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長盛不衰的產業(yè),尤其是在當下風云變幻莫測的市場大環(huán)境下。目前,中國國內智慧手機市場正遭遇屬于自己的‘寒冬’。
在整個市場智慧手機保有量趨于飽和,增量天花板顯現的當下,這場‘寒冬’不僅影響到手機廠商本身,還上溯至智慧手機產業(yè)鏈上游——供應商層面。
智慧手機銷量下滑引發(fā)的‘寒冬’,短時間內就會對手機廠商和供應商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和損失;過去數年,尤其是在2011年—2014年,國內手機市場處于連續(xù)爆發(fā)式增長階段,并迅速成長為全球智慧手機銷量最多的市場。但自去年開始到現在,中國國內手機市場逐漸處于‘崩塌’狀態(tài),銷量一路下滑。
中國工信部去年11月發(fā)布的監(jiān)測報告顯示,2014年1月到10月智慧手機出貨量3.12億支,年比降幅達到10.4%。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共2.86億支,年比降幅高達25.4%。
專業(yè)研究機構Gartner同樣表示,智慧手機銷售量已創(chuàng)下2013年以來最緩慢的增長速度。尤其是中國本土智慧手機銷售量卻首次呈現下滑趨勢,在2015年第二季下降4%。
Anshul Gupta則進一步指出,“中國是智慧手機銷售量最大的國家,2015年第二季占全球智慧手機總銷量的30%,這次表現不佳也連帶影響第二季手機市場的整體表現。中國市場趨于飽和,當地手機市場基本上只能靠少數首購族的換機需求來帶動?!?/p>
可以看到,爆發(fā)式增長對于國內智慧手機市場來說已經是過往,平穩(wěn)的供需關系將成為今后市場的主旋律。而從爆發(fā)式增長到平穩(wěn)的過渡階段,銷量下降將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過往國內智慧手機市場的爆發(fā),讓國產手機品牌百家齊鳴,迅速成為智慧手機銷量的中堅力量。再加上蘋果、三星不斷加大對國內手機市場的關注度和投入力度,深刻影響著供應鏈條對國內市場的重心遷移。隨著國內手機市場的不景氣,無論是國產手機品牌,還是國際手機品牌,都受到一定的創(chuàng)傷。但受傷更嚴重的,則是供應商。
原本為了應對國內手機市場的連續(xù)爆發(fā)式增長,供應商都提前做好準備。如今銷量趨緩,甚至下滑,讓供應商先期做出的精心準備化為泡影。
花旗銀行的報告指出,臺積電預估現階段手機供應鏈的庫存,得等到今年第四季以后才能去化。聯發(fā)科原先期待今年上下半年營收與出貨能有四六比,此目標恐怕也會跟著落空,全年恐有下調目標的壓力。
甚至對看似單位獲利較弱,實在是絕對巨無霸的手機代工廠來說,也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鴻海近日公布2015年第二季營收資料,年比增幅為27%。與第一季的56%以及2014年第四季的33%增幅相比,出現明顯下滑。
分析人士指出,鴻海收入增幅出現明顯下滑,與中國手機市場飽和導致iPhone6出貨量減少有直接關系。
而三星供應商的勁勝精密今年上半年也遭遇滑鐵盧,預計虧損1.68億—1.7億元,凈利潤年比下降800%多。董事會分析,受第二季傳統(tǒng)淡季的影響,手機出貨量增速整體放緩,‘公司主要客戶三星塑膠精密結構件營業(yè)收入大幅下降’,三星客戶Note系列、A系列金屬精密結構件在上半年銷量不達預期,影響公司金屬(CN C)精密結構件的銷量和當期的營業(yè)收入。
此外,觸摸面板供應商日進顯示和天線及攝像頭模組供應商Partron,去年的營業(yè)利潤分別下滑62%和51%。相比手機廠商可隨時調整自身出貨量,靈活制定生產數量,供應商卻沒那么幸運。雖然身處產業(yè)鏈的上游,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手機廠商的‘附屬品’,被后者完全扼住咽喉。在庫存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只能自認倒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