需要設置一個合理的生存時間閾值。當MN由MAP2返回MAP1時,MN只需要向MAP1注冊,由MAP2緩存數(shù)據(jù)分組,經(jīng)由隧道轉發(fā)數(shù)據(jù)分組至MAP1。由于MAP1和MAP2之間已建立雙向隧道,減少了再次建立隧道而產(chǎn)生的信令交互量,降低網(wǎng)絡中信令擁塞。

  3.2 切換時延

  影響FPSNM切換時延的四個主要因素:

 ?。?)子網(wǎng)變化時需要進行的移動性檢測時間Tmov;

  (2)MN獲取轉交地址的時間TCoA;

 ?。?)切換過程中的信令交互時間Tsig;

 ?。?)MN向HA和CN注冊過程的時間Treg。

  移動檢測時間與RA消息的廣播頻率相關,RFC2461[6]建議的RA消息的發(fā)送頻率為1次/s,設RA廣播周期為TRA,則:

  Tmov=cTRA(1)

  其中c為系數(shù),根據(jù)切換算法不同而進行取值。

  由于AR與MAP之間只有一跳,假設ICMP消息的平均長度為l,無線鏈路帶寬為Bwlss,有線鏈路帶寬為Bw,無線鏈路時延為Lwlss,有線鏈路時延為Lw,則:

  2.png

  在新的鏈路進行切換時,信令交互時間包括MN與MAP1、MAP2之間進行信令交互的時間,則:

  3.png

  MN向HA和CN注冊,包括綁定更新所需時間TBU、綁定確認所需時間TBA以及消息在網(wǎng)絡中傳輸所需的時間Ttrs,則:

  4.png

  FPSNM總時延T:

  5.png

  對于標準的HMIPv6域間切換,對CoA進行DAD操作的時間TD=TR+TL,其中RCoA的重復地址檢測時間為TR,LCoA的重復地址檢測時間為TL。

  標準的HMIPv6域間切換總時延[7]T0:

  6.png

  在網(wǎng)絡狀態(tài)良好的情況下,可以減少DAD操作;通常情況下,DAD操作在整個切換延遲中占據(jù)的比重較大。比較T和T0可知,T<T0,理論上改進后的域間切換方案具有更小的切換時延。

4 仿真實驗

  4.1 拓撲結構及參數(shù)

  使用UC Berkeley開發(fā)的NS-2[8]作為仿真軟件,移植FHMIP1.3.1模塊[9]支持層次型移動IPv6網(wǎng)絡下的切換技術。對HMIPv6和FPSNM協(xié)議進行仿真,共有8個節(jié)點。實驗中使用的配置層次地址的網(wǎng)絡拓撲結構如圖2所示。

002.jpg

  基于本文對HMIPv6和FPSNM協(xié)議的分析,選取的主要性能評估參數(shù)分別是切換延遲和數(shù)據(jù)分組的丟包率。其他需要使用的相關參數(shù)如表1所示。

004.jpg

  4.2 仿真結果分析

  在相同的網(wǎng)絡拓撲結構下,分別對HMIPv6和FPSNM進行模擬,通過改變MN和nMAP(MAP2)之間的無線鏈路時延,獲得在不同鏈路時延下的切換延遲和丟包率,其中鏈路時延的設置范圍為20 ms~200 ms。HMIPv6和FPSNM協(xié)議在不同鏈路時延下的切換延遲和數(shù)據(jù)分組的丟包率分別如圖3、圖4所示。

003.jpg

  從圖3可以看出,總的切換延遲隨著MN和nMAP之間的鏈路時延的增大而變大,總體來說,改進方案FPSNM的切換延遲明顯低于標準的HMIPv6,主要是因為FPSNM使用了轉交地址池,從而減少了DAD操作的時間。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MN和nMAP之間的鏈路時延的增大,數(shù)據(jù)分組的丟包率也在增大,這主要是由于鏈路時延增大了切換延遲,影響MAP的緩存能力;FPSNM的丟包率在整體上比標準的HMIPv6較低,主要是由于FPSNM采用了隧道機制,在MN進行域間切換期間,由MAP2緩存轉發(fā)數(shù)據(jù)分組,通過隧道轉發(fā)給新的移動錨點,從而減少域間切換造成的數(shù)據(jù)分組的丟失問題。

5 結束語

  在HMIPv6網(wǎng)絡結構下,本文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域間切換方案,降低域間切換過程中的丟包問題和分組亂序。在域間切換方面,切換操作對HA和CN透明,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優(yōu)越性。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對雙路徑下的動態(tài)控制機制的分析;服務節(jié)點數(shù)量過多時,需要對MAP的負荷上限進行深入討論;此外對MN在MAP之間的頻繁切換性能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SOLIMAN H, CATELLUCCIA C, EI-MALKI K, et al. RFC4140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mobility management(HMIPv6)[S]. IETF,2005.

  [2] LEE K. A macro mobility handov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lgorithm for HMIPv6[C]. ICCSA: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6:1007-1175.

  [3] DAS S, DULLA A. IDMP: an intra-domain mobility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0,9(3):38-45.

  [4] MOORE N. RFC4429 Optimistic Duplicate Address Detection (DAD) for IPv6[S]. IETF, 2006.

  [5] Cai Kai, Yang Zhimin, Chen Rongyi, et al. A handoff algorithm based on care-of address pool for 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 Alexandria, Egypt, 2008:302-306.

  [6] NARTEN T, NORDMARK E, SIPMPSON W.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v6[EB/OL].(1998)[2014-10-01]. http://www.ietf.org/rfc/rfc2461.txt.

  [7] 鄧亞平,吳迎秋.改進DAD策略的HMIPv6切換時延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0,46(3):94-97.

  [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Network Simulator (NS-2) [EB/OL]. (2007-11).[2014-10-01]. http://www.isi.edu/nsnam/ns/.

  [9] 孫曉林.層次移動IPv6宏切換的優(yōu)化方案[D].鄭州:鄭州大學,2011:43-49.


此內(nèi)容為AET網(wǎng)站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