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yè)界動態(tài) > 靠低價不能占領市場 小米在歐洲五大短板亟需改變

靠低價不能占領市場 小米在歐洲五大短板亟需改變

2020-04-01
來源:藍科技

    

11111.png

    小米在2019年無疑成為了歐洲手機市場上的一匹黑馬。

    在華為遭到美國幾大科技公司圍剿、銷量大跌的同時,小米意外地收獲了歐洲的關注。

    盡管小米手機在歐洲的宣傳才剛剛起步,卻已在歐洲年輕人中間聲名鵲起。小米此時趁熱打鐵,加緊了歐洲市場的布局工作。在德國柏林人潮如織的商業(yè)街附近,陸續(xù)開始出現(xiàn)了小米的巨型廣告。

    作為兩大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人們自然時常將華為與小米放在一起比較。然而,2019年華為的艱難與小米的強勢,真的證明小米此役戰(zhàn)勝華為了嗎?

    在小米正式進軍歐洲市場之前,歐洲年輕人主要通過網絡測評、電商等方式認識了小米。與國內不同的是,小米在國內的業(yè)務已經涉及了手機、家電、家居用品等很多領域,小米在歐洲最主要的產品依然是手機和手環(huán)。

    小米在歐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高性價比。但價格優(yōu)勢不能代表全部,小米在歐洲的發(fā)展還面臨幾大難題:

    第一,品牌認可度不高。歐洲人消費之謹慎、消費者對個人信息的重視,意味著他們在選購手機、手環(huán)等涉及通信或可能監(jiān)測個人信息的產品時,不會輕易接受不熟悉的品牌。

    以手環(huán)為例,相同的性能之下,人們可能更愿意選擇Fitbit,或者直接購買Apple Watch,而品牌認可度的建立,需要宣傳、廣告、售后服務等部門的長期努力。

    如果說依靠價格優(yōu)勢可以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想要進一步站穩(wěn)腳跟, 則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建立良好的形象。華為經過幾年的經營,在歐洲已經得到了相當廣泛的認可。在德國,華為已經毫無懸念的成為了蘋果、三星之后的第三大廠商,近年來更有超越三星之勢。而小米的路才剛剛開始。

    

22222.png

    第二,與通信運營商的合作不夠。以德國為例,德國人的消費觀與中國人相比非常保守。至今,顧客選購手機仍有很大一部分人選購簽約機。簽約機在很多德國消費者心中,仍然代表著穩(wěn)定的費用和服務保障。

    德國的三大通信運營商沃達豐、O2、Telekom都和蘋果、三星、華為三大品牌展開了非常深入的合作。在德國街頭走進任意一家通信運營商的門店,都很容易找到華為的手機。小米在這方面,還沒有真正起步。

    第三、客戶服務還有欠缺。小米低廉的價格讓很多年輕人動了心,但售后服務的問題卻讓很多人又猶豫了起來。與華為相比,小米在歐洲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消費者如果想要了解或購買華為手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專營店、運營商等多種途徑,售后服務也可以由各方提供保障。而小米手機的銷售依然集中在線上,售后服務依然比較不便。

    

33333.png

    第四,產品單一。小米目前在歐洲高端機市場幾乎沒有建樹。相比之下,華為的產品線覆蓋面則要大很多。從搭載了徠卡攝像頭的高端機型,到二百歐元左右的P smart(歐洲版的華為暢享)都有受眾群體。而小米仍然只有中低端機型。這使得歐洲消費市場的一大主力——高收入中年群體幾乎沒有人選擇小米。

    第五,缺少自主創(chuàng)新。華為在遭到歐美眾多企業(yè)的圍剿后依然沒有倒下,得益于及早地意識到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大力開發(fā)操作系統(tǒng)、研發(fā)芯片,并積極構建生態(tài)鏈。雖然鴻蒙系統(tǒng)、麒麟芯片仍然年輕,但這是從零到一的質的跨越。

    以目前歐美市場對中國品牌的警惕性、中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來看,華為遭受的打擊未來有可能會再次發(fā)生在其他中國品牌身上。

    小米如果不能汲取華為的經驗,依然只是簡單地做“組裝”,那么未來有一天,在面臨歐美市場的排擠時,會更難生存下去。

    綜上所述,目前在歐洲市場上,小米與華為仍不可同日而語。華為在歐洲一路艱辛,小米則只會面臨更多的困難。華為歷經數(shù)年終于擁有了一席之地,絕不是僅僅靠價格優(yōu)勢搶來的。

    小米想要進場,則需要順應歐洲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提高研發(fā)、售后服務的力度,更要有足夠的耐心,方能在歐洲站穩(wěn)腳跟。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