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內部代號為“米斯拉”的電動車諜照,早已經出現在網上。在此之前有消息稱,小米電動車由比亞迪代工生產。
理論上,找汽車公司代工是全無汽車基礎的小米科技造車的最便捷路徑:一是可以解決缺欠傳統(tǒng)汽車零部件體系、整車平臺技術研發(fā)和生產線難題;二是可以規(guī)避“國家原則上不再新批新汽車生產資質”的限制。
用IT思維搞汽車,最典型的車企是目前全球最熱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特斯拉。它的很多工程師和管理人員,都做IT出身,比如前特斯拉副總裁吳碧瑄來自蘋果公司,新加盟特斯拉的副總裁金俊,上一份工作是高德的CMO。
特斯拉汽車最吸引人的,不是新能源而是它的科技感。“傳統(tǒng)汽車賣給消費者后,很多性能就固定了,但特斯拉可以通過遠程系統(tǒng)升級,達到性能也升級的效果。它的用戶感受,和目前的智能手機一樣。”吳碧瑄說。
互聯網汽車的魅力就在這里,特斯拉汽車內部設置了感應器和芯片,目前已經可以做到完整地去升級一些新的功能,包括駕控。特斯拉一個月前對已經在中國出售的特斯拉Models進行了系統(tǒng)升級,新的V6.0版系統(tǒng)升級了地圖導航、語音控制等功能。
另一條路徑是IT公司跨界做汽車,最有代表的是谷歌。2013年,谷歌的Self-Driving-Car(無人駕駛汽車)就能以時速60千米行駛在車流擁擠的美國山景城街道上,Self-Driving-Car的道路測試總里程已經超過了50萬英里。
小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雷軍想走的是谷歌路徑。小米從來沒有涉足過汽車,甚至沒有和汽車行業(yè)有過交集。它的優(yōu)勢,只有一幫IT工程師以及他們搞出來的MIUI系統(tǒng)。
MIUI系統(tǒng)由軟件工程師黎萬強帶領團隊打造,是基于Android進行優(yōu)化、定制、開發(fā)的第三方Android系統(tǒng)ROM。目的是形成定制化的Android智能手機體驗。
黎萬強相信,“表面上,用戶在使用手機硬件,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的操控體驗,本質上還是來自于軟件。”作為IT人眼中的硬件來看,汽車和手機實際上是一致的。
但“倒雷派”認為,汽車和目前智能化的手機、家電等等硬件都不一樣,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的“硬件”入場券門檻很高。“汽車由2萬多個零部件組成,整體性能要求非常嚴格,沒有研發(fā)、技術和生產基礎做不出安全的產品。”一家合資公司的汽車研發(fā)人員稱。
IT公司認為自己的優(yōu)勢在于思維,習慣渲染成用IT生態(tài)垂直整合產業(yè)鏈條來造車。但事實上,從汽車業(yè)內角度,小米可以看得見的優(yōu)勢,只有營銷,所以唱衰的聲音也很強。
目前IT企業(yè)的營銷確實走在了汽車企業(yè)前面,很多車企都借鑒。營銷高手雷軍習慣打用戶思維,要求做“爆品”,在產品、團隊管理、媒體與社會化媒體管理以此原則,運行理念高度一致。
像蘋果一樣,產品正式發(fā)布前,采用絕對保密,以獲得亮相時瞬間、高集中度、高能量信息爆發(fā)的突出傳播效果。小米一貫的行事風格可能是“米斯拉”極不成熟前,嚴格封鎖消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