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可編程邏輯 > 設計應用 > 基于SOPC的MPEG-4視頻播放器
基于SOPC的MPEG-4視頻播放器
摘要: 本系統(tǒng)在Nios II和FPGA構成的SOPC平臺上,使用NiosII的用戶自定義指令以硬件邏輯方式實現(xiàn)MPEG4解碼中的IQ、IDCT、 MC等計算復雜、高度耗時的功能模塊,極大地提高解碼速度。從而在以GPL協(xié)議發(fā)布的XviD Codec基礎上,實現(xiàn)Simple Profile視覺框架下,L1級、QCIF(177×144分辨率)、25 fps的MPEG-4實時解碼,并通過DMA方式在LCD上加以顯示。
Abstract:
Key words :

引言

  多媒體技術實用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解決視頻、音頻數字化以后數據量大,與數字存儲媒體、通信網容量小的矛盾,其解決途徑就是壓縮。

  為了支持低比特率視頻傳輸業(yè)務,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推出了MPEG-4標準。于1999年正式成為國際標準的MPEG4是一個適合于低傳輸率的視頻、音頻解決方案,更注重于多媒體系統(tǒng)的交互性和靈活性。MPEG-4視頻壓縮標準提供了一種高度靈活、基于“內容”的編碼方法,解碼端可以“按需解碼”,還可以添加對象和信息。這種靈活性使得MPEG-4具有高效的編碼效率、基于內容的可擴展性以及在易受干擾環(huán)境下的魯棒性。

  MPEG-4的這些特性使得它十分適合于存儲容量有限的手持終端設備。但是MPEG-4視頻解碼中涉及的反量化(Inverse Quantization, IQ)、反離散余弦變換(Inverse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IDCT),運動補償(Motion Composition, MC)等技術均是典型的計算密集型變換,對于本身處理能力有限,功耗受限的手持終端設備而言,視頻解碼的實時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本系統(tǒng)在Nios II和FPGA構成的SOPC平臺上,使用NiosII的用戶自定義指令以硬件邏輯方式實現(xiàn)MPEG4解碼中的IQ、IDCT、 MC等計算復雜、高度耗時的功能模塊,極大地提高解碼速度。從而在以GPL協(xié)議發(fā)布的XviD Codec基礎上,實現(xiàn)Simple Profile視覺框架下,L1級、QCIF(177×144分辨率)、25 fps的MPEG-4實時解碼,并通過DMA方式在LCD上加以顯示。

1 系統(tǒng)功能描述

  本系統(tǒng)從功能上可以分為視頻文件存取、視頻解碼器、YUV-RGB變換器和LCD控制模塊4個部分。

1.1 視頻文件存取

  要進行視頻文件的播放,首先需要對視頻文件進行方便地存儲和讀取。系統(tǒng)播放的MP4文件由XviD Codec在PC上對4∶2∶0的YUV文件壓縮得到。該MP4文件采用177×144分辨率的QCIF格式,25幀/s。在下載模式,可以通過 JTAG接口將MP4文件寫入Flash存儲器中。在播放模式下,Nios II處理器將MP4文件從Flash存儲器中讀出,送入文件緩沖池中等待解碼器對其進行讀取并解碼。

1.2 視頻解碼器

  視頻解碼器是系統(tǒng)的核心。如圖1所示,視頻解碼器由熵解碼器、反量化、反離散余弦變換、運動補償模塊和視頻幀緩存5個模塊組成。


圖1 視頻解碼器結構框圖

  解碼時,首先對輸入碼流進行熵解碼,然后根據幀的頭信息判斷幀的類型。對于每個宏塊,熵解碼后首先經過IQ,再經過IDCT變換得到空間域的值。對于參考幀(R-Frame),由于不需要進行運動補償,變換后的結果直接輸出,同時還要將它存儲在視頻幀緩存中,留給后面的預測幀(P-Frame)做運動補償。對于預測幀,先通過熵解碼得到運動向量,根據運動向量搜索到相應的參考幀后,再將IDCT變換后的預測差值與之相加,合成最后的預測幀圖像。解碼后的預測幀同樣是一路輸出,一路存放于視頻幀緩存當中。

  視頻解碼如果采用純軟件方式實現(xiàn),運算量太大,難以滿足實時性要求。利用NiosII的自定義指令,將IQ、IDCT和MC這3個主要的計算密集型解碼單元用硬件邏輯方式實現(xiàn),以硬件邏輯的復雜性換取解碼的實時性。

1.3 YUV-RGB變換器

  解碼器解碼得到的YUV格式圖像不適合直接用于LCD顯示。要在LCD上顯示解碼得到的圖象必須將YUV格式的圖像轉換為RGB格式,兩者的轉換關系如下:

  R=1.164(Y-16)+1.569(V-128)
  G=1.164(Y-16)+0.813(V-128)+0.391(U-128)
  B=1.164(Y-16)+2.018(U-128)

  YUV到RGB格式的轉換是一個很占用CPU資源的過程。本系統(tǒng)以查表的方式,采用硬件邏輯實現(xiàn)該轉換。

1.4 LCD控制模塊

  標準VGA LCD顯示模塊(640×480,@60 Hz)是一種逐行掃描設備。這種掃描是順序的,下一個掃描點能夠預知,從而可以將需要送出的像素信息排成一行,看作一個數據流(Streaming)。借助于NiosII的Avalon流模式外設的設計方法,可以實現(xiàn)一個Avalon流模式的LCD控制器。利用DMA控制器在流模式的LCD控制器和系統(tǒng)SDRAM之間建立一條DMA傳送通道,由硬件完成像素信息的讀取和送出。NiosII只需要操作SDRAM中的相應區(qū)域就可完成顯示圖像的更新。

2 系統(tǒng)設計結構

2.1 系統(tǒng)硬件結構

  系統(tǒng)硬件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tǒng)硬件結構圖

  為了達到25 fps的實時解碼速度, IDCT、IQ、MC和YUV-GB轉換這4部分計算密集型的功能單元全部以用戶自定義指令的方式實現(xiàn)。

2.1.1 反量化

  系數的二維數組QF[v][u]被反量化,產生重構的DCT系數。該過程的實質是以量化步長為倍數的乘法運算。

表1 intra_dc與編碼精度對應表

  內部編碼塊DC系數的反量化過程不同于其他的AC系數。DC反量化系數由一個常數因子intra_dc與QF[0][0]相乘而得到。intra_dc與編碼精度有關,表1顯示的即為兩者對應關系。

  AC系數的反量化要用到兩個加權矩陣,分別用于內部子塊和非內部子塊。用戶也可以使用自定義的量化矩陣。

  如果用QDCT表示輸入已量化的AC系數,用DCT表示反量化后的AC系數,那么AC系數的IQ變換公式如下:

式中,quantiser_scale為0~112之間的兩組數值,分別對應不同的比特流控制狀態(tài)。但是在本系統(tǒng)采用的XviD Codec版本中,比特流控制功能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所以這里quantiser_scale的取值固定。

  反量化得到的結果通過飽和化,使其限制在[-2048,+2047]之間。

  IQ在FPGA上按照圖3的框圖進行硬件實現(xiàn)。


圖3 反量化的硬件實現(xiàn)結構

2.1.2 反離散余弦變換

  IDCT是DCT的逆過程,用于還原DCT系數矩陣。

  IDCT過程可由下面的公式描述:

上式可視為一個2個8元向量的點積:

  將8元的輸入向量[X0, X1, X2, X3, X4, X5, X6, X7]分成奇元素[X1,X3, X5,X7]和偶元素[X0,X2,X4,X6],8×8矩陣則用2個4×4矩陣來代替,奇元素和偶元素分別與這2個矩陣v和u相乘,生成2個4×4向量p和q,通過加減向量p和q,可得到輸出向量x。

  算法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公式:


  基于8×8矩陣的IDCT算法,在FPGA上按照圖4所示的結構加以硬件實現(xiàn)。


圖4 反離散余弦變換的硬件實現(xiàn)結構

2.1.3 運動補償

  運動補償是一種大量、單調的運算。為了能實現(xiàn)運動補償,采用了多級、多個運算單元并行流水運算的方式,如圖5所示。


圖5 運動補償的硬件實現(xiàn)結構

  運動補償模塊的控制很復雜。實際設計時將它分成幾個子模塊:補償控制、補償地址產生、差分數據提供以及補償運算。這幾個子模塊直接采用硬件邏輯設計,運行時無需NiosII處理器干預。其中補償控制是完成整個運動補償的控制,提供輸入控制信號、輸出控制信號、緩存控制信號、預測數據和差分數據等;補償地址產生用于生成預測數據在幀緩存中的地址及補償結果的寫地址;差分數據負責接收IDCT的結果,通過緩存在適當時機提供補償使用;補償運算則完成最終預測數據的計算。

2.1.4 YUV-RGB轉換

  根據YUV到RGB色彩空間的轉換關系,對每個乘積項都預先做出結果,存放在ROM當中。對每一個YUV分量的輸入,由硬件邏輯產生存取地址,并進行加法運算,從而得到對應的結果。其實現(xiàn)結構如圖6所示。


圖6 YUV-RGB轉換實現(xiàn)結構

2.2 系統(tǒng)軟件工作流程

  本系統(tǒng)的軟件工作流程如圖7所示。


圖7 軟件流程圖

結語

  該系統(tǒng)采用基于Altera FPGA嵌入式軟核的SOPC平臺實現(xiàn),具有較低的硬件成本,IP核的大量使用,良好的系統(tǒng)擴展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彭澄廉.挑戰(zhàn)SOC-基于Nios的SOPC設計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邵丹,韓家偉.YUV-RGB之間的轉換.長春大學學報,2004,14(4)
3 ChenC H Smith W H, S C F ralick. A Fast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the Discrete Cosine Transfrom. IEEE Trans.Circuit and System,1991,25(9):1004~1009
4 Yil Suk Yang, et al. A Serial Input/Output Circuit with 8 bit and 16 bit Selection Modes. ETRI J, 2002, 24(16):462~464
5 Park S M, et al. A SingleChip Video/Audio Codec for Low Bit Rate Application. ETRI J, 2000, 22(1):20~29
6 http://www.altera.com/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