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嵌入式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人工智能機器人:夢想與現(xiàn)實還有多遠?

人工智能機器人:夢想與現(xiàn)實還有多遠?

2015-05-25

      一直以來,人工智能機器人代替人進行工作都是人類的夢想。前一段時間,兩則關于“機器工人”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則,有報道稱,在家電行業(yè),機器人成本已經(jīng)開始打敗人工。該報道以美的為例,到2014年底,美的有800個六軸機器人,2015年預計新增600個。美的家用空調順德電子分廠,十年前2800人,產(chǎn)量只是目前的一半;去年該廠1500人,今年900人,未來三年人數(shù)還要減半。第二則,富士康高管戴佳鵬表示,“富士康已經(jīng)實現(xiàn)更多零部件生產(chǎn)過程自動化,并建立起無人工廠。但是這些機器人要想取代靈巧的人手還存在很多挑戰(zhàn),比如它們無法將微小柔韌的部件安裝到消費電子產(chǎn)品的緊密結構中?!?/p>

QQ截圖20150524175550.png

  很顯然,這是兩則有些矛盾的報道。公平的講,二者可能都沒有說謊,但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表達效果呢?在筆者看來,原因可能是因為各自的表達基點不同。第一則報道,可能是基于工人總數(shù)的減少,減少的部分是進行低效、重復率高、可替代性較高勞動的那部分工人。而第二則報道中富士康面對的困難,則是目前水平的機器人還無法替代的一部分工人——技巧性強、熟練的、高技術含量的熟練工人。前者忽略的,恰恰是后者著重考慮的。

QQ截圖20150524175601.png

  那么,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在目前的技術水平、購買水平和人力成本狀況下,機器工人能代替熟練工人嗎?筆者認為,暫時還很困難!

  目前工廠內替代工人的機器工人,確切的說是還不能稱之為人工智能型機器人,因為他們更多的是重復某一項或幾項動作的“類人器官機器”,比如機械手臂等。而真正的人工智能,是應該在具備模仿人類動作的基礎上或多或少具備人類理解、思考、應變能力的智能設備。用一本關于人工智能的著作——《人工智能,一種現(xiàn)代的方法》中的話講,“人工智能是類人行為,類人思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動?!蔽覀兡壳耙饬x上的機器人,僅僅是“類人行為”而已。這種 “類人行為”,模仿的還是較為簡單的動作,目的和作用是替代工人進行很繁重的勞動、很危險的勞動、某些重復率極高的勞動。這樣看來,目前的機器人屬于人工智能的最初級階段,與“類人思考、理性的思考、理性的行動”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而熟練的技術工人,可以進行技巧性更強的工作,可以應對各種突發(fā)情況,可以對工作流程中的新問題進行思考。而這些,并不是目前意義下機器人所能夠替代的。目前的機器人,除了“無法將微小柔韌的部件安裝到消費電子產(chǎn)品的緊密結構中”以外,它們還無法應對生產(chǎn)中的突發(fā)事件。比如,當生產(chǎn)線出現(xiàn) “控制室”不易察覺的故障時,機械手臂可能還在重復程序設定的動作,可能會釀成大的損失。再比如,熟練的技術工人會在生產(chǎn)中思考,會對技術與生產(chǎn)提出新的建議,有時會發(fā)揮工程師的作用。這些勞動之外的意義,都不是目前的機器人所能替代的。

  如果機器工人想代替熟練工人,那就要求機器人制造工廠能夠制造出更加精密、更加智能的機器人。當然,制造出具有類人智能的機器人,在目前來看還要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制造出更加精密、更加智能的機器人,則需要更高的成本,售價也相應更高,那時候,這種機器人的成本與人力成本相比,還有優(yōu)勢嗎?所以目前的機器人工廠想要發(fā)揮“工業(yè)4.0”排頭兵的作用,要走的路還很漫長。機器工人能代替熟練工人嗎?目前看暫時還很困難!即便概念火爆、股票火爆,也還差得遠。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