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工業(yè)4.0是機器人+自動化嗎?

工業(yè)4.0是機器人+自動化嗎?

2017-09-05

  工業(yè)4.0是什么?我們都知道工業(yè)4.0是更先進的生產力,但問及工業(yè)4.0究竟有什么代表性的產品技術時,往往就懵懂不清了,很多人認為是通過使用各種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減少人的使用,最終實現“無人工廠”。

  似乎,工業(yè)4.0就是少用點人,通過機器人、通訊接口來提高自動化水平,再加上人工智能來控制。

  這一觀點,可以從很多地方政府一搞智能制造就先砸?guī)资畠|弄個機器人產業(yè)園,然后砸錢扶持許多自動化廠商去申請國家示范單位,就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這個認知境界上。

  water_201708171156110775.jpg

  現在還不能說理解工業(yè)4.0是機器人+自動化是錯誤的,但我們把可以稱作“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工業(yè)4.0僅僅只是省兩個人工資錢,終歸小家子氣了點。

  我們應該跳出機器人提高的自動化制造思維,而是從更多的方面詮釋工業(yè)4.0。

  物聯網、工業(yè)軟件、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伴隨工業(yè)4.0概念興起的名詞,代表著“數據流動自動化”。

  工業(yè)1.0,就是機械化,把人力換成機器動力,能夠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但這里面有個問題,就是機器畢竟不是人,機械機構決定了它做不了太復雜的動作,所以這個效率的提升是很有限的。

  ??這就好比你把一輛QQ換了個法拉利的發(fā)動機,動力再強車身跟不上也是白搭。

  ??工業(yè)2.0,很多人說是電氣化,其實用“流水線”來描述更準確些。

  ??所謂“流水線”,就是把一個生產過程分解若干個工序,每個工序的動作都很簡單。

  ??因為動作簡單,就可以讓機器去做,這就讓電氣化能夠實現,讓機器更大范圍的取代人成為了可能。

  ??工業(yè)3.0,規(guī)?;⒆詣踊?、信息化,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工業(yè)2.0的負面影響而生的。

  ??前面說了,工業(yè)2.0帶來分工,那么,分工之后效率就一定高嗎?

  ??其實不對,還差一個關鍵的維度,就是“協(xié)作”。

  ??在沒有分工的時代,整個生產都是靠一個人完成的,效率高低只取決于這個人的“工作效率”。

  ??而有了分工之后,就必須要協(xié)作,“協(xié)作效率”就會制約整個生產系統(tǒng)的效率。

  ??這就像筆者打王者榮耀,需要團戰(zhàn)意識,一個人水平再牛,遇到豬隊友小學生,你也沒辦法。

  ??所以工業(yè)3.0就需要“太極生兩儀”,分成兩條線去發(fā)展,來解決工業(yè)2.0帶來的這個協(xié)作問題。

  ??其中“自動化”,解決的是機器間的協(xié)作效率問題;而“信息化”,解決的就是人之間的協(xié)作效率問題。

  ??整個工業(yè)3.0的進程,都是為了解決工業(yè)2.0分工之后,人類面對的協(xié)作效率問題。

  ??也正是因為它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工業(yè)3.0開始,我們才從物資匱乏的時代進入了產能過剩的時代。

  ??這個時候,人類社會面對永恒的問題,也就從“生產不足”,變成了“需求不足”。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工業(yè)4.0的第一重境界,工業(yè)制造自動化,其實只是工業(yè)3.0的延伸,因為它解決的還是生產不足的問題。

  water_201708171156204375.jpg

  ??自動化提升帶來產能過剩,信息化提升消除了信息不對稱,這兩只狼都會帶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制造業(yè)不賺錢了。

  ??我們今天說實體經濟難做,跑去罵金融,說“你丫憑啥不支持實體經濟”?

  ??這就跟胡同口王大爺一樣不講理——金融脫實向虛,是實體不賺錢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你不賺錢,金融自然不投你,越不賺錢,越沒人投你,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

  ??實體難做的真正原因,是跟你做同樣東西的人太多了,而且這個市場還充分透明,你說你怎么賺錢?

  ??就算銀行追著借給你錢,風投追著投給你錢,也不過是讓你能多禍害點錢而已。

  ??這個時候,你要想賺錢,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做別人不做的東西——定制。

  ??定制產品,獨此一家,沒有比價,競爭少,市場不透明,賺錢大大滴。

  ??但是你忘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生產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定制的,那你就累死了。

  ??事實上,工業(yè)3.0的大規(guī)模生產,其實是工業(yè)永恒最佳的狀態(tài),生產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次品最少——但是不賺錢。

  ??而生產定制產品,可能每個產品都不一樣,員工沒辦法重復性、經驗性勞動,生產也很難流水線標準化。那么生產效率一定低、能耗一定高,次品一定多。

  ??工業(yè)4.0第二重境界,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如何在流水線生產出定制化的產品,并且最大程度的降低定制帶來的負面因素。

  ??這個靠工業(yè)制造自動化是不夠的,因為一條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越高,它的柔性化通常越低——如果全是人來生產,每次換產品給人做個培訓就行,但是如果是一條由機器構成的生產線,每次換產品你改生產線是肯定來不及的。

  ??所以你看到服裝制造企業(yè)基本都是人工生產,機器用的很少,就是這個原因。衣服的市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種款式,再加點偶爾吹起來的流行風,變化太快,機器生產響應不了,只能靠人。

  ??要想讓流水線生產出定制化的產品,除了生產單元要特殊設計外,最關鍵的就是每次換產品的時候,能夠快速的給機器“培訓”,這就是“數據流動自動化”。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