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設計應用 > GTS機制在實時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研究
GTS機制在實時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研究
來源:微型機與應用2012年第18期
吳克啟,王 慧, 陳新來
(海軍蚌埠士官學校,安徽 蚌埠233012)
摘要: 在詳細分析IEEE802.15.4無線通信標準、其超幀結構、GTS機制的基礎上,利用OPNET仿真軟件,針對提高實時性的應用要求,重點分析模擬了延時上限這個參數(shù),通過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了使系統(tǒng)達到最佳實時性的GTS參數(shù)合理配置方法,為實際應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論參考。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在詳細分析IEEE802.15.4無線通信標準、其超幀結構、GTS機制的基礎上,利用OPNET仿真軟件,針對提高實時性的應用要求,重點分析模擬了延時上限這個參數(shù),通過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了使系統(tǒng)達到最佳實時性的GTS參數(shù)合理配置方法,為實際應用提供了可行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 無線傳感器網絡;IEEE802.15.4 標準;GTS機制;實時性;延遲上限

    IEEE802.15.4是針對低速無線個人區(qū)域網絡(LR-WPAN)制定的通用標準,這個標準定義了物理層和介質訪問層[1]。
    為了支持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實時性應用,IEEE802.15.4標準為之提供了一種時隙保障分配(GTS)機制,數(shù)據(jù)包得以正確和快速地傳輸。使用GTS機制需要設備間的時間同步,而IEEE802.15.4中的時間同步是通過一種叫做“超幀”的機制實現(xiàn)的,超幀結構由網絡協(xié)調器來定義。
    由圖1可以看出,超幀是由活動(Active)部分和可選的非活動(Inactive)部分組成的。超幀的活動部分(Active)被分為16個等長的時隙,信標幀在每個超幀的第一個時隙傳輸,剩下的15個時隙可進一步分為兩部分——競爭接入期(CAP)和非競爭期(CFP)。CAP期間的信道接入使用的是CSMA/CA機制[2]來競爭信道使用機會。而在CFP期間,最多可以分配7個GTS。一個GTS可以占用多個時隙,每個GTS中的時隙都指定分配給了申請到該GTS的設備。因此,數(shù)據(jù)的傳輸不使用競爭機制,節(jié)點可以在該GTS包含時隙內直接進行數(shù)據(jù)的傳輸。以網絡信標作為每個超幀的邊界。超幀長度SD與超幀序號SO的關系為:

    SD=aBaseSuperframeDuration×2SO
    信標間隙BI與信標序號BO的關系為:
    BI=aBaseSuperframeDuration×2BO
其中,aBaseSuperframeDuration=60 symbols×16=960 symbols,BO和SO的值由協(xié)調器給定,且應滿足0≤SO≤BO≤14。

1.2 GTS數(shù)據(jù)傳輸方式
    數(shù)據(jù)以GTS方式進行傳輸,MAC層將判斷是否存在一個有效的保護時隙。如果設備是PAN協(xié)調器,那么MAC層將判斷協(xié)調器是否存在數(shù)據(jù)目標設備的接收保護時隙;如果不是PAN協(xié)調器,那么該設備MAC層將判斷是否被分配了發(fā)送保護時隙。如果存在有效的保護時隙,MAC層將根據(jù)實際情況產生一個延遲,直到該設備的有效接收保護到來。并在保護時隙內,將數(shù)據(jù)發(fā)送到所指定的目標設備。這時,MAC層將以非CSMA/CA方式傳輸數(shù)據(jù),整個傳輸和應答過程(如需要確認幀)應在該保護時隙內完成。
2 OPNET仿真模型構建
    OPNET Modeler利用三層建模機制,分別在進程層、節(jié)點層和網絡層進行“由下到上”的建模。同時在仿真過程中采用了離散事件驅動的模擬機理,能夠準確地分析復雜網絡的性能和行為。
2.1 OPNET仿真場景設置
    為了研究方便,本次實驗中,采用一種基于星型結構的IEEE802.15.4網絡,由一個PAN協(xié)調器和一個關聯(lián)設備構成[5]。因為不存在媒體訪問競爭,所以這樣的網絡結構足夠反映GTS機制的性能機制,增加額外的設備也不會對仿真結果產生什么影響,GTS所需參數(shù)設置如表1所示。此外,在每個超幀結構中只分配一個GTS,并且GTS僅占據(jù)一個時隙。同時設置占空比為100%,即SO=BO[6]。

2.2 實驗數(shù)據(jù)
    情況1:根據(jù)表1所示的參數(shù)列表設置參數(shù)屬性值,傳輸數(shù)據(jù)包(Frame Size)為40 bits,緩沖容量(Buffer Capacity)為4 kbits。將數(shù)據(jù)包進入FIFO緩沖區(qū)時的速度(Arrival Data Rate)分別設置為5 kb/s、10 kb/s、20 kb/s、40 kb/s、80 kb/s和100 kb/s。得到Delay Bound[7]隨Superframe Order變化的情況,如圖6所示。
    情況2:設置參數(shù)屬性值,數(shù)據(jù)包大小為40 bits,數(shù)據(jù)進入緩沖區(qū)時的速度設置為10 kb/s。緩沖區(qū)容量(Buffer Capacity)分別設置為0.5 kbits、1 kbits、2 kbits、4 kbits、7 kbits、10 kbits,得到了Delay Bound隨SO的變化情況,如圖7所示。

 

 

2.3 結果分析
    結果表明,當無線傳感網網絡的應用具有較低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Data Rate<10 kb/s)、較小的FIFO緩沖區(qū)空間(Buffer Capacity<1 kbits),SO=0時,系統(tǒng)具有最小的延遲特性,即達到最佳實時性;當應用在較高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情況(Data Rate≥10 kb/s)、較大的緩沖區(qū)空間(Buffer Capacity≥1 kbits)時,SO=2能夠讓系統(tǒng)保持最佳實時性。
    在信標使能模式下,使用GTS機制可以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實時性要求。為了獲得最佳的實時性,分別探討了在不同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不同緩沖容量兩種情況下的網絡延時情況,實驗結果表明通過IEEE802.15.4 GTS機制下參數(shù)的合理設置,可以得到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最佳實時性能,為實時性的應用提供了可行的參考。除了通過GTS本身參數(shù)的設置獲得最佳實時性,下一步工作應考慮通過GTS機制本身的改進去提高系統(tǒng)實時性。
參考文獻
[1] IEEE 802.15.4 Standard-2003.Part 15.4: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and physical layer(PHY) specifications for low rate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LR-WPANs)[A]. IEEE SA Standards Board,2003.
[2] KOUBAA A,ALVES M,TOVAR E.A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study of slotted CSMA/CA for IEEE 802.15.4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Workshop on Factory Communication Systems(WFCS′06),2006.
[3] ZHENG J,LEE M J.A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study of IEEE 802.15.4[J].Sensor Network Operations,IEEE Press,Wiley Inter Science,2006(4):218-237.
[4] MILIC J,SHAFI S,MILIC V B.The impact of MAC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802. 15. 4 PAN[J].Elsevier Ad hoc Networks Journal,2005,3(5):509-528.
[5] KOUBAA A,ALVES M,TOVAR E.i-GAME:an implicit  GTS allocation mechanism in IEEE 802.15.4[C].Euromicro Conference on Real-Time Systems(ECRTS′06),2006.
[6] KOUBAA A,ALVES M,TOVAR E.IEEE 802.15.4:a federating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time-sensitiv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Sensor Networks and Configurations:  Fundamentals,Techniques,Platforms,and Experiments,2007.
[7] MISIC J,MISIC V B.Access delay for nodes with finite buffers in IEEE 802.15.4 beacon-enabled PAN with uplink transmissions[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5(28):1152-1166.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