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京東方8.5代LCD(液晶顯示器)生產線、TCL控股的華星光電8.5代LCD線宣布量產。就在企業(yè)高唱 “打破國外高世代面板行業(yè)的壟斷”之時,日韓企業(yè)卻早已將投資的重點轉到OLED(有機發(fā)光顯示)生產線上。
OLED面板因為其色彩鮮艷、厚度小、響應速度快等優(yōu)點,被業(yè)界普遍認為是下一代電視技術的革新者。
今年5月到6月,三星連續(xù)宣布其 5.5代與 8代AM-OLED的生產線計劃。LG也將原計劃投資于廣州的8.5代LCD生產線兩次延期,投資加碼在韓國國內的OLED生產線。而國內彩電巨頭們,對外宣布有投產OLED生產線計劃的寥寥無幾。有業(yè)內人士向本報表示,國外一般投資大尺寸LCD生產線的成本回收期是5-6年,而國內的LCD生產線基本沒有收回成本的。
遲到并虧損的量產
“10月份,華星光電只會產出幾千張玻璃基板,12月產出近2萬張,2012年年底將順利實現月產10萬片的目標。”華星光電執(zhí)行副總裁陳立宜向記者表示。
8月8日才宣布投產的華星光電,創(chuàng)造了從投產到量產才兩個月之距的歷史紀錄,而這一間隔,日韓企業(yè)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如此心急量產,另有原因。“華星光電的貸款數目大,項目不能延期。因為每天都是幾百萬的財務利息,為了降低風險,我們一定得縮短建設的周期,”陳立宜表示。華星光電8.5代線項目的注冊資本100億元,由TCL集團和深超科技雙方各出資50億元,其余145億元資金通過銀行貸款或其他融資方式解決。三星以15億人民幣,獲得華星光電15%的股權。
即使提早投產,且TCL和投資方三星也會為華星光電消化產能,但首期虧損的行業(yè)規(guī)律卻無法改變。8月8日,TCL董事長李東生向記者坦言,華星光電今年的預算虧損是2億,占股55%的TCL會有1億多的虧損,“但是這是在項目建設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華星光電何時能收回成本,TCL高層則不愿意回應。業(yè)界人士向本報表示,“國內LCD項目的商業(yè)計劃書里,一般靜態(tài)回收期都在6-8年,但實際上生產線上了之后,沒有一個項目能回收成本的,至少京東方是如此。”“一方面,是因為LCD本身利潤率就低,現在投入生產線多,必然會更加拉低利潤率;另外,固定投資大,回收時間長,還沒等回收,就得投資做更高世代的線,否則又會落后。目前全球LCD產業(yè)供大于求,2010年全球LCD生產線都是虧損的。”上述人士透露。
來自京東方的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企業(yè)再次虧損6.7億元,業(yè)內預計其全年虧損額度有可能超過2010年的20億元。李東生表示,“我相信國家既然那么大力度的支持中國自身的液晶面板產業(yè),在國家的相關的經濟政策方面,也會在預算上扶持液晶面板企業(yè)。”
轉型速度
就在政府和企業(yè)宣揚自主創(chuàng)新、但糾結于投入LCD生產線產能與盈虧的時刻,日韓企業(yè)卻正緊抓時間,邁進OLED的大門,并搶占了OLED的技術制高點。
5月31日,三星方面宣布其在韓國投資21億美元建設的5.5代OLED面板生產線已提前兩個月進入量產。6月2日,三星宣布其第8代AM-OLED面板試驗線將于明年5月投入使用。
目前OLED在小尺寸PMOLED領域已經比較成熟,目前全球大約有10多條PMOLED生產線,主要在臺灣錸寶、日本先鋒、中國大陸維信諾、臺灣智晶光電等公司手中。
而在AM-OLED目前只有韓國三星一家實現了大批量生產。技術不成熟,產能有限,必然導致價格過高。
LG Display再次延期 8.5代LCD生產線,打算投資約28.3億美元(約合180億元人民幣)用于大批量生產OLED面板。
有媒體引述臺灣工研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旦三星的8代OLED生產線投產,臺灣的液晶面板行業(yè)將面臨滅頂之災,總產值上兆元、雇用數十萬名員工的產業(yè)將灰飛煙滅,耗資千億元的精密設備頓時形同廢鐵。加上數千億元的銀行貸款變?yōu)榇糍~。”
轉型之痛
中國大陸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完全投產都需等到2012年下半年,其資產折舊還需要6-7年時間,一旦大尺寸OLED面板技術取得突破,國內面板行業(yè)的壓力可想而知。
據了解,彩虹、信利和長虹都在籌建小尺寸OLED生產線,但目前基本沒有產出。同時,彩虹、長虹、京東方、天馬等都有計劃要上大尺寸OLED生產線,但受制于技術瓶頸,進展并不順利。
TCL、創(chuàng)維等傳統(tǒng)電視巨頭都在跟進OLED技術,不過仍處于初期階段。TCL集團高級副總裁、華星光電CEO賀成明表示,目前TCL有一個小組正在跟蹤OLED最新的技術,有自己的OLED實驗線,“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將主要的精力放在OLED,我們投資245億元的8.5代線,還是目前最主要的事情。”
創(chuàng)維集團副總裁、彩電事業(yè)部總裁楊東文向本報表示,創(chuàng)維集團三年前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研發(fā)OLED技術,該生產線還處于中試階段。
楊東文向記者坦言,企業(yè)應勢而動,都想做好轉型,但現在是中國家電企業(yè)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每年的利潤率徘徊在2%到3%之間,絕大部分企業(yè)都還在貧困線上掙扎。
對于OLED在國內的發(fā)展狀況,原中國液晶協(xié)會副秘書長、維信諾公司顧問萬博泉向本報表示,涉入OLED領域,技術起決定作用,目前OLED產業(yè)還沒有現成的技術可以引進。萬博泉表示,OLED產業(yè)處于產業(yè)發(fā)展初期,仍是技術主導階段,這給我國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突破機遇。由于需要投入巨額資本,國家須集中力量支持有條件的企業(yè)進行關鍵技術的開發(fā)和產業(yè)化,使企業(yè)盡快擴大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