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研院IEK ITIS計畫指出,今年第2季臺灣平面顯示器總產值達3587.6億元,季增1.4%。其中,面板產業(yè)產為2416億元,季成長1.2%;關鍵零組件產業(yè)產約為1171.6億元,季增1.9%,展望第3季,由于歐美債信危機仍未解除,加上中國大陸五一假期銷售并未大放異彩,而十一銷售也被謹慎看待,臺灣面板業(yè)第3季產值估2583.6億元,約季增7%;面板關鍵零組件產值則為1178億元,季增估1%以內。
在第2季臺灣平面顯示器產值當中,大尺寸面板產值約1920.3億元,比重約達8成,季減0.8%、年減31%,第3季產值估升至2018億元,較上季成長5%;其次為中小面板產業(yè),第2季產值約432億元,季成長率11.8%,年增22.5%,第3季產值估499億元,季增15%;TN/STN面板第2季產值44.7億元,季增2.5%,年衰退15.8%,預估第3季產值達46.9億元,季增4.9%;而OLED產業(yè)第2季產值則為18億元,與上季相比減少2%,年減10%,預估第3季產值增2%。
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yè)分析師劉美君表示,第2季面板產業(yè)產值衰退,主要是受到淡季因素影響出貨,以及部分TV面板報價觸底而未回升,在出貨量部分,NB與Monitor面板表現(xiàn)相對健康,出貨量在淡季當中仍能呈現(xiàn)穩(wěn)定,也讓業(yè)者這類產品線的產能利用率仍能維持9成水準。
而TV面板的表現(xiàn)上,除了第2季為歐美傳統(tǒng)淡季外,中國的五一假期銷售并未出現(xiàn)熱絡的景象,TV面板在第2季的出貨呈現(xiàn)欲振乏力的景象。終端對于面板的需求也反映了報價的表現(xiàn),自第2季開始,部分NB與Monitor面板報價出現(xiàn)小幅漲價的趨勢,觸底反彈的訊號出現(xiàn),但TV面板報價直到第2季快結束時才出現(xiàn)反彈,對于營收的挹注并不明顯,也讓第2季產值無法有大幅度的揚升。
在中小尺寸面板方面,第2季為臺灣電子業(yè)的傳統(tǒng)淡季,不過中小尺寸面板產業(yè)由于首季的低迷,加上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需求增加,面板廠商投入中小尺寸面板的生產比率提升,甚至于以往生產大尺寸的廠商都逐漸轉換生產中小尺寸面板,如華映(2475-TW)與彩晶(6116-TW)也積極布局中小尺寸面板,第2季臺廠中小尺寸面板產值季成長11.8%,達到432億元。
而OLED面板因臺灣廠商目前仍偏重PMOLED,特別是單色與area color的PMOLED面板,而PMOLED為成熟產品,價格并無大幅揚升條件,至于AMOLED(主動式矩陣有機發(fā)光顯示器)產能尚未大幅開出,出貨表現(xiàn)明顯不及韓國業(yè)者,導致第2季臺灣OLED面板業(yè)產值小幅下滑。
觀察關鍵零組件部分,今年第2季臺灣彩色濾光片在面板廠調整產品組合至中小尺寸產品,受惠于新興中小尺寸應用產品的出貨盛況,且部分面板廠提高自制CF的比率,進而提升第2季彩色濾光片產業(yè)的產值為271.3億元,季增6.9%,年減18.9%,預估第3季產值將來到281.9億元,季增估近4%。
偏光板第2季產值達209.1億元,季增2.7%,年增達20.3%,主要是因為第1季為農歷春節(jié),工作天數(shù)較少,第2季回復至正常水準。在需求端部分,除了平板裝置與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幅度較高外,第2季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與液晶顯示器的銷售都不如預期,成長幅度非常小,間接影響了偏光板的銷售,預估第3季偏光板產值可達215.8億元,季增估近3%
玻璃基板產業(yè)第2季受到傳統(tǒng)淡季,以及全球大尺寸應用面板需求走跌等因素影響,產值約達384億元,季減3.5%,年減13%,而隨著面板廠第3季調降產能利用率,預估臺灣玻璃基板第3季產值將降至377.8億元,季減約1.6%。
在LED背光在Tablet與超薄NB的產品釋單臺廠背光模組廠的挹注下,背光模組產業(yè)第2季產值約307.2億元,季增4.2%,年減34.7%,不過電視等大型背光模組產品出貨卻趨緩等因素影響。預估第3季產值可能來到302.6億元,季減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